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為兵家之絕唱,那么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則創(chuàng)造了外交史上的史詩級傳奇。
僅帶領三十七人,出使西域各國。在東漢朝廷無暇顧及時,他卻縱橫捭闔、氣勢如虹,以智慧去爭取,憑口才去說服,用勇氣去征服。硬是憑借一己之力,平定西域五十多國。
當然一切并非都那么順利:當時北匈奴尚對西域各國保持一定的威懾力,各國在東漢和北匈奴之間朝三暮四、搖擺不定。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yǎng)易敗。
也就是說西域各國很容易左右搖擺,難以始終如一地堅持某種外交政策。所以與他們的合作,往往根基不牢,很難鞏固。
且漢軍在西域還存在劣勢:漢軍雖強,但屬于強弩之末,勞師遠征、糧草不繼,往往讓其無法長期駐守;匈奴相對較弱,但借助地利之便,能夠時不時實施頻繁侵擾。
也就是說漢軍若要完全靠武力征服西域,成本必定會大于收益。因此東漢朝廷一度傾向于撤出西域。
如此復雜的外交環(huán)境下,班超是如何帶著三十幾個人就完成了艱巨任務?其成功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其背后涉及北匈奴、西域各國和東漢之間怎樣的貿易較量?
班超征西
73年二月,漢明帝劉莊的西域之戰(zhàn)正式開始了。
劉莊派太仆祭肜與度遼將軍吳棠率領河東、河西羌胡部隊和南匈奴單于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由高闕塞出兵;派竇固、耿忠率領酒泉、敦煌、張掖三郡郡兵和盧水的羌胡部隊,共一萬二千騎兵,由酒泉塞出兵;派耿秉、秦彭率領由武威、隴西、天水等三郡招募士兵和羌胡部隊,共一萬騎兵,由張掖居延塞出兵;派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領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等七郡郡兵和烏桓、鮮卑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從平城塞出兵。四路大軍共討匈奴。
這一仗,其他各路都打得有點不太順利。耿秉、秦彭深入大漠六百余里,到達三木樓山,匈奴人遠遠地就跑了;來苗、文穆抵達匈奴河水上,北匈奴部眾看到漢軍不戰(zhàn)而逃,所以也沒有取得什么戰(zhàn)績;而祭肜、吳棠一路,都沒到達預定地點涿邪山,因為失令被貶為庶人。
顯然他們對匈奴人和西域地形都不太了解,所以軍隊還沒到,匈奴人早就溜之大吉了。
但竇固一路卻大獲成功。
固、忠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余級。呼衍王走,追至蒲類海。
竇固和耿忠抵達天山(今新疆天山),進攻北匈奴呼衍王,斬殺一千余人。又追擊到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奪取伊吾盧(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
竇固、班超等人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戰(zhàn)績,顯然和他們涼州勢力的背景相關??恐鴮鲋?、西域情況的了解,讓他們取得了顯著戰(zhàn)果。
于是在西域四選一的競爭中,竇固、班超團隊脫穎而出,笑到了最后。
竇固獨有功,加位特進。
當然即使竇固初戰(zhàn)告捷,他也不可能乘勝追擊,一舉用武力征服整個西域。
此時漢軍暴露出在后勤上的嚴重短板。
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盧城。
在奪取伊吾盧之后,漢軍的補給就開始跟不上了。為了鞏固戰(zhàn)果,竇固只好設置宜禾都尉,帶著部分將士在當地屯起田來。
由此可見,這次出擊的范圍,已接近漢軍的極限。
西域形勢圖
雖然漢軍在西域打敗了北匈奴軍隊,但是卻缺乏更進一步的實力。
這離漢明帝的目標的確還差得遠。
因為發(fā)起西域之戰(zhàn)的目的很明確:
1、斷掉北匈奴的發(fā)展命脈
北匈奴依靠西域這個聚寶盆,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鐵器和糧食,為其發(fā)展壯大,進而向東漢縱深發(fā)起攻擊奠定基礎。奪取西域,才能鎖死北匈奴的發(fā)展之路。
2、重啟絲綢之路,擴大朝廷財源
如果僅僅攻擊北匈奴,奪取匈奴的苦寒之地,那么一點收益都沒有。而通過控制西域,就能夠重啟絲綢之路,讓新生的東漢開辟全新財源,鞏固朝廷統(tǒng)治根基。
而現(xiàn)在還沒對西域用兵,就得開始屯田備糧,漢明帝要完成西域計劃豈不是要等到猴年馬月去?
那么如何才能更快一點地掌控西域呢?
外交無疑就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選擇。
班超終于獲得了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
之所以選擇外交,就是因為和戰(zhàn)爭比起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但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辦法,要與在西域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騎兵來拼,未免還是有點乏力。
但班超手中并非都是爛牌,他還有兩張王牌:
1、強大的漢軍后盾
雖然漢軍沒法時時刻刻都在,但時不時搞點突襲,打擊下匈奴的囂張氣焰還是手到擒來。
也就是說雖然班超手中沒有軍隊的現(xiàn)貨,但是有期貨,并且隨時能夠變現(xiàn)為軍事打擊,這種戰(zhàn)略威懾的效果同樣很顯著。
2、西域廣闊的縱深
西域是一個十分廣闊的天地。有多大呢?其中存在大大小小五十多個國家。
這樣廣闊的地域,不僅漢軍感到頭痛,匈奴人同樣感到頭痛。誰都沒有一口吞下的實力。
而班超完全可以憑借漢軍擊敗匈奴的威懾力,在匈奴勢力范圍的邊緣薄弱地帶發(fā)展忠于東漢的勢力,然后開始滾雪球,等雪球滾到足夠大之后,再向匈奴發(fā)起反擊。
這就是班超在西域開局時的態(tài)勢。
漢軍的軍事威懾十分關鍵
班超選擇重點突破,將爭取目標定為于闐、鄯善等國。
這兩個國家,便是匈奴勢力的邊緣地帶。
他出使的第一站是鄯善。鄯善王非常熱情,可沒多久,突然變冷漠了。班超感到不對勁,拉過一個鄯善人來問,得知有個一百來人的匈奴人使團來訪。
面對對手競爭,要敢于亮劍?!安蝗牖⒀ㄑ傻没⒆?!”班超拔刀,帶領著36個人偷襲匈奴人的營地。一番火攻,班超戰(zhàn)勝了三倍于己的匈奴人??吹綕h使如此堅決果斷,鄯善王決定歸附漢朝。
在鄯善國獲得成功之后,班超順勢向于闐國發(fā)展。
客觀來說于闐國的難度更大。于闐國王信巫術,而大巫師就是北匈奴的人。
但這并非無懈可擊。大巫師并非實權人物,手中沒有多少軍政資源??梢娪陉D國王任命北匈奴的大巫師,只是討好和巴結匈奴人的手段。但并未給其實權,說明于闐國王對匈奴人還是不太放心,防了一手。
既然于闐和匈奴之間貌合神離,那么班超代表漢軍強勢進駐,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班超以送馬為由頭誘殺了大巫師,斷了于闐國王的后路。頗感震驚的于闐國王一看大巫師已死,匈奴人肯定就被得罪了。而眼前漢軍軍力強盛,外交態(tài)度也強硬,干脆借坡下驢歸順漢軍完事。
當然遇到像疏勒國這種匈奴鐵桿盟友,班超就不再以身犯險了。他利用人性設局,進行重點打擊。
公元74年,班超以財寶為誘餌,抓住并誅殺了匈奴冊立的疏勒王,擁立疏勒老王的侄子忠為王,從此疏勒也被納入漢朝的勢力范圍。
就這樣,依托西漢大軍的威懾力,僅用2、3個月,班超就接連收服了兩大西域強國。引得大批西域國家紛紛歸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看到西域形勢轉好,漢軍大部隊便凱旋。所謂此消彼長,漢軍這一撤,匈奴人就乘虛而入,不少國家重新轉向匈奴。
漢明帝死后,北匈奴聯(lián)合車師等國趁勢作亂,圍殲屯田的漢軍,并將戊己校尉耿恭圍困在疏勒城。
繼任的漢章帝注意力在國內一攤子事上,感覺控制西域有點力不從心,便決定全面撤出西域。
班超也不忍心辛苦一場的成果就此付諸東流。于是他上書朝廷,請求一個人守衛(wèi)西域!
班超并非一時腦熱,他手上的牌其實還不錯:鄯善、于闐、莎車、疏勒等南疆國家已經鐵了心歸附漢朝,再加上爭取到的康居和烏孫兩國,對龜茲為首的北疆親匈四國形成了戰(zhàn)略包圍。
但朝廷已經不打算再派漢軍了。班超應該怎么做呢?
班超決定利用大漢的外交影響力,發(fā)動西域各國合縱,以對付匈奴勢力。
龜茲籠絡了莎車王,班超便召集疏勒、于闐去蕩平莎車。疏勒王被龜茲收買,班超便說服康居前去平亂。龜茲前來進攻,班超便指揮兩萬西域聯(lián)軍設下埋伏,打得龜茲大敗而歸。
班超以一己之力,帶動西域各國與匈奴勢力反復拉鋸,未曾落過下風。
公元88年,大將軍竇憲率大軍討伐,徹底擊潰了北匈奴的主力,北匈奴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消亡。
或許有些人認為,是竇憲的出擊,才讓西域的局勢出現(xiàn)好轉,讓班超得以完全掌控西域。其實不然。
實際情況是,在班超十多年的制約和打壓下,北匈奴通往中亞和歐洲的貿易通道幾乎被阻斷,缺乏鐵器和糧食補給的匈奴,猶如被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一直處于低位發(fā)展的狀態(tài),漸漸虛弱不堪。
而竇憲的討伐,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殲滅北匈奴的頭號功臣應是班超。
北匈奴沒落之后。班超順勢而為,全面出擊,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盡數歸附了東漢。
公元95年,班超被漢和帝封為定遠侯。
在班超平西域基礎上,竇憲發(fā)起對北匈奴的最后一擊
那么接下來問題就來了:之前有漢軍的支持,班超在西域打開局面還能理解。為何后期,東漢朝廷都不投入了,班超還能在西域做大做強?
其中的底層邏輯何在?
有些人會舉出一些班超的外交手段,比如:以和為貴、恩威并舉、以夷制夷等等。
但這都不足以解釋,為何班超能夠無中生有,自己不出一兵一卒,僅是靠組織西域各國的軍隊,就能和強勢的匈奴勢力進行對抗。
比如公元前87年,班超召集于闐國等諸國二萬五千兵馬前往莎車征討,樹立了東漢在西域的權威。
后來安定疏勒,降龜茲,伐焉耆,班超都是依靠西域各國軍隊。
難道東漢在西域的號召力,真的有那么強嗎?既然如此,為何西域各國一開始還支持北匈奴呢?
當然首先有一點不容否認,那就是東漢建立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取得了對匈奴的絕對優(yōu)勢。
西域各國對這一形勢十分明了,加上此前在西漢時期都曾歸附過西漢朝廷,所以大家逐漸青睞東漢也是理所當然。
更重要的是,漢軍在西域取得軍事勝利的同時,班超還在經濟上取得了另一次巨大的突破。
西域各國都共享一棵搖錢樹:絲綢之路能源源不斷地帶來財富。
當時絲綢之路已經極為繁榮。
馳名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
為保障經貿之路的暢通,東漢將屯田駐軍之地放置在交通要地上,得到了中外商人的支持。
此外與北匈奴可憐的貿易額相比,中原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
中原廣泛種植桑樹,生產出大量的絲綢,此外還有瓷器、茶葉、紙張等廣受歡迎的商品。
簡而言之,如果西域各國放棄北匈奴,轉而和東漢朝廷做生意,將會得到更可觀的財富。
正是基于這一點,班超將軍事進攻變成了一場招商引資之戰(zhàn)。
而班超本身就具備涼州勢力的軍事和經濟資源,能夠以此為啟動資本,來取得和西域各國的合作。
在平定焉耆、危須、尉犁三個國家時,班超帶了1400名文官和商人隨軍而行,顯然這些商人的作用舉足輕重。
直到班超平定西域六十多年后,大秦(羅馬)安敦王還特地遣使東漢,希望建立兩國溝通渠道。
在班超的經營運作下,絲綢之路的貿易規(guī)模逐年擴大,由涼州延伸到關中,再到中原,直至覆蓋整個東漢。
于是東漢和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各國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為了維持經濟的持續(xù)繁榮,西域各國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支持東漢,并不惜派出軍隊和北匈奴對抗。
漢軍開路之后,在利益高度一致的情況下,班超充分利用內陸的經濟資源,以利益為核心將西域各國凝聚在了一起,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段輝煌的外交神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