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昱可
注意?。?!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strong>
在吳文化博物館“藝術(shù)的帝國”特展海報上,一個低頭沉睡的小孩赫然于上,它便是聞名遐邇的丘比特。他頭發(fā)微卷,頭微微低垂,左手抱膝,呈沉睡狀,身材微胖,帶著嬰兒肥,后背的兩個小翅膀小巧可愛。它就陳列在展館的入口處仿佛在引導人們,一起探索這浪漫的藝術(shù)帝國。
厄洛斯還是丘比特?
沉睡中的厄洛斯 公元2世紀 大理石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座雕塑叫做“沉睡中的厄洛斯”,人們可能對它帶著翅膀的形象非常熟悉,并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丘比特,但卻可能疑惑于它“厄洛斯”這一名字。正如許多古羅馬神祇一樣,丘比特的前身亦可追溯到古希臘神話。在早期希臘神話中,厄洛斯是代表著愛與欲的神。早在寫于公元前7世紀的赫西俄德的《神譜》中,厄洛斯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最先產(chǎn)生的確實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產(chǎn)生蓋婭——寬闊的大地,所有一切以冰雪覆蓋的奧林匹斯山為家的神靈的永遠牢靠的根基,以及在道路寬闊的大地深處的幽暗的塔耳塔羅斯、愛神厄洛斯,在不朽的諸神中數(shù)他最美,能使所有的神和所有的人呆若木雞,使他們喪失理智,心里沒了主意?!?/strong>
《神譜》中描述厄洛斯是從宇宙最初的混亂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五個神之一,是大地女神蓋婭、深淵之神塔耳塔洛斯、黑暗之神厄瑞玻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同輩,具有原始神靈的特點,被認為是一切神靈情愛的化身,按輩分算的話,甚至連宙斯都是他的晚輩。由此可見,此時的厄洛斯與后來的厄洛斯并非同一人,他應(yīng)是老愛神。
神譜開頭提到,這位老愛神無性別,代表著宇宙間的一切沖動。根據(jù)早期希臘神話的描述,古愛神厄洛斯是代表生育的原始神,是從“世界蛋”中孵化出來的原始生物,是宇宙中心生命產(chǎn)生的驅(qū)動力,這種驅(qū)動力便是“愛”。(厄洛斯的名字“Eros”,在希臘語中是“愛欲”的意思,現(xiàn)在的英語的詞根“er”、“erot”便由此演變而來。)而隨著創(chuàng)世的結(jié)束,這種愛也發(fā)生了變化,逐漸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情,而不僅僅是為了生殖和繁衍。于是,到了羅馬時代,古愛神厄洛斯就演變成了一個年輕的愛神厄洛斯。
根據(jù)古希臘晚期的神話,阿芙洛狄忒是以宙斯為第三代神王的奧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是“愛與美之神”,她本是火神赫菲斯托的妻子,但因為嫌棄丈夫丑陋的容貌,而喜歡上了火神的弟弟——戰(zhàn)神阿瑞斯,并與他結(jié)合生下了小愛神厄洛斯(丘比特)。
在演變的過程中,丘比特其實還保留著古愛神厄洛斯關(guān)于愛的驅(qū)動力,丘比特擁有的小弓箭,就是它的具像化。丘比特擁有兩支箭,一支金箭,一支銀箭(鉛箭)。被金箭射中的人,會因此收獲愛情,但如果被銀箭(鉛箭)射中,則會厭惡對方,拒絕愛情。所以,丘比特也因此一直被作為愛的象征。
丘比特的形象嬗變
在希臘時期的丘比特是一個苗條而年輕的人,他的體型和身體比例定義了希臘人對美的理想。與其他大多數(shù)神不同的是,他擁有一雙翅膀,這一特點也一直延續(xù)到羅馬時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希臘藝術(shù)越來越多地將丘比特的武器納入他的藝術(shù)描繪中。愛神的箭可以讓男人和女人瞬間墜入愛河,而這個長著翅膀的神經(jīng)常以手持弓箭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個作品中。同時,他也保留了成年人的比例,但整體的身材大小被展示得比周圍的神小得多。這可能是將丘比特的形象年輕化的開始。使丘比特年輕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性格特點。隨著丘比特更多地作為神話中的一個角色出現(xiàn),他常被描述得更加頑皮和不成熟。
希臘作家也試圖通過他的母親和其他神斥責他的場景,讓丘比特顯得更加年輕,就好像他是個孩子一樣。在文學中,丘比特越來越多地被描述為男孩或小孩。詩人奧維德以《變形記》、《愛的藝術(shù)》和《愛的治愈》而聞名,他是傳播丘比特神話的主要貢獻者。在《愛的藝術(shù)》的前面幾節(jié)中,奧維德指出,維納斯任命他為“溫柔愛情”的向?qū)В⑶鸨忍孛枋鰹椤耙粋€男孩,他的年齡很小,很容易控制……由維納斯女神生下”在第二卷中,丘比特被描述為“多變的,并且有兩只翅膀”。
到了希臘化時代,羅馬人基本上沿用了希臘神話對的描述,丘比特以更像孩子的形式出現(xiàn)了。這種習慣就這樣延續(xù)到了羅馬藝術(shù)中,將丘比特形象年輕化的趨勢變得更加明顯。這種風格的轉(zhuǎn)變也反映了人們對愛情的態(tài)度的變化:希臘人對于愛的看法通常基于性欲,羅馬人則傾向于從更天真和浪漫的角度去看待愛,這自然延伸到了對待愛神丘比特的看法之中。
當丘比特以幼童形象出現(xiàn)時,是愛神維納斯的小助手。作為孩童,他是頑劣而不守規(guī)矩的,把人心當作玩具隨意玩弄。要說丘比特的頑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
在奧維德的《變形記》中這樣寫道:太陽神初戀是珀紐斯女兒達芙妮,這不是盲目的運氣,而是丘比特的狂怒所致。
太陽神阿波羅剛戰(zhàn)勝巨蟒不久,恰巧路過看到了小愛神在彎弓拉弦,于是嘲笑道:“淘氣的男孩,如此強大的武器你拿著何用?它只適合我這樣的肩膀,我才能精準地射中野獸和敵人,巨蟒皮同(它藏污納垢的身軀曾占據(jù)許多畝460土地)剛被我殺死,全身插滿了箭羽。至于你,還是老老實實用自己的火炬點燃莫名的愛焰,別染指我的榮譽!”這樣的話激怒了丘比特,于是他舉起弓箭,將金箭朝阿波羅射去,隨即射出了另一支能致人憎惡的鉛箭,射中了河神之女達芙妮。
中了金箭的阿波羅起了癡戀,瘋狂迷戀達芙妮,而達芙妮卻對阿波羅產(chǎn)生了極度的憎惡。阿波羅開始瘋狂地追求達芙妮,但鉛箭導致的厭惡讓達芙妮對其避之不及,為了擺脫阿波羅,她耗盡了精力,終于在跑到河邊的時候,呼喊自己的河神父親求救,河神不忍女兒再受騷擾,忍痛將達芙妮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貝尼尼 1622-1625 大理石雕塑 243cm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shù)館
她的雙腿變成了樹根深深地扎入了大地,雙手變成了樹枝,美麗的秀發(fā)變成了樹葉。阿波羅眼睜睜地看著達芙妮變成月桂樹,悲痛至極,抱著月桂樹痛哭。這一悲劇,便是小愛神丘比特頑劣記仇導致的后果,這兩支箭的力量,也暗指了丘比特所代表的沖動的、原始的愛的驅(qū)動力。
羅馬時期傾向于將丘比特表現(xiàn)為一個小男孩甚至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并且是作為維納斯的隨從,有些時候是看起來成年了,但體型上還是個孩子。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當人們描述丘比特與普賽克的故事時,作為丈夫,丘比特仍然表現(xiàn)為一個身體健壯的年輕人。
安東尼奧·卡諾瓦 Antonio Canova
1793,大理石雕塑,盧浮宮,巴黎,法國
丘比特與普賽克的故事最初出自阿普列烏斯于公元二世紀寫成的《金驢記》,故事講述了丘比特與普賽克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礙,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在這個故事里,丘比特不是促成或者拆散他人愛情的角色,自己成為了追逐愛情的主角。
故事的開始,是因為普賽克的美貌,因為驚為天人的樣貌,普賽克被人們稱之為“美神的二次降臨”,當維納斯聽到了這一傳言,感覺被冒犯了,于是派出自己的兒子丘比特前去報復,讓普賽克嫁給兇殘的怪物。但令人意外的是,丘比特對普賽克一見鐘情,非但沒有讓她嫁給怪物,還與她結(jié)為夫妻。普賽克被丘比特帶到一個神秘的宮殿,只能每晚在黑暗中與他相會,所以她從未見到過他的真面目。
一天,普賽克的好奇心驅(qū)使她在夜晚點亮燈來看清丘比特的面容,但她不小心使他受傷,并且喪失了他的愛之神力。普賽克為了拯救丘比特,去向維納斯求情,踏上了一段艱難的旅程,接受了一系列的考驗。最終,她成功地恢復了丘比特的愛之力,與他重新團聚,并且獲得了眾神的祝福,成為了神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塞姬的狂喜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128x220cm,1899年,布面油畫
丘比特和普賽克的故事象征著愛情中的考驗和犧牲。它強調(diào)了愛情需要忠誠、信任和自我犧牲,以克服各種困難。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藝術(shù)家們的常用題材,用以展現(xiàn)愛情、美、智慧、忠誠和好奇心等主題。
愛的力量
羅馬詩人維吉爾的《牧歌》第十篇寫到:“Omnia vincit Amor : et nos cedamus Amori!(愛征服一切,讓我們屈服于愛吧?。?/strong>在詩中,丘比特被用作“愛”的化身,意為愛能夠征服人類文明的一切方面。后來,“愛征服一切”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藝術(shù)主題,藝術(shù)家們常常在作品中將丘比特凌駕于象征文明成就的事物之上。
著名的畫家卡拉瓦喬于1601年創(chuàng)作的丘比特,便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主題。畫中的丘比特并不是以羅馬愛神的標準肖像畫風格描繪的,而是從米開朗基羅的《勝利者雕像》中汲取靈感,賦予了這幅畫獨特的風格。在這幅畫里,丘比特的羽翼是深色而巨大的,表情輕蔑而傲慢,小提琴、盔甲、皇冠、方尺、圓規(guī)、鋼筆、手稿、月桂葉、鮮花散落一地,被他踩在了腳下,而這些器物正是科學、藝術(shù)、名望和權(quán)力的象征。丘比特蔑視的表情和傲慢的姿勢,似乎在說明著:世俗的愛正在嘲笑人類的最高道德、智力和價值觀。
勝利的愛神,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601, 布面油畫,現(xiàn)藏于巴黎盧浮宮
在畫家看來,愛是人的一種肉體需求,雖然它是世俗的,但卻有強大的征服力,它的能量遠高于那些虛偽與繁瑣的所謂知識。人們只需要服從于自身的欲望,而不必遵守任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即是愛能夠征服一切。
《The Power of Love in the Three Elements》本杰明·韋斯特 1809 布面油畫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在表現(xiàn)愛征服一切的主題時,本杰明·韋斯特的這幅畫作不僅僅只描繪了丘比特,還用了愛神維納斯及其象征物鴿子,而婚姻之神赫門手持火炬的形象進一步強調(diào)了愛的強大力量。雄鷹、海馬和獅子分別象征著空中、水中和地上的生物,都被愛的力量所束縛。反映了新古典主義對秩序和理性的強調(diào),顯示出愛是聯(lián)合和統(tǒng)治世界所有元素的力量。這是藝術(shù)家受古代世界及其故事啟發(fā),用它們來表達關(guān)于社會、治理和道德的當代觀念,突出愛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愛神的勝利 提香·韋切利奧 1545 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獅子作為一個與丘比特出現(xiàn)的重要元素,不僅僅出現(xiàn)在本杰明·韋斯特的上述畫作中。在藝術(shù)史中,丘比特與獅子一起出現(xiàn)的描繪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獅子,經(jīng)常被認為是力量、權(quán)力和勇氣的象征,有時還代表著驕傲和憤怒,常與丘比特——愛神放在一起,用作對比,以展示愛情對這些強烈情感的克服力量。
獅子上的丘比特,文策勞斯·霍拉爾,銅版畫,1652
在文策勞斯·霍拉爾根據(jù)朱利奧·羅曼諾的素描所制作的一系列銅版畫中,丘比特便是被描繪成騎在獅子上的形象,丘比特馴服了獅子,暗示了愛對原始自然力量的馴服作用,強調(diào)了愛對所有生物的統(tǒng)治,無論它們多么強大或兇猛,都會屈服于愛的力量之下。丘比特與獅子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反復出現(xiàn),不僅證明了藝術(shù)家們的技巧和創(chuàng)造力,更是強調(diào)了愛的力量這一永恒而普遍的主題。
小 結(jié)
從古愛神厄洛斯,到后來的小愛神丘比特,從來不是一個刻板而單一的形象,丘比特形象的嬗變,不僅反映出人們對愛的社會認知,還揭示了人類情感規(guī)則的演變與適應(yīng)。就如同當下,人們習慣于用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來描繪丘比特,體現(xiàn)著對純潔無暇的愛的追求。從神話到現(xiàn)實,愛的力量展現(xiàn)了它在塑造文明進程中的不朽影響。
參考文獻:
[1](古羅馬)奧維德著;(英)梅英譯;王月瑞漢譯. 愛的藝術(shù)[M].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08.
[2](古希臘)赫西俄德著;張竹明,蔣平譯. 工作與時日 神譜[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91.11.
[3](德)澤曼(Seemann,O.)著;周惠譯. 希臘羅馬神話[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5.
[4](古羅馬)阿普列尤斯著;路辛,芮錦譯. 金驢記[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2.01.
[5] 關(guān)月.從厄洛斯到丘比特——丘比特的形象演變[J].藝術(shù)品鑒,2022(16):48-55.
[6] Spencer, F. A. (1932). The Literary Lineage of Cupid (Concluded). The Classical Weekly, 25(18), 139–144. https://doi.org/10.2307/4339077
[7] John L. Varriano, Caravaggio (Penn State Press, 2006), pp. 57, 130.
相關(guān)特展
展覽名稱:藝術(shù)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
展覽時間:2023年10月23~2024年2月29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第二特展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