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之災:暴力、錢荒、泡沫與英國金融革命》由美國歷史學家卡爾·文納林德所著,本書聚焦17-18世紀英國金融體系變革,深入揭示了現代信用體系的起源、發(fā)展所帶來的影響。
17英鎊,英國深陷貨幣困局。英國本土銀礦產量有限,銀幣鑄造規(guī)模不大,且對東方商品的狂熱追捧導致白銀持續(xù)外流,每年需50萬英鎊白銀流向東印度群島換取貨幣和紡織品。同時,歐洲大陸戰(zhàn)事頻繁,英國需大量支付海外軍費和支持邊境,進一步增強白銀流失。王室為緩解財政壓力,多重降低鑄幣成色或強制借貸,在格雷欣法則作用下,成色良好的銀幣被窖藏或熔鑄出口,“剪幣”充斥市場,銀幣信譽嚴重受損。硬幣稀缺使移植不得不以物易物,民間依賴復雜信用網絡交易,一旦出現違約便引發(fā)連鎖反應。
為解決貨幣難題,新亞里士多德主義和重商主義興起。他們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真正的貨幣,繼續(xù)通過追求貿易順差來擴大貨幣存量。重商主義發(fā)展出一系列國家干預措施,如1660年《海條例》規(guī)定殖民地貿易必須使用英國船只,對木材等原料出口課以重稅等。但這些措施缺乏能立竿見影,1614年科凱恩試驗的失敗就是例證。直到建立殖民地貿易體系,英國才實現貿易順差。不過,當時人們將信貸視為貨幣解決問題的主流方向。
就在金銀至上時代,一種全新的貨幣觀念然悄然萌芽。它與煉金術以及塞繆爾·哈特利布領導的松散知識分子圈子密切相關。煉金術進行了融合的化學實驗、哲學思考和神秘主義,其“物質可變、價值可創(chuàng)造”的核心理念影響了貨品哈特利布主義為信用貨幣理論提供了社會維度的支持。哈特利布圈子的構建成員包括科學家、改造者等,他們質疑傳統(tǒng)貴金屬貨幣的絕對必要性,認為貨幣體系應通過制度設計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優(yōu)化配置。
這個時期,信用貨幣的雛形開始出現。經濟學家威廉·配資首次提出“土地銀行”計劃,倫敦“金匠銀行”發(fā)行的存款憑證逐漸在市場上流通,成為事實上的紙幣。然而,早期信用試驗存在風險,如私人銀行過度發(fā)行可能導致無法兌現,引發(fā)最終兌現和破產。
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是信用貨幣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由倫敦一植集資120萬英鎊創(chuàng)建,獲得銀行發(fā)行券的專利權,以國家背書增強公信力。但當時英國貨幣市場存在嚴重問題,劣質幣廣泛流通,損害貨幣公信力。在貨幣重鑄問題上,約翰·洛克重繼貨幣應有足值金屬支撐,按原有標志準重鑄貨幣;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則重申讓重鑄的銀幣變輕,有利于債務人償債。最終的觀點占上風。牛頓受命贊助打擊阿爾法幣和重鑄貨幣事務,他組建小組謀求打擊造假,嚴格把控銀幣質量。雖然重鑄貨幣日益成為貨幣的焦點,但隨著紙幣信用提升,其發(fā)行和流通量上升,貨幣問題必然隨之解決。
英國向信用貨幣體系的倡議釋放了巨大的經濟能量。工商業(yè)階級救助,銀行信貸支持新興紡織廠、煉鐵廠安慰,催生工業(yè)革命。在金融領域,信用貨幣促進資本流動,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市場迫切活躍。財政上,政府通過發(fā)行國債募集資金,用于戰(zhàn)爭開支和公共建設,在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國債發(fā)行又催生了公眾媒介,推動民主政治雛形的發(fā)展。
然而,信用貨幣存在內在的不穩(wěn)定。1711年成立的南海公司就是典型例子。當時英國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財政壓力大,成立南海公司并捍衛(wèi)其貿易壟斷權,轉而讓承擔部分國債承擔其任務。南海公司以奴隸貿易為主業(yè),利潤高,受到政府和投資者的青睞。公司發(fā)行股票,承諾走向世界,政府鼓勵民眾購買,將部分國債為其股票。
南海公司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但隨著西班牙與英國關系惡化,其奴隸貿易業(yè)務犯罪。1720年,公司關注維持信貸,夸大貿易前景,推高股價,引發(fā)社會各階層瘋狂投機,股價半年內飆升近十倍。8月,部分投資者意識到風險拋售股票,股價暴跌,大批投資者血本無歸,危機蔓延至銀行系統(tǒng),沖擊了信貸貨幣體系。
南海泡沫破滅揭示了信用經濟的根本矛盾:當貨幣價值脫離實質支撐僅靠信心維系時,系統(tǒng)極為脆弱。大衛(wèi)·休謨批判南海公司以奴隸貿易為信用基礎的做法,認為這是金融欺騙和道德墮落,同時批判以貨幣信用為政府戰(zhàn)爭融資的模式。
英國逐步完善金融監(jiān)管體系,議會立法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財務信息,股票交易受到監(jiān)管,現代制度審計初現雛形,英格蘭銀行逐漸承擔“最后貸款人”角色,現代中央銀行制度開始萌芽,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穩(wěn)定的融資環(huán)境。
盡管現代金融體系風險不斷發(fā)展,引入多種管控工具和嚴厲監(jiān)管手段,但金融系統(tǒng)仍頻繁爆發(fā)危機。這表明金融市場的真正風險供給制度未能將投機約束在創(chuàng)造真實價值的軌道上,信用若剝離實體經濟基礎,必將引發(fā)經濟與社會的雙重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