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韓雅琴的早餐店,來了4名刑滿釋放的寸頭少年,出于心善,韓雅琴給他們盛了四碗飯,不想這一頓飯,竟讓韓雅琴成為了700多名勞改犯的“媽媽”!
“你要是不收留我們,我們馬上去砸銀行!好歹被關(guān)進(jìn)去不會餓死!”太原,一名少年沖韓雅琴低聲嘶吼,整個人都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態(tài)。
這天清晨,下崗女工韓雅琴帶著幾個姐妹,剛支起早餐攤后,便有四個剛出少管所、無處可去的少年過來,向她討了碗熱飯后便離去了。但沒曾想,中午他們又回來了,還帶來了五個同伴。
這群少年一見到韓雅琴,便齊刷刷地跪地喊媽求收留,還有一名少年在絕望中放出了“不收留就砸銀行”的狠話。她錯愕地看著這群少年,既驚詫又心疼。
她看著少年們,有些心軟。但她是小本生意,養(yǎng)活自己都緊巴,突然塞給自己九張半大小子的嘴,怎么能養(yǎng)活呢。
而且這件事也不是她一個人能決定的,她還有同伴,不能一意孤行。但在內(nèi)部投票后,她的姐妹們幾乎全投了反對票。
“琴姐,咱這攤子才立住腳,經(jīng)不起折騰?。 ?、“都是‘里面’出來的,名聲壞了,誰還來吃?”此類話語不絕于耳。
只是,韓雅琴看著門外孩子們惶恐的眼神,想起那名少年“砸銀行”背后的走投無路。若不是生活所迫,誰愿意這般?這不是威脅,是溺水者最后的掙扎。
“我是老板,人我必須留下。”最終韓雅琴一錘定音,決心收留下這群問題少年。但收留,也僅僅是開始而已。
這些少年融入社會實在太難,韓雅琴只能帶著他們通過修路、掏糞,干最臟最累的活,一點(diǎn)點(diǎn)攢錢,也一點(diǎn)點(diǎn)重塑尊嚴(yán)。
而她的小店也慢慢發(fā)展成了小公司,收留的兒女們也如滾雪球般增長到了一百多人,就連她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收留少年的事業(yè),竟會越做越大。
這些人在韓雅琴的幫助下,開修理鋪、飯店,努力地想在城市立足。然而,她家“勞改犯聚集地”的標(biāo)簽卻始終揮之不去。
鄰居家丟了雞鴨,第一個拍響的就是韓家的門,周圍的閑言碎語一直都如影隨形。可韓雅琴卻十分堅信她的孩子們能夠改好,每次都像護(hù)崽一樣擋在這些非議面前。
可她殊不知,一場更大的風(fēng)暴正在悄然醞釀。2002年,太原要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正在大拆大建。韓雅琴賴以生存的十幾處小產(chǎn)業(yè),一夜之間全劃進(jìn)了拆遷紅線內(nèi)。
而所謂的補(bǔ)償,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此刻,城市中,已然沒有了他們的立錐之地。韓雅琴握緊了手,目光憂慮:“總不能帶著百多號孩子要飯吧?!?/p>
隨后,她把目光投向了太原以北20公里外陽曲縣的一個偏僻山坳,并簽下了50年的承包合同,這里的50畝荒地就是她最后的退路。
隨著城市中推土機(jī)的轟鳴聲響起,韓雅琴帶著這支特殊的隊伍,混著裝滿鍋碗瓢盆的卡車,駛離了滿是喧囂的太原城。
在那處荒地上,寒冬臘月的,還沒水沒電,只能住臨時搭起的窩棚。于是,韓雅琴便帶頭,掄起掄起鎬頭開荒,修渠、引水、砌磚、蓋房,一點(diǎn)點(diǎn)建起了一座磚瓦廠,農(nóng)場也初具規(guī)模。
至此,他們一家有了新的發(fā)展。從1983年那四碗飯開始,到山坳里的炊煙裊裊,三十多年間,七百多個曾迷失的靈魂,在這里找到了歸途與新生。
多年以后,他們有的成了廚師、技工、包工頭,甚至還有的成了企業(yè)家。每年,總有車牌從四面八方匯聚山坳,只為了喊一聲“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