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曉夢 (鄭中國際學(xué)校小學(xué)部數(shù)學(xué)教師)
晨光里的跳躍與停滯
清晨七點的陽光剛爬上教學(xué)樓的白墻,107 班的晨練場地像撒了把跳跳糖。四十個小身影踩著校園廣播樂的節(jié)奏甩繩,繩子拍打地面的 “啪啪”聲像在給朝陽打拍子。那時小宇能把跳繩舞成圓月亮,梓涵的羊角辮會跟著繩子節(jié)奏搖晃,連最瘦小的一帆也咬著嘴唇跳了 12 個 —— 盡管最后一個差點摔個屁股蹲,卻二話不說起身接著跳起來。
可陽光還沒鋪滿孩子們的腳下,熱情就像被風(fēng)吹散的蒲公英緩緩?fù)巳?。先是小寧連續(xù)三天遲到,攥著跳繩躲在走廊拐角;接著晨晨總在解散時才緩緩走到操場,鞋帶在晨跑時甩出長長的尾巴。黑板旁的出勤表從 “滿格笑臉”變成“缺角拼圖”,連最聽話的子一也把跳繩繞成麻花,趴在欄桿上數(shù)對面樓頂?shù)镍澴印?/p>
白楊樹上的麻雀依舊在枝頭蹦跳,卻再難聽見繩子劃破空氣的清亮響聲。那些曾在晨光里飛舞的彩繩,漸漸變成墻角沉默的逗號。
當(dāng)繩子變成會說話的標(biāo)尺
“為什么不想跳繩啦?”班會課上,我舉著那根躺在地上的 “懶繩子”。小寧噘著嘴:“每天都是數(shù)個數(shù),跟做作業(yè)似的。”小溪揪著辮梢小聲說:“我跳不過同桌,反正怎么練都一樣?!弊钭屓诵奶鄣氖且环?,他攥著校服衣角憋了半天才說:“我只能跳 40 個,怕你們笑話......”
孩子們的聲音像散落在地的玻璃珠,折射出不同的困惑。美術(shù)課代表小溪突然舉手:“要是能看見自己進(jìn)步就好啦!”這個提議像火柴劃過磷面,瞬間點亮了教室 —— 我們在教室后墻拉了六根麻繩,用綠、黃、藍(lán)、紫、紅、金六種綢帶標(biāo)出 “小芽區(qū)(50 以下)”“小苗區(qū)(50-80)”直到“小白楊樹區(qū)(150 以上)”。每個孩子領(lǐng)到帶名字的塑料夾,夾子上的小腳印能沿著麻繩慢慢“爬 ”。
第一天掛夾子時,最下方的綠綢帶擠得密不透風(fēng)。小羽的夾子剛掛上就掉下來,他蹲在地上賭氣不撿。我撿起夾子,在背面畫了株頂著露珠的嫩芽:“你看,小芽每天喝露水就會長大,我們的繩子也會跟著長高呀?!彼难劬α亮肆?,指尖輕輕碰了碰畫紙上的葉尖。
夾子在麻繩上的遷徙
真正的變化藏在每個踮腳的瞬間??傉f “繩子咬腳”的苗苗,某天突然把夾子挪到了黃綢帶 —— 她跳了 52 個!那天她舉著夾子在走廊跑了三圈,辮子上的蝴蝶結(jié)跟著飛起來。課間時我看見她趴在桌上,用橡皮小心擦掉夾子背面的 “30”,工工整整寫上 “52”,旁邊還畫了三顆冒熱氣的小太陽。
晨晨的轉(zhuǎn)變像慢鏡頭里的種子發(fā)芽。這個總踩著鈴聲進(jìn)教室的男孩,開始在課間拿著跳繩去場地練習(xí),嘴里念著 “47、48、49”......有天晚上,媽媽發(fā)來視頻,孩子放學(xué)一回到家就先下樓練習(xí)跳繩,之前怎么催都不管用,現(xiàn)在跳繩這件事竟然不用催都堅持的這么好。當(dāng)他的夾子終于掛上 “小苗區(qū)”,背面畫滿了歪歪扭扭的小苗,每片葉子上都標(biāo)著日期 —— 原來他每天都在記錄自己多跳的個數(shù)。
最讓我鼻酸的是小宇。那個總把繩子掛脖的男孩,在麻繩背面貼了張畫:三根跳繩變成小苗,最高的那株舉著寫有 “42”的夾子,旁邊歪歪扭扭寫著 “我沒拖后腿”。陽光穿過窗戶,照在他偷偷抹眼睛的手背上 —— 原來每個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趕著心中的那根繩子。
繩子畫出的成長圖譜
如今的晨練場上,四十根彩繩在陽光下織出七彩網(wǎng)格,小宇的夾子早已越過 “小果樹區(qū)”,他現(xiàn)在能邊跳邊數(shù)到 100;萌萌的跳繩聲像在敲木琴,“噠噠噠”的節(jié)奏里,她的夾子正朝著 “小松樹區(qū)”進(jìn)發(fā)。最讓人驚喜的是全班自發(fā)組織的 "結(jié)對子挑戰(zhàn)",跳繩快的孩子會握著同伴的手甩繩,喊著 “別怕,我?guī)泔w”。
家長開放日那天,繩子墻成了最溫暖的展臺。苗苗媽媽摸著女兒掛在紅綢帶的夾子,發(fā)現(xiàn)背面貼著張便利貼:“媽媽,我今天超過你教我的個數(shù)啦!”邊角磨毛的夾子像本微型日記,記滿了孩子偷偷練習(xí)的夜晚。小宇爸爸蹲在地上看那幅 “小苗畫”,突然用袖口擦了擦眼睛 —— 不知哪個孩子在畫旁添了朵云,云上寫著 “我們都在長高”。
秋風(fēng)掠過麻繩,金綢帶輕輕搖晃,那里已經(jīng)掛了八九個夾子。曾經(jīng)空蕩蕩的 “小芽區(qū)”積了層薄灰,卻成了最動人的背景 —— 它見證過每個孩子起步時的蹣跚,也收藏著他們第一次超越自己時的呼吸聲。當(dāng)課間操音樂響起,四十個身影在操場上跳躍,繩子劃出的弧線連在一起,像給大地繡了張會跳舞的網(wǎng)。
教育從來不是拔苗助長,而是給每顆種子準(zhǔn)備看得見的刻度。當(dāng)我們把成長拆成可觸摸的高度,讓每個踮腳的瞬間都有跡可循,那些曾被忽視的勇氣與堅持,就會在繩子的一起一落間,織成照亮童年的星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