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吳斌
注意?。?!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說起“愛國”詩,人們多半會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的作者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自號文山,江西省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在國家瀕臨絕境時,他堅持愛國信念不動搖,扛起了抵御外侮的大旗。在兵敗被俘后,他又“威武不能屈”,從容為國捐軀,而被后人奉為民族英雄。
文天祥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孔繼堯繪
其愛國精神薪火相傳,一直激勵著后人,不斷為國奉獻,為振興中華而努力。而這位舍生取義的民族英雄,還與蘇州頗有淵源。就在南宋末年,文天祥曾被任命為平江知府(今蘇州),在蘇州任職四十來天。在這不滿兩個月的時間里,他與蘇州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蘇州人民難以忘卻的記憶。
約日齊奮,有進無退:誓死保衛(wèi)平江府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領袖忽必烈下令二十萬大軍水陸并進,誓要一舉蕩平南宋。生死存亡之際,南宋皇帝發(fā)布勤王令,希望各地招募軍隊,抗擊元兵。時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散盡家財,征召了數(shù)萬人,準備領軍北上抗元。臨行前,朋友勸他:“你這些人馬都是烏合之眾,現(xiàn)在過去如同羊入虎口一樣,只能白白送死?!蔽奶煜榛貜偷溃骸斑@些我都明白。但是國家養(yǎng)士三百年,今天就到了我們報效朝廷的時候了。而且我以身作則,相信天下的忠義之士會群起響應,勝敗還在兩可之間?!?/p>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上С⒉贿@么看文天祥,正當他準備北上之時,朝廷卻產(chǎn)生了猜忌。宋朝對武將多有打壓,文天祥雖是文臣,但他揮手之間,就能招募數(shù)萬勇士,號召力太強。因此朝中大臣就建議將文天祥調到首都臨安(今杭州),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文天祥憤怒異常,多次上疏,要求派自己到前線去抗戰(zhàn),決不留在后方無所事事,可惜都被否決了。
《平江圖》拓本 蘇州碑刻博物館藏
轉機很快就出現(xiàn)了。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元軍在長江一線,發(fā)起猛烈進攻,局勢岌岌可危。南宋朝廷不得已之下,任命文天祥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讓他坐鎮(zhèn)蘇州,指揮前線的戰(zhàn)事。臨行前,文天祥向皇帝上疏:
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fā)剛斷之義少,乞斬(呂)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今宜分天下為四鎮(zhèn),建都督統(tǒng)御于其中……約日齊奮,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間出于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
在奏疏的開頭,文天祥態(tài)度鮮明地要求斬殺朝中投降派首領呂師孟,以此振奮人心,提升士氣,表明堅決抗爭到底的意志。也借此痛批朝廷虛外守內,將武將當賊防的國策,要求朝中上下扭轉思想,做到上下一心,共同抗擊元人。最后提出建議,將天下分為四個戰(zhàn)區(qū),設置都督統(tǒng)籌管轄,要求大家有進無退,一致對外,分散敵人的力量,最后聯(lián)絡敵后的豪杰義士,伺機騷擾,迫使敵方大軍后撤,實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目的。文天祥的奏疏有理有利有節(jié),詳細地分析了內外局勢,絕對大有益于南宋朝廷。可惜,當時的朝臣不是別有用心之輩,就是迂腐守舊之徒。導致他的上疏石沉大海,未被采納。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文天祥抵達蘇州。此時蘇州城中,一片兵荒馬亂的景象。為了穩(wěn)住城中軍民的信心,表現(xiàn)誓與蘇州城共存亡的決心,文天祥將家人都遷居到了蘇州城,位置就在潮音庵。此舉大大振奮了軍隊的士氣。
解放后,考古工作人員在潮音庵一帶,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量可觀的“韓瓶”。韓瓶外形瘦長,口部非常小,頸部有雙耳,可以用繩子串繞手提,是南宋常見的軍用水壺。證明此地曾經(jīng)確實有大批宋軍駐扎。從文天祥將家人安置在軍營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做事剛中有柔,粗中有細,既能顧全大局,還能心系家人,是個不虛偽做作的真漢子。
南宋 韓瓶 湖州凡石橋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源:浙江省博物館
文天祥立馬派兵,整肅治安,穩(wěn)定蘇州局勢。蘇州百姓看到文天祥愛民如子,紛紛對其大為敬仰。四方豪杰看到這一舉動,也對其好感大生,紛紛投到其麾下,為之效命。
其中,江淮人繆朝宗是其老部下,之前戰(zhàn)事紛亂,導致流落江湖,現(xiàn)在特意趕到蘇州,重新效力。文天祥知其為人謹慎,心思細膩,就將打造兵器的重任,托付給他。浙江黃巖人杜滸募集四千壯士,也趕來蘇州,投奔文天祥。自此一直為文天祥鞍前馬后,跟隨他矢志抗元,終身不改。蘇州守將吳淵拋家舍業(yè),矢志伴隨在文天祥左右。
此時敵我力量懸殊,這些將領未必都是腦袋不清楚,一時沖動,來到前線。只是被文天祥的氣概與個人魅力所折服,英勇無畏,誓死保衛(wèi)蘇州,保全南宋。他們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人人羨慕的家業(yè)。但是有感于文天祥的高義,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也要追隨對方。面對此情此景,文天祥詩性大發(fā),寫了《蘇州第五十四》:
嵯峨閶門北,朱旗散廣川。
控帶莽悠悠,慘淡陵風煙。
《姑蘇繁華圖》局部 徐揚 清 遼寧省博物館藏
“閶門”位于蘇州城北,文天祥在此遙望前線,為戰(zhàn)事做準備。紅色的軍旗遍布在廣袤的大地上,預示著戰(zhàn)爭將非常激烈?,F(xiàn)在戰(zhàn)爭還未打響,陵墓前就已經(jīng)有了許多風塵與煙霧,真正打起了之后,又有多少人會妻離子散啊。
在眾人的幫助下,文天祥迅速站穩(wěn)腳跟。此時,文天祥聽說元軍已經(jīng)到達了常州,正在攻城。常州是江南門戶,地形復雜,多丘陵山地,利于防守。如果常州被破,則以平原坦途為主的蘇州,就會無險可守,局勢也將萬分兇險。因此他當即命令手下將領麻士龍、尹玉領兵救援。文天祥的部隊多是忠義之人,立志報國,奮勇殺敵,可惜寡不敵眾,全軍上下一起為國捐軀。在這種局勢下,南宋朝廷又出昏招,要求文天祥領兵返回杭州,事實上就是要放棄蘇州。
文天祥非常清楚蘇州的重要性,也不愿意放棄蘇州城內的百姓,可惜軍命難違。走到蘇州城邊,想到剛剛犧牲在常州的將士,又想到朝廷的昏聵,文天祥悲憤地寫下了一首詩:
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
壯甚睢陽守,冤哉馬邑屠。
蒼天如可問,赤子果何辜。
唇齒提封舊,撫膺三嘆吁。
在詩的前半部分中,文天祥感嘆常州百姓遭受戰(zhàn)火摧殘,人民流離失所。惋惜朝廷沒有張巡那樣的守城專家,可以鞏固邊疆防務,更是嘆息中華百姓遭到了屠戮。詩的后半部分,先是大聲疾呼,希望老天爺能夠睜睜眼,看一下這殘酷的人間,接著文天祥又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表示自己雖已經(jīng)年邁,還會為大宋的復興奔走。
《行書上宏齋帖卷》局部 文天祥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文天祥在蘇州的時間雖短,但是他的氣概,他對蘇州城的愛護,百姓都看在眼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當?shù)厝说恼J可。
一葉漂搖: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的感嘆抵不過朝廷的詔令。他最終還是妥協(xié)返回臨安。可是他前腳剛走,后腳平江府通判王矩之就將城門打開,投降了元軍。從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威望太高。只要他坐鎮(zhèn)蘇州一日,蘇州一日就不會投降。那些小人只能在他離開之后,才能僥幸得逞。
蘇州失守后,臨安局勢越發(fā)危機。文天祥提出遷都的方案??墒浅嫉日缿?zhàn),奈何陛下卻要先降。太皇太后命令文天祥出使元營,商議議和事宜。一心效忠朝廷的文天祥,無奈之下,只好從命。他北上元軍大營,不料蒙古軍統(tǒng)帥伯顏不講規(guī)矩,將他扣押運往北京,押運船只北上經(jīng)過蘇州,蘇州百姓聽說文天祥的消息,紛紛前來探望,元軍怕出事,立馬開船。文天祥看到此情此景,重新煥發(fā)斗志。后來他尋機出逃,途經(jīng)蘇州時,百感交集,寫下了《平江府》:
樓臺俯舟楫,城郭滿干戈。
故吏歸心少,遺民出涕多。
鳩居無鵲在,魚網(wǎng)有鴻過。
使遂睢陽志,安危今若何。
詩的前半部分,勾勒被元軍占領的蘇州的肅殺景象,抒發(fā)對南宋官員無心抵抗、遺民為人魚肉的痛心。后半部分悲憤地表示,如今蘇州城,居然為蒙古人鳩占鵲巢,南宋的大半江山也已流失。假如當時他能留在此地,如唐代的張巡、許遠那樣,死守蘇州,或許能保得南宋國力的一線生機,使局面轉危為安,不至于淪落到如今的境地。話語中充滿了自責與難過,更隱含著對南宋朝廷的失望與無聲的譴責。
文天祥《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
宋咸淳九年(1273)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順利逃脫的文天祥,被南宋朝廷任命為右丞相。他坐鎮(zhèn)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籌劃各路義軍的進攻事宜,掀起了一輪反元浪潮。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被叛徒出賣,兵敗被俘。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數(shù)次招降,他都無動于衷。張弘范知道他擅長詩文,強行要他寫文章。他寫了《過零丁洋》,詩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語句,表明心意。
宋 傳文天祥玉帶生硯(整體)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后,忽必烈讓降臣王積翁招降對方。面對招降,文天祥回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文天祥一開口就以“國亡,吾分一死”,將對方的招降回絕了?!皟墝捈?,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一句,意思是倘若因緣際會,碰上了天下大赦,讓我以道士的身份回道故鄉(xiāng),語氣松動,似乎有著求饒之意。實際上文天祥在調侃王積翁。因為對方是一個降臣,文天祥從心里面瞧不上他,談話之中就帶有幾分諷刺挖苦的味道。因為文天祥是一個抵抗派,犯得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他不是死,就是降,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舉其平生而盡棄之”一句,更是表明文天祥一生功業(yè)都在抗元上,如果投降,就是在否定自己,那我還算是我嗎?話語中滿是堅定,誓死不降。
《草書木雞集序》文天祥 南宋 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天祥在獄中收到女兒來信,知道家人在宮中為人奴婢。他明白,自己如果不投降,家人將會一直受苦,永無出頭之日??墒且坏┩督担峙c心中的信念相沖突,為此他內心焦慮異常,肝腸寸斷。最后他在給妹妹的信中說道:
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從兩個“奈何”中,似乎能看到文天祥在情與理,親與忠之間的糾結,更是能感受到他的悲痛與決心?!暗懿坏谩币痪?,表明了他舍生取義的決然,與不能看到女兒未來的心酸。
文天祥蘇州石刻像刻于1827.11(清道光七年),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臨刑前,文天祥問明了南邊的方位,之后向南而拜,實現(xiàn)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誓言,從容就義。當時刑場上,就出現(xiàn)了數(shù)十位江南義士,為其辦理后事??峙略谶@些人里面,也有文天祥在蘇州的老部下吧。他們在遺體的衣帶間,發(fā)現(xiàn)了文天祥給后人留下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用孔孟做開頭,表明自己以儒家經(jīng)典,做成人生準則,是一個俯仰無愧的大丈夫。更是用“庶幾無愧”一詞,激勵后輩學者,要能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父母家人。
吳人思之:文天祥長在蘇州
文天祥去世后,蘇州百姓感念其氣節(jié),將姑蘇西北區(qū)域的一座寺廟,改名為文山廟,并將廟前的路稱作文丞相弄,以此紀念文天祥。
文山寺
文山寺是一座尼姑庵,它由文山潮音禪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同構成。這組建筑的主體本來是潮音庵。據(jù)清末蘇州鄉(xiāng)紳吳光奇記載:
吳中潮音庵,西臨中市,背枕桃塢,左鄰文山寺,后與云林庵毗連,南宋以來有名之巨剎也。
潮音庵還曾是文天祥用來安置家屬的場所。由于這層淵源,明代正德年間,蘇州鄉(xiāng)紳們在庵旁,建了專門紀念文天祥的忠烈祠。可惜嘉靖年間,忠烈祠被遷建到長洲縣學前。忠烈祠后來又改成了“平江書院”,上世紀40年代又移用作“文山小學”。這也可以看成文天祥對蘇州子弟的一份遺澤吧。被視為文天祥后代的文徽明還“書《正氣歌》于堂之壁,生氣凜然”。如今蘇州的忠烈祠已不存,這塊墨寶卻長留天地間,北京“文丞相祠”的墻壁上,就刻著文徽明手書的《正氣歌》。
《草書正氣歌六屏》 于右任 刻石 1938年作 尺寸175厘米×53厘米×6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除了文山寺與忠烈祠外,蘇州與文天祥有關的古跡還有很多。比如,獅子園內,有一方歷史名碑,就是由文天祥自作并手書的《梅花詩碑》。碑高1.5米,寬0.7米,詩碑內容是:
梅花詩碑
靜虛群動息,身雅一心清。
春色憑誰記,梅花插座瓶。
文天祥手書梅花詩碑 蘇州獅子園
這首詩用借物喻情的手法,抒發(fā)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精神?!懊坊ú遄俊币痪洌砻媸窃趯懨坊ū徊逶谄孔永锏那闆r,實際則是表明文天祥身陷囹圄的窘境?!吧硌乓恍那濉币痪?,更是直觀的表明了文天祥堅持信念,絕不動搖的特點。文天祥用狂草,宣泄心中淤積的苦悶,在肆意揮灑中,表達了自己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與故國同生共死。字里行間沖拆著一股昂揚向上的正氣。全詩的最后一個“瓶”字,飽滿圓潤,表明他的情緒得到了緩和,已經(jīng)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
文天祥做為后世文人的楷模與榜樣,更是被立在蘇州文廟前,受到大家的禮敬與膜拜。文廟由范仲淹所創(chuàng),廟學合一,被譽為“江南學府之冠”。文天祥像被安置在明倫堂前院,能夠讓學子早晚參拜。從石像表面顏色斑駁不一,可以想見它年代久遠,受夠了雨打風吹。文天祥形象肅穆端莊,雙手交叉相握,高舉到胸口,頭戴冠帽,身著朝服,明顯一副參加朝會的景象。這一造型,也是在激勵蘇州學子認真學習,能夠像文天祥一樣,為國建言獻策,青史留名。
明倫堂前院 文天祥石刻 圖源網(wǎng)絡
在民間,大家大都把蘇州文氏看成了文天祥的后代。特別是蘇州人顧鼎臣在《正氣堂記》中載:
故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文天祥,當宋之季年,以勤王之師開閫平江。凡幾月而去,雖事出倉卒,而功德顯著。去之數(shù)百年,而郡人思之不忘。法應祀典。今其子孫有流寓吳中者,愿出地建祠。
顧鼎臣先將文天祥與蘇州的淵源闡明。之后更是提到蘇州人數(shù)百年都不曾忘記文天祥,對其非常懷念,引申出應該為其建立祠堂,褒獎忠義。接著話鋒一轉,談到文天祥的后代流落到蘇州,想要出錢出地建立祠堂的打算。在這里,顧鼎臣已經(jīng)把蘇州文氏當成文天祥的后代了。
可惜根據(jù)《宋史》記載,“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而且做為當事人的蘇州文氏,也秉持著否定態(tài)度。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在修家譜時,就明確說道:
至宋咸淳間,宣教郎寶為衡州教授,子孫留家衡山,衡之文氏,實始于寶。
文寶做為蘇州文氏的始祖,既然在咸淳年間當官,這就表明他與文天祥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自然不會是文天祥的后代。從這點中,可以看出蘇州文氏很清楚自己并非文天祥后裔。而且這應該是蘇州文氏的共識,并非是私下的秘密。因為文徵明在做《詠文信國事四首》時,都是“人間別有成仁樂,未用區(qū)區(qū)悼此公”“天心悔禍寧無日,惜不令公見肅清”一類,平直的頌揚其忠義,并未有任何與之血脈相連的語句。
有趣的是,旁人卻一直在將蘇州文氏與文天祥相關聯(lián)。比如,楊循吉在為文林作墓志銘時,提到“相傳以為宋丞相信公之族”,隱隱約約間,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之后的王鏊更是直言道“太仆少卿文公森,其先自廬陵徙衡山,自衡來吳,蓋公(指文天祥)之裔胃”。文壇領袖王世貞也宣稱“文衡山先生……云故丞相天祥裔也”。這三位文學大家,一位比一位肯定,從“相傳”的隱約推測,到“公之裔胄”的大概肯定,再到“天祥裔”的直接認定。
近代拓宋文天祥書法作品《忠孝》 碑帖拓本 縱117厘米,橫57厘米 宜賓市博物院館藏
這背后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首先蘇州文氏雖然不是文天祥后裔,但其始祖還是與文天祥有所關聯(lián)。文徵明就經(jīng)常在各種公共場合中,提到“寶與天祥同所出”,亦即文寶與文天祥是同族。既然是同族,就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雙方的血管里面流著相同的血液。因此也能將蘇州文氏當成文天祥的血脈。另外文天祥做為忠義的化身,讀書人的偶像,而且確實來過蘇州任官。在此基礎上,他的后代如能來蘇定居,就讓蘇州百姓倍感親切。這就像很多地方爭搶名人故里一樣,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結 語
雖然文天祥在蘇時間不長,但其精神卻一直鼓勵著蘇州人民。蘇州人民之所以佩服他,一是感念對方在時局危難之際,沒有放棄蘇州百姓,二是被對方舍生取義的信念所打動。他的形象不斷在蘇州民間傳唱,成為蘇州五百名賢祠中的一位,被后人永遠懷念。
參考文獻:
1.(宋)文天祥:《文山集》,四部叢刊景明刻本。
2.(宋)鄭思肖:《心史》,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3.(宋)佚名:《宋季三朝政要》,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錢氏刻守山閣叢書本。
4.(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5.(明)陳循:《寰宇通志》,明景泰內府刻本。
6.(明)董斯張:《(崇禎)吳興備志》,民國吳興劉氏嘉業(yè)堂刻吳興叢書本。
7.(明)顧鼎臣:《顧文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8.(明)文征明:《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9. 丁功誼、李仁生:《文天祥年譜》,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0. 萬繩楠:《文天祥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俞斌:《晚明至清蘇州文氏家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6屆碩士論文。
12. 王夢熊:《春色憑誰記——文天祥〈梅花詩碑〉賞析》,《書畫藝術》,2001年第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