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想問《獨一無二》不是一部聽障題材電影嗎?和女性敘事有什么關(guān)系?
但其實《獨一無二》里的聽障家庭是無數(shù)東亞家庭中女性成長處境的縮影。
在電影《獨一無二》里,張婧怡飾演的喻延作為家里的“聽人”,要承擔(dān)家里其他三位家人聾人的翻譯工作。
但當(dāng)音樂夢想和家庭責(zé)任沖突時,擰巴的愛和爭吵,在這樣“不完美”的家庭開始上演。
因為家人的愛與依賴像蔓藤一般纏繞著她,在她剛想掙脫一點時就更緊一分。
喻延想去外地學(xué)音樂卻不忍心在飯桌上直說,在老師的鼓勵下剛想為了音樂夢想拼搏一把時爸爸就獨自在醫(yī)院出了事。
和喻延一樣,我們總在“孝順懂事”與“夢想”之間徘徊。
電影最動人的,不是聽障家庭的“特殊”,而是每個普通家庭的縮影。
而現(xiàn)實中,那些因“不被聽見”引發(fā)的爭吵、冷漠,何嘗不是另一種“殘疾”?
濕漉漉的南方街巷、暖黃色的老式吊燈、氤氳著蒸汽的喻記魚雜鋪,所有的畫面都為這個‘特殊家庭’勾勒出了溫馨且治愈的生活面貌。原來中國式親情最動人的模樣,不是犧牲感綁架,而是我可能不懂你的世界,但永遠(yuǎn)為你留著回家的燈。
最戳人的或許是喻延和父母之間的“錯位溝通”。這才是我們真的想看到的,華語青春電影。
媽媽總逼她喝黑芝麻糊“護耳朵”,卻不知道自己的聽障噪音才是傷害。
爸爸偷偷存下電子琴的照片,摸著琴鍵震動感受女兒的音樂夢。
哥哥會用手語告訴她家里一切有我,讓她放心追夢。
他們聽不見喻延的歌聲,卻用最笨拙的方式托舉她的翅膀。
當(dāng)全家人摸著音樂廳的喇叭,用掌心感受她歌聲的震動時。
我們會突然明白,或許中式父母的愛總是言不由衷,但愛從來就不需要完美表達(dá)。
《獨一無二》的治愈感是輕盈的,沒有負(fù)擔(dān)的,真的很適合高敏感人群!
畫面干凈明亮,配樂溫柔如風(fēng),連爭吵都透著熱氣騰騰的生活感。
尤其愛喻延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她不再是無聲世界的“翻譯官”,而是第一次為自己歌唱。 或許中式親情總是擰巴的,但就像電影里說的:“當(dāng)我們在夢想與責(zé)任間反復(fù)煎熬時,愛早已悄悄鋪成了橋?!?/p>
都說哭戲是檢驗一個演員的標(biāo)準(zhǔn),張婧儀也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因為她這場的哭戲爆發(fā)力真的很牛。
你在電影院看這段的時候很有代入感,會讓你想到小時候受委屈不被爸媽理解,只能自己一個人回到屋子哭的時候。
相較于張婧儀《風(fēng)犬少年的天空》的李安然,或是《我要我們在一起》中困在男性敘事里的凌一堯,喻延的獨特性在于其完整的女性主體建構(gòu)?!丢氁粺o二》里,張婧儀帶著喻延,終于完成了從被男性敘事裹挾到完全由少女主導(dǎo)敘事話語權(quán)的飛躍。
很喜歡電影里喻延跟她媽媽用手語吵架那一段,最后那句“我不想用手語”便是這個17歲少女所能進(jìn)行的反抗。
也許正是因為這次“反抗”,她的家人們才真正意識到他們一直以來都好像忽視了她真正的想法。
這里不得不提演員們的演技真的超級好,所有眼神和動作的處理,很好地讓觀眾們代入到了那種情緒當(dāng)中。
電影全篇是一個很溫情的故事,就算是有矛盾點有沖突點,也沒有反面角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的想法,站在他們個人角度來看都沒有錯。
有人說:“東亞家庭的愛,就像粘膩潮濕的空氣,呼吸的片刻,也常常感到窒息。
張婧儀把喻延的倔強、迷茫和勇敢詮釋得淋漓盡致,陳明昊、蔣勤勤、辛云來飾演的家人,也讓人感受到了那種自然又深沉的愛。
無聲世界里的手語交流、魚雜鋪的煙火氣、一家人的相視一笑,都充滿了濃濃的溫情。
電影里的家庭有生理的“聽障”,現(xiàn)實中的我們卻困在心理的“溝通障礙”里。
用語言暴力代替理解,用固執(zhí)己見扼殺對話,用“為你好”綁架自由。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guān)于夢想與家庭的電影,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成長中那些難以言說的矛盾與抉擇。王沐導(dǎo)演首映結(jié)束也說想通過這部電影關(guān)注少數(shù)群體,表達(dá)出每個人心中不同的羈絆和故事。
電影反映了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又不是俗套的劇情。非常感人,很值得去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