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前言
山東煙臺一家烤肉店,用玉米當燃料,自稱環(huán)保又助農(nóng)。
然而,一位種了半輩子玉米的老農(nóng)看到后卻說:“看著心疼,生氣。”
一邊是商家的創(chuàng)新營銷,一邊是農(nóng)民的真情流露,為何兩者反差如此巨大?這件事觸動了我們哪根神經(jīng)?
編輯:倏禹
院士一聲嘆息,老農(nóng)兩行熱淚:誰在燒掉我們的根?
10月21日,中國頂尖玉米專家李少昆院士就“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發(fā)聲,用了三個字:很惋惜。這聲嘆息,很輕,卻像一塊巨石投進湖心,激起層層漣漪。
它來自一位耕耘農(nóng)業(yè)科研數(shù)十年的長者,來自一位對土地愛得深沉的學者。這聲嘆息的背后,是我國玉米雖連年豐收,但每年仍需進口約2000萬噸的緊平衡現(xiàn)實。
院士為何如此痛心?這份痛心,在內(nèi)蒙古通遼的秋風里,找到了最深沉的回響。種糧大戶馬忠臣,管理著一萬畝耕地,當他看到網(wǎng)上那些燃燒的玉米粒時,這位硬漢眼圈紅了。
“種了半輩子玉米,看著心疼,生氣?!彼穆曇粲行╊澏?,粗糙的大手緊握著,仿佛攥住的是那些正在被燒掉的糧食。“地上掉個粒兒都得撿起來,不敢想象有人會放到爐子里當柴燒,太心疼了!”
馬忠臣的話,樸實得掉渣,卻重如千鈞。它道出了一個農(nóng)民最本真的情感,一種刻在骨子里的印記。這種印記,無關經(jīng)濟賬,只關乎對土地、對勞動、對生命最原始的敬畏。
院士的惋惜,是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發(fā)出的警示;農(nóng)民的心疼,是從泥土深處生長出的情感。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卻指向了同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正在忘記一些最根本的東西?
商家聲稱收購的是“沒人要的陳化糧,幫助農(nóng)民增收”。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粒玉米的“天價成本”賬,算清了嗎?
讓我們先算一筆經(jīng)濟賬,一筆關于一粒玉米的“社會成本”賬。商家說,他們收的是市場價一塊三一斤的陳苞米,比炭火成本高,但勝在環(huán)保健康。
聽起來,這似乎是一筆公平的買賣,一個多贏的局面。但是,我們算錯賬了!我們算的,只是市場價,只是看得見的貨幣成本。我們沒算的,是那一粒玉米背后,看不見的、無法用金錢量化的“社會資源成本”。
李少昆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論是功能還是成本,玉米粒都不適合做燃料。為什么?因為每一粒玉米,都凝結(jié)著巨大的社會投入!想象一下,一粒玉米的旅程。
從春寒料峭中被播種,到盛夏驕陽下抽穗,再到秋風中金黃飽滿。它的身上,凝結(jié)著陽光雨露,更凝結(jié)著農(nóng)民的汗水、國家的投入、科研人員的心血。
國家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投入了巨大的水利、電力、農(nóng)機補貼;科研人員為了培育高產(chǎn)品種,在實驗室里熬過了無數(shù)個日夜;農(nóng)民為了這片收成,面朝黃土背朝天,付出了全年的辛勞。
這所有的成本,最終都凝結(jié)在了那一小粒金黃里。把它簡單地當成燃料燒掉,是對所有這些投入的極度低效消耗!這已經(jīng)不是“物盡其用”,而是“暴殄天物”。
再來看科學賬。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含水量高,燃燒時熱值遠低于木炭,還容易產(chǎn)生黑煙和有害物質(zhì)。商家宣稱的“更環(huán)?!?,根本站不住腳!而所謂的“陳化糧沒人要”,更是個偽命題。
國家有完善的保底收購政策,只要符合標準,農(nóng)民的玉米就不愁賣。所謂的“滯銷”,很多時候只是商家為了營銷制造的噱頭罷了。
算清了這本賬,我們才發(fā)現(xiàn),燒掉的哪里是玉米,分明是沉甸甸的資源和心血?。?/p>
比燒玉米更可怕的,是那個正在發(fā)出的“錯誤信號”
當我們算清了經(jīng)濟賬和科學賬,是否就算清了全部賬單?不,還有一筆更隱蔽、也更沉重的賬——社會共識的賬。這件事真正的危害,不在于燒掉了多少玉米,而在于它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什么信號?——“糧食,可以當柴燒?!边@個信號,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一個視頻,一次點擊,一聲贊嘆。信號,就這樣發(fā)出去了。悄無聲息,卻如洪水猛獸。它告訴所有人:糧食,沒那么珍貴;浪費,沒那么嚴重。
這可能會沖淡、甚至瓦解我們?nèi)鐣貌蝗菀捉⑵饋淼摹皭巯ЪZ食”的共識!這種共識,是我們這個民族歷經(jīng)千年風雨沉淀下來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的根。
想想看,如果今天我們能接受烤肉店燒玉米這絕非危言聳聽!這就是“信號傳導效應”的可怕之處。它會讓模糊的邊界徹底消失,讓堅守的原則變得可笑。所以,專家們才如此警惕。
他們不是反對創(chuàng)新,也不是不通人情。他們是在守護一道防線,一道守護社會價值觀的防線。南京財經(jīng)大學錢龍教授的觀點,提供了處理這類問題的智慧。他提出了“優(yōu)先序”理論:糧食的使用,要遵從“食用優(yōu)先、飼用次之、工業(yè)能源再次之”的原則。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邊界思維”。智慧不是一把刀,非黑即白;智慧是一把尺,能量出邊界。在特定情況下,小范圍地處理一些確實無法食用的殘次玉米,有其合理性,不應“一棒子打死”。
但絕不能宣傳,絕不能擴大化!必須劃定清晰的邊界,并嚴格控制其規(guī)模和影響。這才是理性的、負責任的態(tài)度。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近日再次強調(diào)要“守住農(nóng)民種糧賣得出底線”,也正是在用行動為這個社會兜底,守護著糧食安全最后的防線。
在豐裕時代,如何守護我們最珍貴的“貧”?
從院士的惋惜,到老農(nóng)的心疼,再到專家的“邊界思維”,我們看到了一種超越利益的、根植于文化與土地的價值堅守。這,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東西。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zhì)日益豐裕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富”了,但也可能正在失去某種最珍貴的“貧”。那種對一粒米、一滴油都倍感珍惜的“貧乏感”;那種對土地、對勞動發(fā)自內(nèi)心敬畏的“謙卑感”。
這些東西,看似“貧瘠”,實則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里最寶貴的財富。商業(yè)創(chuàng)新沒有錯,追求利潤也無可厚非。但所有的創(chuàng)新和利潤,都應該有一個更大的前提,那就是不能沖擊社會公序良俗,不能瓦解我們的文化根基。
一個烤肉店,當然有權(quán)選擇自己的燃料。但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yè)家,在選擇時,會不會多想一想這個行為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一個消費者,當然有權(quán)追求新奇的口味。
但一個有文化自覺的公民,在消費時,會不會多問一問這份新奇背后是否藏著對價值的背叛?改變,正在發(fā)生。在輿論的關注下,涉事烤肉店已經(jīng)下架了相關宣傳視頻,并表示積極配合整改。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它說明,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依然是清醒而堅定的。而《糧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進程,更是在為這份“愛惜糧食”的共識,穿上最堅實的法律鎧甲。
未來,類似的“價值沖突”只會越來越多。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每一次技術(shù)突破,都會帶來新的倫理挑戰(zhàn)。如何劃定邊界,如何守護共識,將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永恒課題。
歸根結(jié)底,守護糧食,守護的不僅是14億人的飯碗,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之根和心靈之魂。當我們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再次朗聲念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我們希望他們聽到的,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這個時代最堅定的回響。
結(jié)語
燒幾粒玉米事小,但其傳遞的信號事大。它考驗著我們,在物質(zhì)豐裕的今天,是否還守得住那份對糧食的敬畏。
未來,類似的沖突會更多。劃定行為的邊界,守護社會的共識,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下一次,當香氣與糧香在你面前抉擇時,你的答案,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