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現(xiàn)在已形成以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為主的西南茶區(qū),以浙江、湖北兩省為主的江南茶區(qū),以福建省為主的華南茶區(qū)和以河南省為主的江北茶區(qū)。
至于我國是從何時開始種植茶葉的?至今已無相關史料明確的記載了。
不過,根據(jù)現(xiàn)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tǒng)治者及知識分子范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
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fā)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fā)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茶區(qū)。
實際上,茶葉的生產種植有獨特的區(qū)位地理要求。因為茶樹適應較酸性的土壤,喜溫喜濕,多種植于丘陵區(qū),其對于地形、氣候、光照、水源等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以上這些地區(qū)正符合相關條件。
其中,以皖南和浙東地區(qū)產量最大,安徽祁門一帶“山木植落,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yè)于茶者十七八”,當?shù)厝罕娊^大部分都依靠栽種和焙制茶葉來維持生計。
一些地區(qū)逐漸出現(xiàn)大型茶園和制茶作坊,大的茶園中僅采茶工就有上百人。茶葉貿易也十分活躍,江淮一帶有陸續(xù)不斷的運茶車北上,江西的浮梁是當時聞名的茶葉集散中心之一,那里茶葉堆積如山,品種繁多,光名茶就有二十多種。
茶風盛行,茶葉生產持續(xù)擴大,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纷髡哧懹穑ü罚常衬辍福埃茨辏?,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
他原是一個遭遺棄的小孩,被附近寺廟的禪師收養(yǎng),于寺中當小和尚,并改姓陸,名羽。
但是他不甘寺院的寂寞生活,逃出寺院,閉門讀書。經過悉心研究,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他撰寫出《茶經》一書。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jié),闡述有關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種與制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
可以說是一本關于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
如他在《茶經·七之事》中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有關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農氏,下至本朝人物,極為詳備,為我國茶業(yè)歷史資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至宋代,茶已成為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嶺以南各地區(qū)都在種植。盡管很多農民只是將它看作一項副業(yè),但實際上一些茶農就是以種茶為生。
茶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種目繁多,如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譽為“絕品”;還有龍、鳳、勝雪、密云龍、王液長春、萬春銀葉等數(shù)十種名茶。
當時還出現(xiàn)茶葉鑒賞專家,如蔡襄,此人茶識淵博,品茶能力強。據(jù)說有一年,他去福建建安能仁寺,寺里的和尚將自產的珍品“石巖白”與他品嘗。一年后,他回到京師,前往朋友家做客。主人拿出上好的茶招待他,他端起碗來聞一聞便說:“這茶極像能仁寺的‘石巖白’,你是怎么得到的?”主人聽后,非常佩服,因為這茶的確就是“石巖白”。蔡襄著有《茶錄》一書,流傳至今。
唐宋以后,飲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元代武漢臣《李素芝風月玉壺春雜劇》中云:“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將茶與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見茶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已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兩代,名茶種類已達四五十種,已分綠茶、紅茶、花茶了。
公元五世紀,我國茶葉開始輸入日本、朝鮮等亞洲一些國家。十七世紀輸往歐美各地,十八世紀末,午后飲茶成為英國非常講究的習俗,隨后飲茶之風盛行全球。
如今,茶葉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紛紛從我國引進茶樹、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
總之,貿易、交通、技術、人口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促進了我國茶葉種植區(qū)域的擴大和發(fā)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