剛坐上國民黨領導人的位子,鄭麗文就扔出了一記震撼彈。
在10月20日的一次公開訪談中,也就是她上任不到二十四小時的功夫,她公開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大陸進行溝通。
這一下,整個島內(nèi)政壇都為之震動。
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坐立不安。
尤其是民進黨,第一時間跳腳喊話鄭麗文,送上了一句話:“鄭麗文去北京可以,但是不能代表臺灣簽署任何協(xié)議?!?/p>
而鄭麗文也不甘示弱,直接七個字回應,徹底打臉民進黨。
一場話語權的爭奪戰(zhàn)
鄭麗文這次出牌,高明之處在于,她試圖重新定義兩岸交流的游戲規(guī)則。
她沒有簡單地重復那些陳舊的政治口號,而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一方面,她明確了在“九二共識”的框架下進行接觸,這是政治基礎。
另一方面,她巧妙地運用了“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一更具文化包容性的論述。
這個說法可不是憑空想象。
事實是,“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在島內(nèi)擁有超過六成五的民意支持。
這等于是在政治分歧之外,試圖找到一個社會情緒上的最大公約數(shù)。
你看,這不就是一個用文化和民族認同的框架,去挑戰(zhàn)民進黨當局長期經(jīng)營的“主權對抗”敘事嗎?
民眾的反應也很有意思。
一份網(wǎng)絡民調(diào)顯示,超過半數(shù),具體說是百分之五十一點七的參與者,都支持她的這次大陸之行。
這說明,在藍綠無休止的對抗之外,確實存在一股渴望打破僵局、尋求溝通的民意暗流。
鄭麗文的行動,恰恰就是對這種民眾真實需求的一次政治回應。
這步棋,直接打在了民進黨的要害上。
他們那套“抗中保臺”的核心邏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兩岸之間的隔絕和敵意。
一旦以“民族”和“交流”為核心的新敘事開始獲得民眾關注,他們賴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就會被侵蝕。
所以,這本質(zhì)上就是一場爭奪民眾心中“兩岸關系該如何定義”的話語權戰(zhàn)爭。
民進黨的“紅線”與恐慌
果然不出所料,民進黨方面的反應既迅速又激烈,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坐立不安的勁兒。
他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跳出來,為鄭麗文此行劃紅線、設前提,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
民進黨黨團的干部鐘佳濱就站出來公開喊話,核心意思很明確:“她不能代表臺灣跟大陸簽署任何協(xié)議。”
這番警告,與其說是一種政策宣示,不如說是一種預防性的政治束縛。
這種掩飾不住的恐慌,跟他們口頭上宣稱的“不擔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他們到底在怕什么?怕的真是鄭麗文簽了什么協(xié)議嗎?恐怕不止于此。
他們更深層的恐懼,是害怕被邊緣化。
他們害怕國民黨通過與大陸的有效溝通,向民眾證明自己是“能解決問題”的政黨。
一旦兩黨在處理兩岸關系的能力上被民眾拿來比較,民進黨就可能徹底失去政治主動權。
說白了,他們怕的不是鄭麗文去北京,而是她可能帶回什么民眾想看到的東西。
長期以來,民進黨通過各種手段阻斷交流,幾乎壟斷了對兩岸議題的解釋權。
鄭麗文的行動一旦成功,就會打破這種信息壟斷,讓民眾接觸到不同于他們宣傳的真實情況,這無疑會動搖他們的執(zhí)政基礎。
所以,那些所謂的“紅線”,本質(zhì)上是為了維護自身的話語權壟斷,其背后是被批評者指出的,將黨派私利凌駕于民眾福祉之上的執(zhí)政邏輯。
棋子還是破局者
如果把視線拉得更遠一點,鄭麗文的這個提議,實際上觸及了一個更宏大的問題:臺灣究竟要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是繼續(xù)當一枚任由外部勢力擺布的“棋子”,還是成為一個主動尋求內(nèi)部解決方案的“破局者”?
民進黨當局選擇的似乎是前一條路。
他們長期陷入一種“被動等待”的困境,把幾乎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美國的身上。
這種思維模式,在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那種“美軍強大”的口號式威懾下,顯得尤其不切實際且風險重重。
畢竟,外部勢力終究是以自身利益為先的。
而鄭麗文則代表了另一條路線的嘗試。
她的表態(tài)傳遞出一個核心信息:臺灣的問題,最終還是得靠自己人來解決,不能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種思路,是將焦點從依賴外部力量,轉(zhuǎn)向?qū)で髢?nèi)部突破。
它強調(diào)了臺海問題的核心在中國內(nèi)部,而非由某個外部強權來決定。
這兩條路線的選擇,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未來走向。
一個是隨波逐流,在外部勢力的角力中耗盡自己。另一個是鼓起勇氣,直面內(nèi)部的復雜矛盾,尋求一條自主的和平之路。
鄭麗文用她那句標志性的“怕就不要出來混”,正是對后一種路線的強硬宣告。
她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不回避敏感議題的務實姿態(tài)和解決問題的誠意。
結語
無論鄭麗文最終是否能夠成行,她都通過這次精準的政治行動,成功地把一個核心議題重新拋回到了臺灣社會的聚光燈下:我們到底要不要對話?以及,該如何對話?
她這個提議,就像一扇被用力推開的門。
即便前路漫漫,會面臨對手的重重阻礙,甚至還要整合國民黨內(nèi)部像朱立倫、趙少康等不同派別的聲音,但這扇門一旦被推開一條縫,就再也難以完全關上了。
它迫使所有政治勢力都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兩岸政策,也讓普通民眾對“除了對抗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和想象。
歷史最終會記錄下,究竟是誰,為了打破冰封的僵局,真正付出了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