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曉得伐?來滬不吃這10樣,算白來!
上海,是江海與歲月熬出的一鍋濃湯。
1843年開埠后,本幫菜的濃油赤醬裹著江浙鮮甜、粵式精致,熬出獨一份的“海派”。
老正興的油爆蝦、草頭圈子,一百六十年滋味不變;
起士林的面包香混著綠波廊的茶點氣,早把中西風味揉成了日常。
文人筆下的滋味更見性情。
張愛玲寫起士林的面包香“有長風萬里之勢”,黎錦暉唱“五芳齋”里南北鮮蔬交響,
連《淞南夢影錄》里的菜館名錄,都藏著津蘇粵味在申城的熱鬧。
節(jié)慶里的吃食最是鮮活。
正月薺菜圓子、清明螺螄、中秋糖芋艿,跟著時令走;
寶山鮰魚“兩篤三燜”出自然芡,莊行羊肉燒酒喝了六百年,把日子過成了講究。
從老城廂灶間到陸家嘴云端,生煎與米其林共香。
這滋味里,有江海通津的大氣,有精致入微的巧思,一口下去,都是上海的故事。
今兒,小編跟諸位聊聊,來滬最不能錯過的十大糕點……
桶蒸糕
這道傳承百年的非遺美食,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江南稻作文化,用杉木桶蒸制而得名。
2015年入選上海市非遺名錄,
如今在吉吉巷桶蒸糕店還能看到傳承人沈靜外婆留下的老蒸桶,木紋里都浸著歲月的故事。
這糕點講究糯香交融,糯米粳米按黃金比例混合磨粉,
撒上云南核桃、新疆紅棗,蒸出來足有三十厘米高。
剛出爐時熱氣騰騰,咬一口軟糯卻不粘牙,蜜棗的甜、核桃的香在嘴里打轉(zhuǎn),
冷吃也別有風味,當?shù)厝私兴敖魂P(guān)贊”。
老食客都知道,配壺普洱茶最解膩,茶香米香纏綿得像對老夫妻。
上海鮮肉月餅
儂曉得伐?這道從高橋松餅演變而來的蘇式點心,
剛出爐的鮮肉月餅最嗲,酥皮金黃酥脆,咬開"咔嚓"一聲,
里頭肉餡飽滿得像要爆出來,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混著醬油糖,
甜津津帶點蔥姜香,湯汁"嗒嗒滴"往下淌。
做法講究得很!
水油皮裹著油酥搟三遍,肉餡要用手工剁的黑毛豬肉,
烤的時候平底鍋"滋啦滋啦"轉(zhuǎn)著煎,或者烤箱200度烘得外皮起層。
焋糕(zhuàng gāo)
這糕點歷史能追溯到宋代,《集韻》里“實米于甑”的記載,
說的就是它——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
經(jīng)過“溲粉”(揉搓糕粉)、裝模、焋打(敲打成型)、熏蒸等工序做成。
練塘人管做糕叫“焋糕”,這“焋”字是古漢字,專為做糕造的動詞。
焋糕的口感是“糯嘰嘰”的極致:
咬一口軟糯清香,米香在嘴里纏綿,豆沙餡甜而不膩,比年糕更易嚼,還不粘牙。
更絕的是它耐儲存,臘月做的能放到農(nóng)歷二月,復(fù)蒸后風味依舊。
當?shù)厝私Y(jié)婚喬遷必擺焋糕,紅紙墊底、紅印拍花,圖個“紅紅火火、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老底子達官貴人拿它當饋贈禮,現(xiàn)在練塘米樂農(nóng)場的非遺工坊還能體驗親手焋糕,敲十六下木槌,寓意“十六方圓滿”。
外地朋友來上海,不妨嘗一口這“糯得能拉絲、甜得恰到好處”的非遺糕,再學一句上海話:“這焋糕,嗲得伐得了!”
上海蟹殼黃
這圓滾滾像蟹殼的金黃酥餅,可是清朝從徽州漂洋過海來上海的“老克勒”。
早年蘇州師傅徐月祥用油酥疊出千層皮,烘得外脆里軟,甜咸餡料一裹,立馬成了街頭頂流。
咬一口“咔嚓”響,芝麻香直竄天靈蓋!
咸黨必點蔥油餡,豬油混著蔥花在嘴里炸開,鮮得眉毛掉下來;
甜黨選豆沙餡,細膩綿密帶點豬油香,交關(guān)贊!
老底子上海人早上配碗豆腐花,酥皮泡湯里軟乎乎,靈得來。
儂要是來上海,記得帶兩只當手信,保準老寧波、老蘇州都夸你會吃!
上海高橋松餅
這枚光緒年間誕生的"千層酥",可是浦東高橋鎮(zhèn)的"活化石"。
話說當年倭寇燒了清溪鎮(zhèn),塌餅手藝傳到高橋,趙家媳婦用豬油和面,
做出"酥得來伐得了"的餅,提籃叫賣竟成爆款,這才有了"松餅"這名頭。
這餅子講究個"三白三黃":
皮子雪白如紙,疊上十二層酥;餡心赤豆選崇明紅皮豆,慢火炒成細膩沙;
棗泥必用山東大棗,甜而不齁。
咬一口"咔嚓"響,酥皮簌簌落,豆沙裹著桂花香直往鼻子里鉆,甜糯得來交關(guān)適意。
老上海人講:"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松餅",配杯碧螺春,咪道贊得嘞!
外地朋友來,總要帶兩盒,吃口酥脆,嘗口歷史,這味道,
比外灘十八號的奶油蛋糕還靈光!
上海七寶方糕
這方糕的來歷,還跟宋朝大文人范仲淹搭界。
據(jù)說范仲淹小時候窮得叮當響,冬夜讀書靠凍粥切塊充饑。
他的同窗石海卿心疼他,用糯米粉仿照凍粥做了“白軟糕”天天送,直到他中舉。
后來,這糕點就流傳下來,取名“方糕”,寓意“步步高升”。
七寶方糕的做法,講究一個“手工”。
糯米和粳米磨成粉,篩得細細的,填進豆沙、棗泥、芝麻的餡,再用木模壓出花紋,旺火一蒸,香得嘞!
剛出鍋的方糕,熱氣騰騰,咬一口“糯嘰嘰”,甜得“適意”,豆沙餡“甜津津”卻不齁,
糯米皮軟而不粘牙,老靈光的!
外地朋友來上海,七寶方糕一定要嘗一塊,甜甜糯糯,滿嘴都是老上海的味道!
上海海棠糕
創(chuàng)制于清代的傳統(tǒng)點心,因形似海棠花得名,
是本地人從小吃到大的"老靈額"味道。
七寶老街的老師傅至今用銅制模具現(xiàn)做現(xiàn)賣,
面漿注入七孔鐵盤,填豆沙、撒糖板油丁,再蓋層紅綠瓜絲,
翻烤時鐵板"滋啦"作響,糖漿慢慢滲出,焦香直鉆鼻子。
剛出爐的海棠糕像朵紫醬紅的花,外皮脆得掉渣,
里頭豆沙綿密帶桂花香,甜得恰到好處,咬一口滿嘴油潤卻不粘牙,
老上海人吃前總要念叨句:"儂看伊像不像海棠花?"
做法講究"三烘兩翻":
頭遍烘熟面漿,二遍撒糖烤出焦殼,最后倒扣鐵板讓糖漿均勻裹身。
傳統(tǒng)用煤爐控溫,現(xiàn)在雖改電爐,
但老師傅的手藝沒變——面漿稠度、糖油比例全憑經(jīng)驗,多一分則膩,少一分則淡。
城隍廟那家老店還保留著"倒糖漿"絕活,
鐵板一掀,糖絲拉得老長,圍觀小孩總要拍手叫好。
崇明糕
據(jù)《崇明縣志》記載,早年間,崇明人過年都要蒸糕,寓意“年年高升”。
傳說朱元璋曾被崇明糕救過命,還賜名“救駕糕”,
不過更靠譜的說法是,它作為年節(jié)食品,承載著崇明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作崇明糕,那可是個精細活。
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浸泡、磨粉后,加上白糖、紅棗、核桃等輔料。
蒸的時候,一層粉一層料,慢慢鋪滿蒸籠,熱氣騰騰中,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剛出鍋的糕,軟糯香甜,咬一口“糯嗒嗒”的,甜味“甜津津”的,讓人回味無窮。
這糕不僅好吃,還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
現(xiàn)在,崇明糕的制作技藝已經(jīng)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了。
上海定勝糕
這糕點源自南宋,當年蘇州百姓為韓世忠出征特制,
糕上刻“定勝”二字,寓意旗開得勝。
如今成了上海人喬遷、考試必吃的“吉祥物”,
外地人來打卡準沒錯!
定勝糕模樣討喜,淡紅色像元寶,糯米粳米配得巧,軟糯中帶點嚼勁。
咬開是細膩豆沙,甜而不膩,米香混著豆香,老嗲了!
做法也講究,米粉摻紅曲粉,中間塞豆沙,蒸透后脫模,熱乎吃最香。
儂曉得伐?
上海人講“定勝糕一吃,好運自然來”,這口甜蜜,可是千年傳承的福氣!
葉榭軟糕
明朝萬歷年間,葉榭鎮(zhèn)的施隆茂爺叔就搗鼓出了這口松軟,
專為跑船人解決溫飽——米要泡足七天,每天換水“褪酵素”,
舂粉篩得比雪花還細,蒸的時候墊荷葉,清香直鉆鼻子眼。
現(xiàn)在雖有了半機械化,但老法子的靈魂還在:
粳米糯米9:1的黃金配比,豆沙棗仁紅綠絲的餡心,咬一口“糯嗒嗒、甜滋滋”,
夏天加薄荷涼絲絲,冬天熱乎吃暖到心坎里。
老底子上海人曉得,葉榭軟糕有“三寶”:
方糕肥香甜,素糕松軟涼,桂花糕香得能勾魂。
最絕的是這糕能放一周不餿,船民帶它跑碼頭,現(xiàn)在人帶它當伴手禮,進博會上都露過臉.
本地人買糕有講究:方糕待客顯體面,素糕切條當茶點,桂花糕配茶最靈光。
儂講是伐?
上海這點心啊,灶批間里飄出的香氣,比外灘燈光還勾魂!
管儂是爺叔阿姨還是小年輕,捏一塊熱烘烘的糕,甜糯糯的米香鉆進嘴巴里,再硬的眉頭也松開了。
今朝秋老虎悶是悶得來,咬口葉榭軟糕配杯薄荷茶,米道嗲得伐得了!
下趟來上海白相,記牢帶點回去給爺叔嘗嘗,
講一句“喏,阿拉上海味道”,保管伊笑瞇了眼。
今朝就講到這里,儂最饞哪一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