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小春說歷史
405年,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從彭澤縣令任期上辭官。他借著胞妹去世的機(jī)緣,決心徹底歸隱田園。這次辭官,是他人生的第五次辭官。在這之前,他長期在做官與歸隱之間搖擺。
讓陶淵明反復(fù)搖擺的原因只有一個字:窮。
圖片
陶淵明畫像
世間所有貧窮的背后,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陶淵明的窮,很大程度上與他子女眾多有關(guān)。陶淵明一生三次娶妻,原配因難產(chǎn)去世,未留下子嗣;二妻陳氏為他生下四個兒子,老三老四還是雙胞胎,因六年生四個,加上操勞過度,陳氏也沒能逃過早逝的命運(yùn);三妻翟玉英比陶淵明小12歲,為他生下了一兒一女。
養(yǎng)育六個子女的重任,讓陶淵明喘不過氣來。好在,他的母親孟夫人能搭把手,要不然他能否將六個子女養(yǎng)活都難說。
401年,即陶淵明第五次辭官前4年,孟夫人病逝。自此后,陶淵明越發(fā)感覺到生活艱難。
徹底辭官,意味著收入來源全部斷絕了。
可因為手里頭尚有點積蓄,他歸隱前兩年的日子還不錯。到了第三年,因為家里突發(fā)變故:遭了火災(zāi),房子和家當(dāng)被燒毀殆盡。加上他做農(nóng)活又有點懶散,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了。
陶淵明的懶散,他自己曾在《歸園田居 其三》中展現(xiàn)過,比如這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p>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南山下種的豆子,草長得比我的豆苗還要高。我一大早就跑到地里忙活了,月亮下山才扛著鋤頭歸來。
看起來非常努力,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直接擺結(jié)果,而不是講述自己如何努力。那種成天曬自己如何努力的人,往往在做無用功,或者根本就是“假裝努力”。
陶淵明只說自己披星戴月,卻并沒有說自己一整個白天的時間究竟干了多少事。這就像今天的加班族,一整天都在加班,但加班效果卻極其一般,甚至還不如人高效只工作兩三小時的。
陶淵明的早出晚歸的結(jié)果是,他家一到冬天,就“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shè)。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這話的意思,看字面就清楚了:家里經(jīng)常連粗茶淡飯都吃不上。
關(guān)于歸隱后的這種窘迫生活境況,陶淵明在《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中也有過敘述,他說: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
可以說,從40歲正式歸隱開始,貧困、饑寒交迫,就始終伴隨著陶淵明。
按理,無論在哪個年代,沒有災(zāi)荒的情況下,有足夠土地可耕種的人都餓不著,怎么陶淵明一家就餓著了呢?答案與陶淵明酗酒有關(guān)。
陶淵明是個酒鬼,他幾乎每天都要喝酒,而且是不喝醉就不罷手。就算是去地里,他也要帶上酒壺。喝酒的人,通常一喝酒就忘了時間。指望這樣的人,把農(nóng)事做好,那當(dāng)真是異想天開了。
喝酒的人,沒事的時候,作息絕對是亂的。陶淵明不種地的時候,其作息想來也沒有規(guī)律過。一個家里,但凡父母雙方出現(xiàn)一個懶散的,孩子自律的可能性就要打半折。
在父親的影響下,陶淵明的六個子女也個個懶散,全不把讀書放在眼里。
陶淵明的子女們不讀書,也與陶淵明從未將讀書定為他們的目標(biāo)有關(guān)。在養(yǎng)育子女上,他也始終保持著一種躺平的心態(tài),長子出生時,他就在詩詞中,展現(xiàn)了他的這種躺平心態(tài),他在為大兒子寫的《命子》詩中寫道:
“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strong>
這話的意思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我當(dāng)然期盼你成才,可是你如果成不了才,也沒什么所謂。言外之意是:你就平安健康長大就行了,我對你就這么點要求。
要成才,得先立志,也就是定目標(biāo)?!安幌氘?dāng)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強(qiáng)調(diào)的就是訂立目標(biāo)的重要性。
陶淵明自己懶散,同時不給子女訂立目標(biāo)的結(jié)果,很快就出來了:五個兒子,即長子陶儼、次子陶俟、三子陶份、四子陶佚、五子陶佟,沒有一個愛讀書,個個不學(xué)無術(shù),只能和他一樣當(dāng)農(nóng)夫。為此,陶淵明忍不住專門寫一首名為《責(zé)子》的詩,講述他五個兒子的不成器,他寫道:
“白發(fā)被兩髻,肌膚不復(fù)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天運(yùn)茍如此,且進(jìn)杯中物。”
這首詩的釋義是:我現(xiàn)在老了,可我的五個兒子,沒一個能讀書的。大兒子阿舒16歲了,他的懶惰是無人能及。二兒子阿宣15歲了,從來不愛讀書識字。三兒子和四兒子也都13歲了,卻連幾個大字都不識。9歲的小兒子更可怕,成天只惦記吃,其他的啥也不上心。哎,這都是命啊,我既無能為力,就只好借酒消愁了。
圖片
陶淵明醉歸圖
在這首詩里,陶淵明巧妙地顛倒了因果。從他的敘述來看,他酗酒是因為憂愁兒子們不成器,可在現(xiàn)實里,他的兒子們不成器,與他常年酗酒分不開。
后世有人曾將陶淵明五個子女皆不成器的原因歸結(jié)為:“父親酗酒導(dǎo)致孩子智商發(fā)育遲緩”、“近親結(jié)婚”。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分別是兩個妻子所生,且兩個妻子都不是近親。其次,魏晉時期無法釀烈性酒,自然也就不存在酗酒導(dǎo)致孩子智商發(fā)育遲緩的情況了。
陶淵明五個兒子皆不學(xué)無術(shù),只能是前文提到的原因:作為父親的他酗酒、不自律、懶散,且從未給兒子們設(shè)立目標(biāo),自然也不存在引導(dǎo)了。
子女不成器,陶淵明老來自然也沒有依靠。這樣的老人,最怕的就是病。偏偏,陶淵明50歲起,身體就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他曾用一句詩形容過自己貧病交加的晚景:“負(fù)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
從50歲起,陶淵明的詩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關(guān)于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悲苦的描寫。如他54歲時,寫作的《飲酒》十六里的:“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經(jīng);弊廬交悲風(fēng),荒草沒前庭?!?/p>
圖片
陶淵明《桃花源記》圖
此時,從讀者的角度看過去,晚年陶淵明頗有點祥林嫂的味道:日日在訴苦、抱怨。
426年,即陶淵明死前一年,貧病交加中的陶淵明又遭遇饑荒,為了活命,他不得不跑到別人家里去蹭飯。
此時的陶淵明,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剛剛辭官時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屈辱和不甘,他為此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表達(dá)這種情緒,他寫道: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strong>
這首詩完整記敘了陶淵明晚年乞食的全過程,因為這次乞食還被主人招待了一頓酒,他感激不已,并寫詩留念。
乞食不可能每次都這么好運(yùn),況且,乞食還需要一個好身體。因身體越來越差,陶淵明在那次快樂乞食過后的第二年,便在貧病交加中辭世了,享年62歲。
說得不那么委婉一點,他的確有病,但并不致死,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死前,在給子女的遺書《與子儼等書》中,他曾感慨:都是自己當(dāng)年守志固窮節(jié),而讓子孫們跟著受苦,一輩子當(dāng)農(nóng)夫。他的原話如下:
“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這段話中,陶淵明提到了一個歷史典故,就是“儒仲賢妻之言”,這個典故,說的是王霸隱居后,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王霸的兒子剛從地里回來便來到廳中見客,兒子見客人鮮衣怒馬、風(fēng)度翩翩,自己卻邋里邋遢,衣服還破破爛爛,頓時自殘形愧,竟幾天不說話。王霸對此心里非常難過,妻子安慰他說:“你既然選擇了隱居,就應(yīng)該料到這種結(jié)果,何必因為兒子心里難受跟著難受呢?”
這里,陶淵明實際是已經(jīng)后悔了,他在試圖安慰后悔的自己??蔁o論怎樣安慰,陶淵明后悔隱居已是事實。
圖片
然而,陶淵明子孫當(dāng)真是因為他隱居而過得凄慘的嗎?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不都出自貧寒之家嗎?陶淵明兒子們的凄慘結(jié)局,多半還是源于陶淵明這個父親沒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換句話說,若陶淵明不是那種“混吃等死”、“日日酗酒”的作派,且從不給兒子們定目標(biāo),他的五個兒子,定然也不至于落到“個個不成器”的境地。
飛機(jī)沒有目標(biāo),結(jié)局將是墜亡;千里馬沒有目標(biāo),結(jié)局將是碌碌此生。何況活生生的人呢?
可嘆,一千多年來,陶淵明的眾多后人中,有名望的后人寥寥無幾。僅到了現(xiàn)當(dāng)代,才有一位自稱陶淵明后人的當(dāng)紅電臺主播“有聲的紫襟”,原名為陶勇祥,為陶淵明后人增添了一抹亮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