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回暖,且伴隨頻繁降雨,蚊蟲滋生增加,由蚊媒傳播引起的傳染病如登革熱等感染風險也隨之加大。因此,漳州疾控提醒廣大市民朋友,需要注意防范登革熱,做好預防是關鍵。關于登革熱,以下知識你需要知道。
01
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經伊蚊(以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為主)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一般為3~15天(多數(shù)5~8天)。其典型癥狀是高熱、“三紅”、“三痛”和皮疹。
高熱:
突發(fā)高燒,體溫可達39℃以上。
“三紅”:
面紅、頸紅、胸紅。
“三痛”:
劇烈頭痛、眼眶痛、關節(jié)肌肉疼痛。
皮疹:
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出現(xiàn)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
02
登革熱如何傳播?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俗稱“花斑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主要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徑傳播,人與人之間一般不會直接傳播疾病。
登革熱患者或隱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來源,患者在發(fā)病前1天和發(fā)病后5天內都具有傳染性。當伊蚊吸了患者或隱性感染者的血后,病毒在伊蚊體內增殖復制,當其再次叮咬人時就能將病毒傳播出去。
03
伊蚊一般出現(xiàn)在哪些場所?
白紋伊蚊在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的高峰時段,多棲息在孳生場所(指蚊子的幼蟲生長及成蚊產卵的地方)附近,在室外主要棲息在陰暗避風處,如缸、罐、壇的內壁,工地積水的基槽內壁。在室內則傾向于停留在墻上、桌椅和床下、懸掛的衣服上等。
埃及伊蚊除了在早晨和近黃昏有叮咬高峰外,整個白天都會活躍地吸血。與白紋伊蚊相比,埃及伊蚊與人類更為“親近”,是典型的“家蚊”,主要棲息在室內避風陰暗處,如水缸腳、碗柜背后、臥室床底、墻角、蚊帳等處,懸掛的有汗?jié)n的黑衣服,更受它們喜愛。
04
如何預防登革熱?
目前還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效藥物,也無有效疫苗可供使用,因此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防蚊、滅蚊。
(1)做好自我防護
▅隔:登革熱流行區(qū)或流行季節(jié),外出活動或旅行時,盡量選擇穿淺色長袖長褲。
▅滅:適時使用蚊香、電蚊拍等裝備,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
▅避:盡量避免在蚊子活動高峰(上午8點至10點,下午4點至7點)在草叢、樹蔭、涼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
▅驅:可在皮膚裸露部分涂抹蚊蟲驅避劑,避免蚊蟲叮咬。
▅裝:家庭可安裝蚊帳、紗門、紗窗等。
(2)清除伊蚊孳生環(huán)境
▅ 封:封蓋水缸、水箱、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裝防蚊裝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 填:填平洼坑、廢用水塘、水溝、竹洞、樹洞等。
▅ 疏:疏通溝渠、清理岸邊淤泥和雜草等。
▅ 排:排清可能孳生蚊蟲的積水,不要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及時清理空調、飲水機托盤等積水。
▅ 清:清除或倒置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清理垃圾塑料薄膜袋、廢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05
溫馨提醒
目前,東南亞、美洲等多個國家正處于登革熱疫情流行階段,外出旅游時,防蚊須在前!如果從發(fā)生登革熱疫情的地區(qū)回來后2周內,出現(xiàn)高熱、頭痛、眼眶痛、關節(jié)肌肉疼痛等癥狀,應避免被蚊蟲叮咬,并立即前往醫(yī)院就診,主動告知醫(yī)生旅居史。為了防止將疾病傳播給家人或他人,請配合當?shù)匦l(wèi)生健康和疾控部門登革熱防治要求。
來源:漳州疾控
編輯 胡佳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