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光緒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掌控朝政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享年73歲。她臨終前留下遺言:“今后,不允許婦人預(yù)聞朝政?!边@句話成為她在歷史上的最后印記。
慈禧太后的離世發(fā)生在下午3點,她特意選擇面向南方,這符合中國傳統(tǒng)中君王臨終時應(yīng)面朝南方的習俗。據(jù)說,當時她口微張,并未完全閉合。
在中國文化中,這被視為“靈魂不愿離開身體”的象征。目擊者因此認為,慈禧內(nèi)心并不甘愿離開這個世界。
然而,無論多么眷戀塵世,慈禧最終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她死于急性痢疾,這種疾病常伴有嚴重脫水癥狀。正是這種脫水狀態(tài),使得她的遺體在二十年后東陵盜墓事件中依然保存完好,沒有腐爛。
慈禧去世后,她鐘愛的太監(jiān)總管李蓮英負責安排葬禮。他將葬禮辦得極其隆重和奢華,各種陪葬品琳瑯滿目,讓人嘆為觀止。僅棺材內(nèi)鋪設(shè)的一條金絲棉被就價值八萬四千兩白銀。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此外,還有紅碧璽朝珠、紅碧璽手串、翡翠飾品、金銀細軟以及金佛玉器等,將整個棺槨填得滿滿當當。
可以說,慈禧幾乎是安臥在一堆珍寶之中。然而誰能料到,這只是她三次入殮中的一次而已。
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遺體從西苑移送至禁城沿途都是跪拜的人群,到達禁城后,兩人的遺體分別停放在寧壽殿進行暫厝。
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宣布謚號。慈禧獲得了一個長達25字的大清史上最長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
這段歷史不僅展示了晚清權(quán)力斗爭與宮廷生活的復(fù)雜,也讓人們窺見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與信仰。
這些細節(jié)使得歷史人物更加鮮活立體,更容易引起現(xiàn)代讀者的共鳴與反思。從謚號的字數(shù)上就能看出,慈禧太后的謚號之隆重,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無人能與之媲美。
由于慈禧和光緒幾乎同時去世,根據(jù)大清的祖制:皇帝和太后若同時離世,應(yīng)先安葬皇帝。因此,慈禧的靈柩暫時停放在煤山下方。
在光緒入葬之后,慈禧并未立即下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她生前對自己的喪葬事宜極為講究,以至于陵墓需要單獨修建。到她去世時,該陵墓仍然沒有完工。
種種耽擱之下,慈禧于1908年11月15日辭世,而正式下葬卻推遲到了整整一年后的1909年11月15日。
1909年11月9日,是慈禧出殯的日子。從京城到東陵,這段漫長的路程需要四天時間才能走完。這一路注定不會平凡。
起初,抬著慈禧棺槨的是84人,但隨后增加到了128人,如此規(guī)模確實罕見。
那天,走在棺槨前面的是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即新任皇帝溥儀的父親。緊隨其后的是諸位王爺貝勒、軍機大臣。而在棺槨后面跟隨的是一隊騎兵,再往后便是馱著帳篷和行宮用具的駱駝隊,為晚間宿營做準備。
駱駝隊之后是一支傘隊,那些傘都是庚子年間從西安回京時百姓恭送的;接著是喇嘛;最后是一隊鑾儀衛(wèi),他們手持祭器、佛幡和旗幟等。隊伍中有兩乘華麗裝飾的車,用黃色絲簾遮蓋,上面都裝飾著龍鳳花樣。
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蜿蜒向前,如同一條巨大的長蛇。在如此盛大的場景中,自然少不了圍觀、送行的百姓們。
當慈禧的棺槨抵達崇文門時,一陣陰風突然吹過。因為當天出殯時,隊伍中帶有無數(shù)紙扎的人物、駝馬和器皿等,這些都是給慈禧太后在冥間使用的供品。風突然變得詭異,天色也驟然暗了下來。
抬棺的那些人望向紙扎的人物時,竟錯覺自己看到了“陰間的鬼魂”。隨著風吹過,那些紙扎人發(fā)出怪異的聲響,這種聲音越聽越讓人心生恐懼。然而,這些抬棺者都是經(jīng)過嚴格訓(xùn)練的,即便腿有些發(fā)軟,他們依舊堅持著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