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歷史文脈中擁有著相當特殊的地位,堪稱國粹。
但在中國傳統戲曲中,還有一個最神秘且最久遠的存在??梢哉f,它就是中國所有戲曲文化的源頭。
這就是儺戲。
儺戲,源于上古時期的巫覡信仰。在那個認知與生產力還相當低下的文明蒙昧時期,人們無法掌握自然規(guī)律,無法理解生老病死,因此將一切都歸于神明。而儺,便是上古時期,人與神之間的契約。
正所謂:
人有難,方有儺。
人避難,儺來舞。
儺戲生,見儺者,百病消。
因此“儺”有人避其難的意思。
古人們以載歌載舞的形式來取悅于自然之神,并與神定下契約來祈福消災。漸漸地,隨著國家體系的逐漸發(fā)展,這種原始歌舞的形式,逐漸地演變?yōu)楣俜郊漓氲男问?。而儺戲便是成型于國家管理體系逐漸完善,且管理制度日益成熟的商朝,盛于周朝,《周禮》和《禮記》都有方相氏驅儺記載。彼時,“儺”以官方祭祀的形式存在,亦成為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周禮》中有記載:“大儺”儀式一般由宮廷巫覡主持,在特定的時間通過逐疫驅鬼維護社群秩序。其表達形式具有強烈的宗教和藝術色彩。正如《尚書·舜典》所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所體現的便是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了漢代,儺儀式依舊聲勢浩大,被用于驅趕疫鬼,禳兇納吉。時至南北朝,儺逐漸由官方走向民間,實現化禮為俗的轉變。雖退去了神圣莊嚴的特性,而逐漸發(fā)展為一種可供觀賞的娛樂表演。
隨著隋唐時期文化娛樂的發(fā)展,儺儀式進一步加入了更具觀賞性的音樂和舞蹈,由此而衍生出了宮廷儺、民間儺、寺院儺、軍儺等形式。
宋時道教興盛,在“道化四夷”思想的助推下,儺逐漸在西南地區(qū)興盛了起來。而儺的發(fā)展擴張也讓其深受民間歌舞和戲劇的影響。漸漸地,宋時儺開始演變?yōu)槌晟襁€愿的儺戲,因此朱熹說:“儺雖古禮,而近于戲?!笨梢?,此時的儺戲表現形式已迥異于商周秦漢時期的“大儺”了。
在明清之后,儺戲逐漸與地方文化相結合,成為了具有地方特色風俗流派,如粗獷且具有原始特色的貴州臺江儺戲;保留古典祭祀特色的江西萬載儺戲還有具有唐代風格融合了雜耍、傀儡的元素的德安潘公戲等。
而如今,儺戲已成為我國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傳統文化,且在2006年到2014年包括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等在內的多地儺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儺戲并非靜態(tài)的“遺產”。這個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寶,它不僅僅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更是匯聚了民間信仰、道德規(guī)范、藝術審美等多元民族文化生動體現,跨越了數千年依舊在當代中煥發(fā)著獨特的魅力,體現著重要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