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文末已標注相關(guān)文獻來源。
史可法畫像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咱們聊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史可法。
這名字耳熟?沒錯,課本上就有,但那點篇幅,說實話,連他悲壯命運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他不是個只會喊口號的將領(lǐng),他是真刀真槍、用命拼的明朝遺臣。
今天要說的,是他在揚州那一戰(zhàn),也是一場關(guān)于忠誠、誤判與宿命的舊賬,但咱不學術(shù),咱講人話,聽故事,抽絲剝繭看一個“死”字背后的真真假假。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揚州城破,血流成河。
清軍干了一件事:殺,整整十天。
是人就殺,老少不留,揚州百姓成片倒下,那年尸臭三里,江水發(fā)黑。
這不是我瞎編的,這在《明季南略》里有明確記載:
清軍屠城導致?lián)P州城 “堆尸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
就在這場殺戮中,明朝督師史可法的去向,突然成謎!
按說一個主將,成敗有命,生死當明,可他這“生死”二字,一直到今天,依舊眾說紛紜。
史可法到底是死,是逃?
咱得慢慢說,咱吶,先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他當時的背景。
這里呢,先別急著怪史可法沒守住城,沒護住一方百姓,咱得先問一句,他那點兵,能守的住嗎?
揚州城防圖
你要知道,那時的明朝,已經(jīng)不成個樣子了。
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書,奉命督師江北。
聽著官職是挺大,其實就一人帶著一小撮兵,孤軍深入敵后,扛著整面朝廷的旗幟,卻連丁點救兵都調(diào)不動。
顧誠先生在《南明史》里說得明白,那時江北四鎮(zhèn):劉良佐、黃得功、何騰蛟、馬士英,各有兵權(quán),卻各打各的算盤。
嘴上說是“勤王”,實則互不買賬,遇事能推就推。
特別是黃得功和馬士英,互看不順眼,派系成仇,互挖墻角。
黃得功本是能戰(zhàn)之將,但因與朝中權(quán)臣馬士英政見不合,屢屢被打壓。
史可法求援,他隔著信只說一句:“我聽調(diào),不聽宣?!?/p>
翻譯過來就是:你是兵部我也不鳥你。
史可法眼看援軍不來,只好死守。
就這樣,他把自己當成最后一道防線,死磕到底。
死磕到與揚州城共存亡。
說到史可法之“死”,清朝文獻說得清清楚楚。
《明史》寫得斬釘截鐵:“自殺未遂,被俘后斬?!?/p>
史可法被俘后斬連環(huán)畫
清軍攻城那天,他自刎不成,被部將扶著去了小東門,結(jié)果被多鐸軍一鍋端了。
清將多鐸勸降,說得還挺有禮貌:“先生是江北重臣,何苦自毀前程?”
史可法冷笑:“我頭可斷,身不可屈。”
一席話,說得鏗鏘作響,最后被拖去軍前,剁了。
不少當時人記錄了這幕慘劇,幕僚楊遇蕃、清將安珠護都說,看見他被綁,被殺,被分尸。
尸體最后也找不到了,天氣熱,尸橫遍地,誰是誰,誰認得清?
這也成了后來的“謎”根源。
怎么還有“逃了”的說法?
這事怪就怪在清史記載之外,還有一堆野史、舊聞,說他沒死。
有說他“縋城而走”,夜里爬繩子從城墻上滑下去的。
最早這么說的是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還引用了《甲乙史》,說清軍詐稱是黃得功援軍,西門一開,敵軍涌入。
史可法一看,完了。
拔劍自刎,沒死成,左右勸他先走,他和總兵劉肇基一起潛逃。
還有說他騎著一頭白騾子從南門跑了,這個更神。
有人在許旭的《梅花嶺》詩里看出端倪,說他是騎著青騾突圍的,瞬息之間人馬無蹤。
最夸張的是《石匱書后集》,說他逃到了寶城寺,被清軍追擊,最后與數(shù)百將士力戰(zhàn)而亡。
史可法力戰(zhàn)而亡
聽著一身是膽,活像武俠小說。
到底誰在說實話?
我們得客觀一點兒。
清史雖然帶著政治色彩,但當時人的記錄太多,目擊者也多,楊遇蕃、安珠護都不是外人。
而“逃生說”,更多是百姓口口相傳。
史可法是死是逃,歷史不該靠“想”。
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希望他沒死呢?
很簡單。
百姓怕清軍,更怕大明真完了。
有這么一位大忠臣,要是死了,民心散了。
所以大家更愿意相信,他沒死,
他化身在別處,仍在抗清。
“忠烈未死”,成了精神寄托,也成了旗幟。
甚至后來,有人打著“史可法未死”的幌子,舉兵反清。忠心化成了革命種子,流傳江南。
這,就是政治的味道。
史可法想象圖
說回主線。
支持“史可法已死”的人,有個重要證據(jù):他的遺書。
四月二十前后,寫了整整五封。
給皇帝、給母親、給夫人、給部下,都是訣別之語。
“吾意已決,一死以報國?!?/p>
你要說這是掩人耳目,那可真低估了他。
再者,劉肇基早就戰(zhàn)死,怎會與史可法“縋城逃生”?邏輯都不通。
還有他嗣子史德威,《維揚殉節(jié)紀略》寫得一板一眼,說父親是被清軍所殺,還收集遺物衣冠,次年葬于梅花嶺。
梅花嶺衣冠冢實景圖
那《桃花扇》里怎么說他沒死呢?
咱說句實話,孔尚任是文人,不是史官。
他在《桃花扇》里寫史可法是“渡江墜馬溺死”,那是文學處理,不是歷史證據(jù)。
還有說他“東門遇敵,投水自盡”,或者逃去寶城寺血戰(zhàn)而死的,這些都算野史。
不能當證據(jù)用,但可以當故事聽。
史可法的“死”是悲壯的,是帶著儀式感的。
清軍殺他,是怕他活著就是旗幟。
活人能點燃希望,死人也能。
清軍殺他,是把一口氣壓下去,但壓得住人,壓不住民心。
今天,我們還能讀到他的遺書,想象他站在城頭,血染白袍的樣子,就知道,他沒白死。
史可法可能死在了揚州,但活在了后人的心里。
他不是一個將軍那么簡單,他是一場忠義的象征,一座紀念碑,一顆民族尊嚴不屈的骨頭。
這個人,值得你知道得更多。
如果史可法選擇投降,你認為他的歷史評價會如何改變?留言區(qū)聊聊‘忠誠與現(xiàn)實’的抉擇
參考資料:
顧誠:《南明史》
計六奇:《明季南略》
史德威:《維揚殉節(jié)紀略》
楊遇蕃:《自靖錄》
張岱:《石匱書后集》
《明史》
孔尚任:《桃花扇》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四 “順治二年四月?lián)P州之戰(zhàn)記載”
《江都志?卷八?古跡考?梅花嶺衣冠冢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