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之老師從心理學角度
解讀四大關系
伴侶、父母、自己、友人
特惠價99元
隨到隨學,無限回聽~
“我很擅長自我否定”
之前,我有一位來訪者,32歲左右的女性,她跟我講了她的成長故事。(已授權,并對故事進行部分調整)
她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有一個爭強好勝的哥哥、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和一個焦慮顧家的媽媽。她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懂事,十分獨立。在物質方面,她覺得自己還算比較富足,但在精神方面,卻很少得到愛和關注。
爸爸基本不管家里的事,媽媽經常皺著眉頭對她說你應該怎樣做才會更好。
在她的故事中,媽媽總是挑剔她,只會盯著她的不足,要求她改進、改進、再改進。比如她考了80分,媽媽就會只關注丟掉的20分。
于是,在這樣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她,非常擅長也很“樂于”自我否定,總認為夸獎和肯定與她一點關系都沒有。
即便長大了,但是只要有人贊美她,夸獎她,她就會感覺渾身不自在,無所適從,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模式:如果受到別人的夸獎時,就會特別地受寵若驚,甚至會當場腦子變“迷糊了”。
她說,每到這時,她都會感覺自己的體內有股力量想要對抗別人對她的肯定和認可,甚至還會萌生出一種“毀掉它(肯定)”的想法,躍躍欲試地想把事情搞砸,以便證明“我并沒有那么好”,好像非要找個理由讓自己受到責備一樣。
這種不愿意承認自己好的模式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每次的表現形式都不太一樣,但都是換湯不換藥。
她很想知道怎樣才能破除這種模式。而關于這一點,我們也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去探討。
“否定式自戀”與“核心自我價值”
在探討的過程,我能感到她的內心特別糾結,不斷掙扎。
但同時,我也發(fā)現她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當我說出“自戀”這個詞時,她是憤怒的,是極度不認同的,甚至認為我是在惡意評判她。對此,我是非常能夠理解的,然后我平靜地接受了她所有的攻擊。
為什么我會說她是一個“自戀”的人呢?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自戀】就是經常說自己很漂亮、很出色、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很強。
其實自戀還有一種類型,就是“否定式自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全是否定的,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或者是一個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且固執(zhí)地堅持這種評價,那么她就處于自戀的維度。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自戀的維度中,對其他人漠不關心,只對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方式、看法、表情等感興趣,在和他人建立的關系時,就不可能有另外一種關系維度,也就是客體關系維度。而只有在客體關系維度中,才能真正與他人連接。
當然,一個人處在自戀的維度中并不是她的錯,也不是她故意為之,這和她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比如有些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可能經??吹郊胰税欀碱^露出很不滿的表情。這時,她就會感到自己給家人帶來了麻煩,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產生類似的感受,那她的核心自我價值就會不斷受到不良影響。如此形成的核心價值將會影響她的一生。
如果始終沒有意識到這種核心價值是如何形成的,必然會產生這樣一種體驗:我是一個沒用的人,只會給別人添麻煩,成為別人的累贅。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喜歡討好、取悅別人,或經常責怪自己,或不斷強調自己對他人的付出。這些做法都是因為他們的核心價值比較低。
一個人如果核心價值比較低,就會去尋求一種生存策略——盡可能讓周圍的人都對自己滿意,或者為周圍的人提供更多價值。
以我的那位來訪者和她媽媽的關系為例,媽媽不斷向她提出要求,而她經常發(fā)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她意識到媽媽對她的要求非??量蹋惨廊粫樽约旱臒o能為力感到自責或愧疚,并且認為如果滿足不了媽媽的要求就可能受到一些懲罰,比如被忽略或拋棄,這是相當可怕的。
"自我封閉狀態(tài)“和”侵入性體驗“
對一個嬰兒來說,如果其他人尤其是媽媽能積極滿足他的需要,那這個世界就是安全的,嬰兒就能體驗安全感。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小就不斷被大人要求做各種事,那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一個不斷索取的世界。而且如果他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無法滿足別人的要求,就會產生一種非常無力且恐慌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會如影相隨,從嬰兒時期到幼兒時期,從童年到成年,甚至伴隨一生。
這樣的人會發(fā)現上述模式一直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但又不知怎樣才能改變。與此同時,內心又覺得一定會有某種方法可以改變這一切,所以我的來訪者才會選擇來找我咨詢,尋求外界的幫助。
這就好比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會問別人我該怎么辦,或你認為我該怎么辦。這其實也是一種模式,即總在對身邊人尤其是對媽媽察言觀色,特別渴望依賴媽媽,得到媽媽的保護和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人就會不斷揣摩媽媽對自己的要求,判斷她是個好媽媽還是壞媽媽。好媽媽會讓我們滿足,壞媽媽只會一味地提出要求,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的內心始終對好媽媽充滿幻想,甚至會想象出一個好媽媽,用那樣的形象投射向周圍所有人,包括朋友、親密伴侶甚至陌生人。
他們總在想,好媽媽會積極滿足我的需要,不會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會無條件地愛我對我好,會不斷地夸獎我,那樣才是真正的好媽媽。他們會用某個臆想的形象去投射他人,對他人產生期待。
這種期待很不合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失望:被他人責怪、成績被否定、表現不被認可等。
這種失望又會讓他們再次陷入壞媽媽對待孩子的模式,很多人際關系也會隨之進入這種狀態(tài)。而這種人際關系根本無法滋養(yǎng)一個人的成長,于是,他們在人際關系中一再退縮,與其他人隔離開。
就這樣,就會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過度保護自己,然后變得越來越自戀。
處在這種封閉的自戀狀態(tài)中的人,講話時突然被打斷或突然得到別人的贊美,對他來說其實是一種侵入性體驗。無論別人說了什么,都會在剎那間與自己建立一種關系。雖然這種關系可能只是暫時的,卻會讓人不知所措,因為他的自我封閉狀態(tài)被對方打破了。
接下來,他會不斷留意對方對他的態(tài)度,講話時就會分神。就像演講者總在留意下面聽眾的眼神或反饋,自然沒辦法顧及自己演講的內容。
情緒焦慮、要求苛刻的媽媽經常會給孩子造成這種侵入性體驗,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或做某件事,媽媽突然沖進來說他做錯了,指導他應該怎樣做。講話時突然被人打斷就好像焦慮、苛刻的媽媽又沖進來了,他可能會被嚇一跳,不知所措,好像處于年幼時呆呆地看著媽媽的狀態(tài)
”媽媽“的內化
為什么這些孩子始終無法跳出媽媽的影響?
這是因為他們的核心價值比較低,而媽媽又是如此強勢,不斷被入侵的體驗讓他們的內心對媽媽產生了這樣一種認同:媽媽對待我的方式可能是對的,這是一種愛的方式。
如此,他們會慢慢地把媽媽內化到自己的心里,把自己的一部分變得和媽媽樣。
媽媽以何種方式對待小時候的他們,他們就會以何種方式對待自己,像媽媽一樣不停地指責、否定自己。同時,他們也會不斷地指責、否定、挑剔周圍的人和事。
就這樣,他們把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媽媽。可是媽媽給了他們很多不好的體驗,他們當然很不情愿成為另外一個媽媽,卻無法擺脫對媽媽的評價和媽媽對待他們的方式。
有句話叫“打是親,罵是愛”,也就是說有些人明明被打了、被罵了,還是覺得雙方的關系特別親近。這是因為比起被對方忽略、拋棄而引發(fā)的恐慌,被打罵至少能和對方建立一種短暫的連接。
如果一個人內心非常孤單,就會特別渴望與人建立某種連接。如果人感到特別無助,就會非??释芤蕾噭e人。
因此,他們會依賴媽媽,依賴媽媽的評價及媽媽對待他們的方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由媽媽發(fā)表看法,做出評判,提供指導。
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滿足媽媽,更重要的是忠于媽媽。
為了維持這種忠誠,他們甚至會在一些事情做得很順利時故意搞砸,重新把自己變成媽媽眼中那個糟糕的自己。
其實,從和媽媽的關系角度來看,他們故意把很多事情搞砸也是在表達對媽媽的憤怒:你看,我在用自己的失敗證明你的失敗,你不是一直希望我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嗎?你不是一直希望我變成一個出色的人嗎?現在你看我把什么事情都搞砸了,每次把事情做得稍好一點,我都會再把它搞砸。
當然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已經不是現實中的媽媽了,而是已內化為其自身一部分的“媽媽”。因為不能處理好和這個“媽媽”的關系,他們才出現了上述的種種表現。
幾點建議
那么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
有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先來看看這種困境的形成與自己的哪些成長經歷有關。
當你明確了是哪些經歷造成了當前的困境后,仍舊為自己身上所謂的不好而感到自責時,不妨試著勸說自己這一切并不是我的錯,不該如此責怪自己。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要去責怪別人。
有些人在了解了困境形成的原因后,會去責怪現實中的父母。可是越責怪父母,就越認同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自己也變成了不斷指責他人的人,變得和父母沒什么區(qū)別。因此,不必建立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對立,認為凡事不是我的錯,就一定是別人的錯。
其實不必理會是誰的錯,畢竟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好了。無論別人是否有錯,我們只要知道不是自己的錯就好了。
第二,有了上述認知后,再來問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時候,人們會在無意識中陷入上述和父母的關系或糾纏中,無法擺脫這種母子關系或母嬰關系。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會想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或和父母完全相反的人。這說明他們并未思考過自己真正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眼睛始終盯著別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會故意和別人對著干。這樣的人就像叛逆的孩子,只要是別人說的,就一定要反抗,當然也就很難和別人建立良好關系。
所以要先問問自己究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將其變成一種信念。
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
第三,不要理會在與父母脫離上述關系時產生的背叛感與愧疚感。
當真正與父母脫離上述關系時,也就是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從“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主的“成年人”時,人們內心可能會感覺自己背叛了父母,或許還會產生愧疚感、罪惡感和羞恥感,不必去理會這些感受,它們不過是過去的經驗所引發(fā)的一些感受,僅此而已。
我們只需和這些感受共處,不必急于消除它們。它們就在我們身上,可以慢慢去體會。我們最終會意識到自己是在與一種關系,或者與自己內在那個還沒長大的“孩子”做小小的告別。告別時一定會有一些失落和悲傷,這是非常自然的情感反應。
第四,要和周圍的人建立一種真實的連接。
要和別人建立一種真實的連接,那么從一開始向別人表達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就要嘗試不去關注對方的評價和表情。如果對方對我們的評價不好,也不必認為這是自己的錯。做到了這些,再嘗試和別人建立真實的連接時,我們就能把真正的自己展現給對方并試著去信任對方。
在自戀或恐懼的狀態(tài)下,人都無法信任周圍的一切。現在就要試著說服自己相信有人值得信任,并在與其建立的關系中慢慢去檢驗一切。
第五,可以做一種簡單的鏡像練習。
此處的鏡像練習絕不是每天對著鏡子夸獎自己多棒、多美、多能干。贊美也屬于評價。我們不必評價自己,可以試著告訴鏡子里的自己:我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在那樣一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還能走到今天,我付出了很大努力。
只要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就行了,至于結果或做出這些努力產生的影響,都可以暫時不去理會。只要對自己說:我知道你一路走來很辛苦、很努力,受過一些委屈。
如果此時想說出這些委屈,就可以直接說出來。畢竟在一個比如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很小的時候就被迫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內心必然會充滿委屈。當然,此處的獨立只是一種假性獨立,在心理上依舊非常依賴父母。
當我們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出這些話時,感覺就像父母忽然意識到我們過去做了很多事,是很不容易的。然后,我們需要給鏡子里的自己道個歉,因為過去我們經常責怪自己,否定自己,這是很不應該的。這次道歉后,我們會對自己更加溫柔,更加包容,會給自己更多的肯定和認同。
這一刻,無論有什么感受,我們都可以試著去接受。沒關系,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
——本文摘于胡慎之著作《在人際關系中成長》
作者介紹
胡慎之,心理學家。
家庭關系顧問。
向日葵爸爸發(fā)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詢創(chuàng)始人。
中國心理服務機構聯盟副主席。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年的咨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
【課程福利】在這里
如果你正在經歷著家庭關系或親子關系的困擾,推薦你來找我們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
添加咨詢顧問為你推薦咨詢師
星標的方法在這里
胡慎之
第二步:點擊右上角的三個小點點,
就可以設置星標或置頂哈。
關注我 設星標
jin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