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為期13天的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圓滿落下帷幕。本屆大會匯聚了來自全球近千名頂尖科學家、知名學者以及高校師生,期間共舉辦了500余場大會報告、專題學術會議及衛(wèi)星會議,堪稱全球基礎科學領域的頂級學術盛會。大會還吸引了國內外百余所中學近千名中學生參與,線上線下累計參與人次超過600萬。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已在懷柔科學城連續(xù)成功舉辦三屆,聚焦數學、物理與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內容涵蓋基礎科學理論前沿以及多學科交叉等諸多熱點研究方向。六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領銜發(fā)表重量級報告,百余位前沿科學獎得主解析最新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者、青年研究人員廣泛參與并深入討論,共同構筑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平臺。
大會主席、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院士表示:“基礎科學是文明進步的基石,更是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核心引擎。我們每年都把世界各地最頂尖的科學家請到這里,圍繞基礎科學自由地交流和討論。也因為他們的到來,使得大會不僅是科學的盛會,更是一場思想與智慧碰撞的盛宴。大會更讓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年輕的學者源源不斷加入到這個行列,基礎科學的明天,必將由他們的腳步繼續(xù)前行?!?/p>
在大會舉辦期間,多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不僅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還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演講與交流中留下了諸多令人深思的金句佳言。在物理之夜上,丁肇中稱:變革就是真理,希望再活100年,親自解答深藏宇宙的奧秘。當被問及“什么時候開始科研最合適”時,76歲的朱棣文幽默地回答:“這取決于你的年紀。我現在的年紀就很適合科研?!贝骶S·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則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沿著純粹思維的路徑,憑借對現實結構統(tǒng)一性的信念,成功推導出巧妙的自然法則。”數學之夜上,喬治·盧斯蒂格(George Lusztig)教授則坦言,研究中更偏愛“美”而非“實用”。森重文(Shigefumi Mori)教授強調科學發(fā)展并非線性,數學研究亦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提醒年輕人,不要過度依賴AI,擁有思考能力才不會被AI取代。
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成為本屆大會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重點聚焦AI的根本范式與理論基礎、發(fā)展瓶頸與未來前景、高能效計算與架構路徑等議題。“工程之夜”“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圍繞AI的未來發(fā)展與潛在風險,邀請學界代表與業(yè)內專家共聚一堂,探索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之路。朱棣文指出,目前的AI系統(tǒng)主要依賴大量數據進行擬合和插值,尚未具備理解和轉化抽象概念的能力,未來能否真正擁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認為,現有的AI系統(tǒng)缺乏主動探索精神和道德判斷能力。他以人類兒童為例指出,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自主性,而這正是當前AI所不具備的“自然智能”關鍵特征。
大會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數學之夜”、“物理之夜”、“工程之夜”等專題沙龍,穿插“清華日——數學物理前沿論壇及科普之旅”、“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等特別活動,以及面對本科生和中學生的“科學家面對面”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這些活動吸引了眾多高校師生以及近千名中學生參與,與國際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激發(fā)了青年學子濃烈的學術興趣與探索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之夜”活動當晚,懷柔夜空上演了一場震撼的無人機燈光秀。隨著背景音樂響起,600架無人機編隊騰空而起,在夜色中變換陣列,依次組成大會標志、卡拉比-丘空間的平面幾何圖形等絢麗畫面,將艱深的科研以光影形式描繪于夜空,成為本屆大會最具視覺沖擊的“名場面”。
此外,為激發(fā)青年學子的科研興趣,大會還評選了“優(yōu)秀本科生論文獎”,鼓勵大學生開展科研探索;舉行了“大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和“中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活動,為青年學子展示科學探究能力搭建平臺。大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吸引了全球27所高校學生參加,最終6位學生斬獲最佳海報;中學生學術成果海報展則有來自國內外近58所中學的100余份學術海報參展,最終11篇海報獲評優(yōu)秀,涵蓋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經濟金融建模領域。一幅幅精心設計的學術海報,展現了青年學子在基礎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探索足跡與初步成果。部分優(yōu)秀作者還在大會期間進行了現場答辯,獲得專家評審高度評價。
在“走進懷柔”系列活動中,科學家們不僅登臨慕田峪長城,感受中華文明的厚重積淀,也漫步于湖光山色圍繞的雁棲湖國際會都。更具意義的是,科學家代表們深入懷柔科學城,實地參觀了新質生產力創(chuàng)造中心、多模態(tài)跨尺度生物醫(yī)學成像設施、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以及北房鎮(zhèn)的博士農場,近距離了解懷柔在基礎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學融合等方面的最新進展?!白哌M懷柔”,科學家們領略了中華文化中的山水之美,更親歷了科技原始創(chuàng)新與地方協(xié)同發(fā)展的“雙重脈動”。
“科學與藝術的高山流水之遇”——“依山依水旁 一會一樂章”音樂會在懷柔舉辦,吸引了300余名科學家到場聆聽。這場以中國民族音樂為主軸的音樂會,讓各國科學家在科學之外,體味另一種關于美與秩序的表達。與會嘉賓紛紛表示,這場音樂會展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共通之處——都在探索世界的本真與美。音樂的韻律與科學的邏輯在完美融合,讓人心生共鳴。
近年來,懷柔科學城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系統(tǒng)科學、空間科學、信息與智能科學”五大方向,布局了6個大科學裝置和30余個科學設施平臺。目前,已經進入以運行為主的新階段,16個科學設施平臺向全球開放,累計產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項,斬獲多項國家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除此以外,懷柔更是人才匯聚的科研高地,目前在懷科研人員達到2.6萬人。
大會承辦單位之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是北京市瞄準世界一流支持建設的新型研發(fā)機構,遵循“75%中上游應用數學、25%基礎數學”的發(fā)展模式,匯聚了來自22個不同國家,跨多個大陸的69名國外研究人員,占總人數的38%。通過大會的舉辦,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希望打造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共同探索前沿交叉學科,為未來科技發(fā)展提供基礎科學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