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2德 編輯:阿冊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對外人彬彬有禮,對同事點頭哈腰,對領導言聽計從。
可一回到家,就對伴侶橫眉冷對,對孩子怒目相向。
一言不合就摔門,動不動就冷暴力、情緒失控。
更讓人窒息的是——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會說:
“我是為你好,你們都太矯情?!?/p>
這不是偶發(fā)的情緒問題,也不僅僅是性格缺陷。
這種“對內(nèi)兇,對外慫”的表現(xiàn),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深刻的根源——低自尊人格。
真正的強大,是溫柔以待身邊的人;
而真正的脆弱,是把最丑陋的情緒,留給最親近的愛人。
請你耐心讀完這篇文章,因為這或許不僅僅是在揭示一個人的問題,也可能是在照見你自己,或者你正在愛著的人。
來源:pexel
01為什么他們總是“欺內(nèi)而怯外”?
一、表面是控制欲,本質(zhì)是極度缺乏安全感
低自尊人格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親密關系中缺乏邊界感,控制欲極強,情緒管理能力極差。
外人一個冒犯,他可以強忍微笑,但伴侶一句無心的反問,就能觸發(fā)他如火山般的爆發(fā)。
因為在他心中,外界是“敵人”,家庭是“領地”,他唯一能釋放情緒、找回存在感的地方,就是家。
二、“討好”+“攻擊”的人格分裂,其實是童年的延續(xù)
很多這樣的人,其實小時候是在壓抑和恐懼中長大的。
父母強勢、嚴厲、冷酷,孩子沒有表達和選擇的權(quán)利,只能一味順從,哪怕委屈、憤怒、痛苦,也必須隱忍。
在長期的“被壓制”中,他們形成了兩個模式:
對強者討好(為了求生)
對弱者發(fā)泄(為了重獲掌控感)
這兩種模式,成年后延續(xù)到了他們的親密關系中——他們習慣性地討好老板、客戶、外人,卻用同樣的模式壓迫孩子、伴侶。
三、“我受過的傷,你也別想逃”——對攻擊者的認同機制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稱之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長期被傷害的人,為了獲得心理平衡,最終會模仿加害者的行為,從“受害者”變?yōu)椤笆┍┱摺薄?/p>
這是一種可怕但真實的機制——很多曾經(jīng)在童年被控制、打壓、羞辱的人,長大后哪怕發(fā)誓“絕不會變成父母那樣”,卻仍舊在婚姻和親子關系中復制了當年的暴力模式。
就像一根深埋在心底的導火索,表面平靜,一旦有人靠近,就點燃了過去所有的創(chuàng)傷與憤怒。
來源:pexel
02|如何打破“低自尊人格”的惡性循環(huán)?
改變的第一步,是承認問題。
只有當我們停止自我欺騙、停止把“發(fā)脾氣”合理化為“性格直率”,才能真正為自己、為家人打開一扇修復的門。
一、保持心理距離——適度與原生家庭“斷奶”
很多人之所以情緒暴躁,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離開”過原生家庭。
哪怕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卻依然被父母的控制和評價牽動,無法建立起真正獨立的自我。
解決之道不是徹底斷絕關系,而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邊界——
情緒上不過度依賴或反應
行動上不過度服從或反抗
關系上保持適當“疏離”,學會說“不”
當你開始對父母“脫鉤”,你的情緒才不會被動“連坐”。
二、重塑自我認知——你不是失敗者,你只是在療愈者
“我就是不行”、“我一無是處”、“我從小就是被嫌棄大的”……
低自尊的人,內(nèi)心常常有一套根深蒂固的“負面自我敘事”。
而改變,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寫這段“人生劇本”。
不是別人給你貼了什么標簽你就非得信,而是你要重新定義自己:
我不是失敗者,我只是過去缺少正確方式的人;
我不是情緒化,我只是還沒學會情緒管理;
我不是不值得被愛,我只是還沒遇到真正懂我、愛我的人。
你越是接納真實的自己,越能溫柔以待別人。
三、療愈內(nèi)在小孩——成為那個自己曾經(jīng)渴望的大人
心理學有一個經(jīng)典概念——“內(nèi)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內(nèi)心那個曾經(jīng)被傷害、被忽視的小孩。
如果你現(xiàn)在動不動就被親密關系“激怒”,很可能是那個小孩仍在喊:
“我不被理解!我不被尊重!”
而療愈的關鍵,是讓成年你,回頭去擁抱那個小時候的你。
你可以對自己說:
“你當年受了很多委屈,但你已經(jīng)長大了。” “你現(xiàn)在可以拒絕別人,也可以保護自己。” “你是被愛的,是被需要的,不用再用攻擊換取尊重?!?/blockquote>只有當你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你才能真正停止對他人的傷害。
來源:pexel
03|用心理咨詢結(jié)束代際傷害
在壹點靈平臺上,有一位來訪者——42歲的黃先生,事業(yè)有成、收入穩(wěn)定,但婚姻岌岌可危,兒子對他極度疏遠。
他的妻子在初次訪談時淚流滿面地說:
“他在外面很體面,可在家像個暴君……孩子說他一進門,全家都開始屏住呼吸?!?/p>
黃先生本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認為“我只是對家庭負責任”。
但在多次個案訪談中,咨詢師敏銳地覺察到:
他在情緒控制方面極度匱乏,且談起父親時,眼神里有壓抑的憤怒與恐懼。
原來,他的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家暴者,黃先生從小在恐懼中成長,被責罵、羞辱、甚至毆打。
而他從未真正“說出口”這些創(chuàng)傷,只是一味壓抑。
咨詢師帶著他做了內(nèi)在小孩療愈、家庭系統(tǒng)排列等深度工作,讓他第一次敢于承認:
“我其實一直在模仿我爸?!?/strong>
這個覺察是轉(zhuǎn)折點。他開始主動修復與妻兒的關系,不再用憤怒掩蓋脆弱,也不再將過去的傷害轉(zhuǎn)嫁給家人。
半年后,他在咨詢室里哭著說:
“我以前覺得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現(xiàn)在才知道,我也可以是一個溫暖的丈夫、一個讓兒子不怕的父親。” 如果想預約壹點靈的咨詢師,可以添加大表姐微信,1v1顧問聯(lián)系。
來源:pexel
你停止傷害的那一刻,就是家族創(chuàng)傷的終結(jié)點。
請你相信:
對親人態(tài)度惡劣,不是天生,而是習得。
而所有習得的行為,都有機會被重新學習。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對自己誠實,對家人溫柔;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不再用暴力維護尊嚴,不再用控制索取愛。
這世界不缺對你客氣的陌生人,但真正能給你歸屬感的,只有那幾個愿意原諒、理解你的人。
別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你的人。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正在復制父母的傷害,或不知道如何擺脫低自尊的痛苦,那也請記得:
心理咨詢不是“有病才去”,而是“為了更好”。壹點靈心理平臺,正通過專業(yè)陪伴與實操技術(shù),幫助越來越多的家庭完成真正的“心靈脫困”。
你的覺醒,就是你家族命運轉(zhuǎn)向的起點。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yè)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yè),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zhí)業(yè)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guī)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yè)、真誠,且已經(jīng)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