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喜歡橫涂豎抹的我,有幸在1996年考入了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今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投身這一片藝術的沃野,徹底激發(fā)了我對中國畫的熱愛。更為幸運的是,投師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大家高卉民先生門下,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四年蒙先生抬愛,不嫌不棄。雖無甚天資,好在學藝問道這些年始終癡心不改,以此為樂而不疲不倦。如果算上考前學習和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時間,粗粗算來,和寫意花鳥畫結緣也有二十多個年頭。只是資質(zhì)平庸,難免愧對師門。但,可以稍稍慰藉的是,在這條路上,從未想過要停下求索的腳步。隨著這幾年創(chuàng)作的增加和教學的積累,我對寫意花鳥畫的理解有了一些皮毛見識,斗膽妄言,誠望前輩們不吝賜教,不勝感激。
這幾年的創(chuàng)作,我主要在題材和造型技法上作為主要的突破方向,并以借古開今的創(chuàng)新原則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理論基礎。
《小品》
16cm×68cm
紙本設色
在題材上,我主要以東北高寒地區(qū)尋??梢姷囊盎茈s草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恩師高卉民先生得以蜚聲當代中國畫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開辟了傳統(tǒng)中國寫意花鳥畫新的表現(xiàn)天地——為山花野卉立傳,為不屈生命謳歌。我追隨先生,亦以此為追求卻有著許多的緣由。當然,對恩師的崇拜與模仿在這期間,尤其是在求藝伊始,占了很大的原因。但是,隨著歲月的積淀,逐漸明白了,東北黑土地上的這些平凡、樸素、不屈、倔強的生命給予我的感動才是我決定以此為追求的最根本原因。他們給予我感動,也給予我對生命,對人生,對世界的啟迪與思考。我深深的愛這片養(yǎng)育我四十余年的黑土地和與我相伴的這些無名的山花野卉。情之所動,讓我自然的涌出為其贊美,為其傳誦,為其癡迷的情愫。再者,黑龍江的高寒氣候也確是不適合名花貴木的生長,而這些無名卉草卻是隨處可見。走在校園里、庭院中比比皆是,不起眼、不爭艷,就那么執(zhí)拗又倔強的立于一隅,無言、不爭。更別說回到鄉(xiāng)下的老家了,松嫩平原上勁草伴疾風而舞,興安森林中枯枝破冰雪而立。早些年曾頗為此而不平,覺得自己沒生在南方,沒有那里的文化滋養(yǎng),也沒有溫潤的氣候,連花花草草也不及人家名貴富麗。但,入先生門第后,豁然開朗起來。這一片看似荒涼蕭瑟的大地上絲毫不乏生命的美,而且,美的如此豪氣,美的如此頑強,美的如此壯烈。那一刻。終于明白羅丹那一句名言,的確,難能的是發(fā)現(xiàn)美。如果連這些朝夕相伴,隨處可見的無言大美都無睹于心的話,真難說是進了門檻,倒成了舍本逐末,舍近求遠了。
《小品》
16cm×68cm
紙本設色
當然,以此為題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關東大寫意花鳥學派的發(fā)展與完善也絕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有著太多可以挖掘的東西,有著太多值得開發(fā)的藝術寶藏,這巨大的舞臺正是可以施展的天地。老一輩藝術家在北大荒締造的拓荒精神感召著我,也鼓舞著我。也需要我輩傳承發(fā)展下去,這是我輩的責任,更是我輩的榮幸。不管是緣于師承還是出于責任,抑或遵從藝術來源于生活的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表現(xiàn)這些山花野卉也便成了一種順其自然的選擇。但,在前人未曾走過的路上前行,不可否認,多了許多艱辛和坎坷。在傳統(tǒng)中國畫遺珍中,名花多,野卉少。可供借鑒的東西不多,在造型方法上猶是如此。因此,在造型上的摸索與研究也就成了我最近幾年的主要攻關方向。
《小品》
16cm×68cm
紙本設色
在造型上,我仍然以傳統(tǒng)的意象造型觀為基礎。但是,由于題材的特殊性,那些深秋嚴冬將衰欲竭的虬枝勁草,多殘而不全,因此與傳統(tǒng)花鳥畫中的庭院花卉和宮廷佳木在造型特征上差別很大。它們殘而不敗,枯而不衰,那種力量是名花嬌木所不曾具備的。這就要求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從傳統(tǒng)的筆墨程式中走出來。但,說道“變”又是件冒風險的事。所以,掌握好變與不變的“界”和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度”就顯得格外重要。傳統(tǒng)花鳥寫意畫的意象造型觀的精髓和主要體現(xiàn)就是筆墨的程式和筆墨的結構,這也是整個寫意畫的精要和特征,這是“本”,是不應該輕易改變的,但是,我們卻可以以此為規(guī)律去探索更適合題材表現(xiàn)的新程式,去探索更符合當代審美追求和趨向的新技法。所以,在筆墨程式和筆墨結構上,我努力去追求物象所傳達出的松而不散,密而不堵,熟而不油,繁而不亂,簡而不單,獨而不怪。在墨法上求黑而不濁,重而不悶,干而不燥,厚而不膩,渾而不穢。筆法上求毛而不散,澀而不滯,圓而不滑,靈而不妖,柔而不弱,剛而不折。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努力去追求貫氣,使韻由氣生;變法,讓法為我用;造境,求境自意出;煉型,宗型由象來;通神,求神從道觀;注情,尊情源心得;修德,尚品從德立。并以此作為創(chuàng)作的意旨和創(chuàng)新的原則。這不僅僅是題材表現(xiàn)的要求和對荒寒意境的追求的需要,也是我在對傳統(tǒng)寫意花鳥學習過程中對傳統(tǒng)美學精神和創(chuàng)造規(guī)律的認識使然。更是這些大美無言的頑強生命給予的啟迪而產(chǎn)生的自我人格和藝品的更高追求使然。
《小品》
16cm×68cm
紙本設色
學習傳統(tǒng)不僅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傳統(tǒng)。況且保護傳統(tǒng)絕不是簡單的再現(xiàn)傳統(tǒng),而是在全面的客觀的學習傳統(tǒng)的過程中,在一次次思辨與修正的過程中繼承傳統(tǒng)的精華,從而在創(chuàng)造時代特色的美的同時,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在這個創(chuàng)造當代特色和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看似矛盾卻又歸于統(tǒng)一的過程中,保護傳統(tǒng),使其永葆生命活力并成為后世發(fā)展的傳統(tǒng)與基石。唯此,才是真正的借古開今。
回頭看這求藝問道的二十余年,一路走來頗多艱辛坎坷,但從未有過剎那間的猶豫和后悔。因為,我深深愛著這片養(yǎng)育我的黑土地,深深被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所吸引。更有幸得到名師教誨和同道抬愛,我也將肩負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關東寫意花鳥精神的使命,盡吾輩努力,堅定的走下去。
文/姚瑞江,來源:八荒錦繡美術館)
作品欣賞
《北秋》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晨霧》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黛色仙蹤》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靜待佳音》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墨染北疆》
200cm×200cm
紙本設色
《南風》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南風》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秋衣濃濃》
200cm×200cm
紙本設色
《雁過留聲》
240cm×200cm
紙本設色
《金秋》
196cm×96cm
紙本設色
《靜待佳音》
196cm×96cm
紙本設色
《石榴》
136cm×68cm
紙本設色
《靜》
135cm×68cm
紙本設色
《柳蔭下》
90cm×49cm
紙本設色
畫家簡介
姚瑞江,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館館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美協(xié)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2014年9月錄取為中央美術學院骨干教師高級訪問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