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的長河里,總有一些問題,會一再浮現(xiàn)——什么是一個國家最深層的團結(jié)力?什么是一個文明最根本的底氣?看似簡單,其實背后藏著無數(shù)細節(jié)與邏輯。比如血統(tǒng)。比如文化。比如,中國為什么從不強調(diào)自己的血統(tǒng)?
許多美國專家反復琢磨中國的崛起,結(jié)果他們的結(jié)論讓人意外——中國崛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從來不會用“血統(tǒng)”去標榜自己。為什么?他們疑惑。為什么中國能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卻又不談血統(tǒng)?為什么西方那么執(zhí)著于血統(tǒng),卻總是分裂不斷?
我們可以從頭說起。說到血統(tǒng),西方人其實非常在意。太在意了。到什么程度?他們的狗都要分血統(tǒng)證書,賽馬更是如此。歐洲社會的“貴族”體系,本質(zhì)就是一個血統(tǒng)優(yōu)越論的堡壘。貴族和平民,是兩個世界。血統(tǒng),幾乎等于天生的特權(quán)。
這種觀念,根子很深。古羅馬時期,貴族家族控制著元老院,血脈傳承就是權(quán)力傳承。到了中世紀,整個歐洲被無數(shù)王國、城邦割據(jù),血統(tǒng)成了王位繼承的唯一理由。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不是因為他更強,而是因為他是上一任國王的“表侄”。一張血統(tǒng)證明,勝過千軍萬馬。
再比如哈布斯堡家族。他們?yōu)榱吮3炙^的“高貴血液”,世世代代近親結(jié)婚。叔侄聯(lián)姻,表兄妹通婚。結(jié)果?王朝最后一任國王查理二世,連站都站不穩(wěn),38歲夭折,絕嗣而亡。整個家族的血統(tǒng)迷思,最終變成了基因缺陷的災難。
這種血統(tǒng)崇拜,并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消失。英國脫歐公投,背后很大一部分是“純正英國血統(tǒng)”被稀釋的焦慮。法國極右翼喊“法國人的法國”,德國選擇黨強調(diào)“日耳曼民族的純正血統(tǒng)”。甚至在美國,19世紀末通過的《約翰遜-里德法案》、20世紀初的種族隔離政策,都是在用法律保護所謂白人血統(tǒng)的“純潔”。
納粹德國把血統(tǒng)極端化,導致了600萬猶太人慘遭屠殺。到今天,美國依然在為種族問題反復撕裂。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暴露的是根深蒂固的血統(tǒng)焦慮。西方社會的血統(tǒng)觀念,其實從未消失。只是換了馬甲,變成了移民政策、社會優(yōu)越感,或者家族資本的隱形門檻。
那么中國呢?中國為什么不提血統(tǒng)?為什么中國人出門在外,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卻幾乎沒人說自己“血統(tǒng)純正”?這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文明邏輯。
中國歷史上,血統(tǒng)從來不是決定地位的唯一標準。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誰更高貴,而是融合。最初不同部落廝殺,最后合二為一,形成了更大的族群。所有人都可以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天子是,乞丐也是。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文化認同。
中國的朝代更替,常常與血統(tǒng)無關(guān)。朱元璋是貧農(nóng)、要飯的和尚,最后做了開國皇帝。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出身,反而在圣旨里反復強調(diào)“朕本農(nóng)夫”。
沒有王室貴族的血統(tǒng),更沒有高貴家族的傳承。北魏孝文帝、唐太宗、清朝康熙、元朝忽必烈——許多皇帝都是“非漢族”血統(tǒng),照樣被歷史認可為正統(tǒng)。
你問為什么?因為中國的主流認同,從來是“德才為先,血緣為次”?!睹献印氛f“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粗氐氖悄芰Γ堑赖?,是文化歸屬。血統(tǒng)?只是附加品。
隋唐以后,科舉制打破了門第壁壘,平民子弟一樣可以出人頭地。韓愈、范仲淹、海瑞,都是寒門出身,他們的成功,靠的不是家族,不是血統(tǒng),而是讀書和才干。
這種觀念,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新中國成立后,56個民族在法律上完全平等。少數(shù)民族不僅享有平等權(quán)利,還在高考、就業(yè)等方面有優(yōu)惠政策。中國用了70年時間,基本實現(xiàn)了民族大團結(jié)。美國用了200多年,種族問題依然尖銳。
為什么會有這種巨大差異?其實答案很簡單。中國的文化認同,是開放包容的。只要你愿意認同中華文明,愿意共同建設這個家園,不論你來自哪里,不論你的“血統(tǒng)”是什么,都能成為一起奮斗的一分子。“華夏”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文化共同體,而不是血緣共同體。
西方的焦慮,從何而來?美國專家說中國不提血統(tǒng)才“可怕”,其實是對自身體系的不自信。西方的全球影響力,很大一部分建立在“文明優(yōu)越”的故事之上。
血統(tǒng)、種族、文化,這些標簽成了他們獲得資源、話語權(quán)的基礎。如果中國的包容模式被更多國家效仿,西方靠血統(tǒng)敘事建立的影響力也許會被沖擊。
中國崛起的模式,是用文化、經(jīng)濟、合作說話,不是用血統(tǒng)優(yōu)越論。“一帶一路”倡議,幫沿線國家修路架橋。新冠疫情,中國出口疫苗,實際行動展現(xiàn)大國擔當。這些做法不是為了炫耀血統(tǒng),而是立足于“天下大同”的理念。
對西方來說,這種不靠血統(tǒng)的國家認同,是他們沒見過的模式,也是他們不太適應的競爭方式。
其實,血統(tǒng)真的那么重要嗎?現(xiàn)代遺傳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純正的血統(tǒng)。一家丹麥公司讓67名不同國家的受試者做DNA檢測,其中一位自信滿滿的英國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體內(nèi)只有30%的“英國血統(tǒng)”,還有5%德國成分……這世界本來就是融合的,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認罷了。人的能力、價值、發(fā)展方向,早就和血統(tǒng)脫鉤。
中國古代確實也有過門第觀念。曹操自稱是曹參之后,想拉攏民心??赡侵皇菤v史變遷中的權(quán)宜之計。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就是對血統(tǒng)論的反叛。
“人生而平等,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做王侯將相?!?/strong>這種觀念貫穿中國歷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能夠不斷吸納、融合不同民族,推動社會進步。
當然,這種包容不是沒有挑戰(zhàn)。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自己的文化。要實現(xiàn)真正的大一統(tǒng),必須有強大的制度和文化自信。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把鮮卑貴族變成漢族士人;唐朝接納西域使節(jié),清朝滿漢融合,元朝采納漢法——這些都是“文化認同”的勝利,而不是“血統(tǒng)優(yōu)越”的結(jié)果。
看今天的中國,56個民族,14億人口,能擰成一股繩。云南的傣族村寨,漢族商人與當?shù)厝送ɑ?,孩子慢慢用起漢姓,融入中華文化圈;新疆的喀什集市,維吾爾族和漢族顧客用普通話討價還價。這些尋常畫面,背后是文化的包容和認同,而不是血統(tǒng)的劃界。
反觀西方,血統(tǒng)崇拜讓社會階層固化,民族融合難以推進。歐洲那么多國家,面積都不大,內(nèi)部卻經(jīng)常撕裂。美國更是如此,種族矛盾反復爆發(fā)。其實,血統(tǒng)越是被強調(diào),社會越容易分裂。
所以,中國的崛起,其實是“文化認同模式”的成功。不是靠排他性,不是靠血統(tǒng)優(yōu)越,而是靠包容、融合和共同目標。中國人很少去問“你是什么血統(tǒng)”,而是更關(guān)心“你愿不愿意一起把國家建設好”。這種思路,是中國保持團結(jié)、不斷進步的根本動力。
美國專家的擔憂,其實是對中國這種新型國家認同模式的焦慮。他們擔心,一旦這種模式在全球推廣,西方用血統(tǒng)、種族敘事建立的影響力會被削弱。其實,這正是中國的自信所在——5000年文明的底氣,14億人民的團結(jié),不需要血統(tǒng)加持。
未來的世界,需要包容、需要理解、需要合作。中國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文化認同、開放包容,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血統(tǒng),早已不是決定命運的鐵律。中國崛起,靠的是實干和團結(jié)??康氖悄芰瓦x擇。這才是21世紀最值得深思的歷史答案。
而這個答案,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