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虛構(gòu)故事,非封建迷信,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場突如其來的天女“求法”之旅,攪動(dòng)了整個(gè)修行界的心湖。三位容貌傾城、風(fēng)姿綽約的“仙女”突然現(xiàn)身,連佛陀座下的大阿羅漢都一時(shí)神色慌亂。
她們說得一口好佛法,還立誓剃度出家,連金刀都準(zhǔn)備好了。就在眾弟子幾乎全體動(dòng)容時(shí),佛陀突然臉色一沉:“你們,可知自己是誰?”
一句話,揭開這場“仙女求法記”背后的驚人真相……
一
王舍城,正午時(shí)分,陽光穿過竹林,灑在靜靜流淌的溪水上。竹林精舍內(nèi),一場講經(jīng)正在進(jìn)行。
佛陀正為眾比丘講述《四念處》,座下滿是專注聆聽的弟子,連年高德重的摩訶迦葉也在側(cè)默坐。
就在眾人沉浸在法意之際,一陣微風(fēng)吹動(dòng)簾幕,三道纖影飄然而入。
她們未曾言語,一步一蓮,裙擺未及塵土。面如滿月、眼似秋水,膚光勝雪,眉若遠(yuǎn)山。所到之處,連飛蟲都停了翅膀。
不少比丘頓時(shí)心神恍惚,原本正念繃緊的思緒像被撥亂琴弦,泛起層層漣漪。
有比丘低頭掩目,有人偷瞄咽口水,甚至連修持嚴(yán)謹(jǐn)?shù)哪υX迦葉,眼中也浮現(xiàn)片刻遲疑。
三女盈盈施禮,聲音如泠泠泉響:“愿聽世尊開示?!?/p>
佛陀微垂眼簾,未言語。空氣中一時(shí)靜得連風(fēng)也不敢響。
一位名叫耶婆的比丘走上前,輕聲問她們來意。
其中一人答:“昔聞佛陀智慧圓滿,愿今得見。若能解我三人疑惑,愿舍俗出家?!?/strong>
佛陀開口了,語氣不動(dòng):“你等若真求法,可答我一個(gè)問題?!?/p>
三人齊聲應(yīng)諾。
“何謂苦集滅道四諦?”
三人幾乎沒有停頓,輪番作答:
第一位:“諸行無常,生老病死,是為苦諦。”第二位:“貪欲無厭,執(zhí)著不舍,是集諦根本?!钡谌唬骸皵鄨?zhí)滅欲,明心見性,是滅道之門?!?/p>
眾比丘聽得一愣。這番回答不僅準(zhǔn)確,還用詞貼近佛法義理,毫無妄語輕慢之意。
有人低聲贊嘆:“她們竟然熟知四諦?!薄笆莵砬蠓ǖ纳婆伞薄盎蛟S真是從他方來投緣的仙人?!?/p>
佛陀未露喜色,卻忽地抬起眼,目光如炬。
“你們可知,身在世間色相中,最鋒利者是何物?”
三人愣住。第一位答:“刀劍之鋒,最利?!?/p>
佛陀搖頭。
第二位試探道:“火,灼人之身,最狠。”
佛陀仍不應(yīng)。
第三位抬眸:“或是貪欲之念,最能傷人?!?/p>
佛陀這才開口:“錯(cuò)。是‘色相’。色相如刀,割人慧命。
這句話落下,原本還低語議論的比丘們突然驚覺,紛紛閉目收攝。
佛陀起身,一步步走近三女,語調(diào)平靜卻像風(fēng)雷壓頂:
爾等不是凡人,而是波旬魔王的使者。裝成仙子,來試眾生心。
空中一陣異香散去,三位“仙女”的眼神忽然變得冷然。
她們不否認(rèn),只是淡淡一笑。
其中一人緩緩開口:“我們沒騙你們什么。你們起心動(dòng)念,是自己的事。我們不過是鏡子,映出你心中所藏之物。
佛陀沉默,轉(zhuǎn)身望向弟子:“色相無罪,起念者才入魔?!?/p>
二
三女幻影散去,香氣消失,陽光也黯淡了幾分。佛陀端坐如常,卻緩緩開口:“她們不是凡人,而是波旬之女。
眾比丘震動(dòng)。耶婆上前一步,低聲問:“她們答得極對,語氣也虔敬,為何會是魔王之使?”
佛陀眼神不動(dòng),聲音卻沉了下來:“她們說得對,是因?yàn)樗齻兟牭锰?。魔王波旬常坐講經(jīng)場外,聽我說法百千次,背誦經(jīng)文早已熟透。可她們用得,不是智慧,是誘惑;說得,是為了亂人心智,不是渡人苦海。
一位年輕比丘滿臉惶惑:“她們說,她們是鏡子,映出我們心中所藏。可我們是修行之人,怎會輕易動(dòng)念?”
佛陀沒有直接回應(yīng),而是反問:“你是否在她向你微笑時(shí),心跳快了一拍?是否在她答出四諦時(shí),心中贊嘆‘此女慧根不淺’?是否在她承諾剃度時(shí),已在腦海中設(shè)想她穿上僧衣的模樣?”
那比丘面色蒼白,跪倒在地。
佛陀嘆道:“越是裝得像,越容易讓人信。魔若張牙舞爪,人還懂得躲;可若披了法衣,說的是經(jīng),笑的是慈,一念未起就已中招。
他頓了頓,道:“她們所藏,有三樣?xùn)|西,最毒?!?/strong>
第一,是貪愛。
色相,是最容易讓人生起貪念的媒介。不是色相有罪,而是看的人起了分別心。貪心一起,煩惱根生。佛經(jīng)中稱此為“見色生愛,心亂如猴”。
那日魔女步入精舍時(shí),光是她們走動(dòng)時(shí)裙擺的弧度,就讓幾個(gè)比丘目光閃躲??此瓶酥?,實(shí)則心中早已波瀾。
佛陀道:“她們說得再妙,只要你對她生起一絲歡喜,她便種下了一枚毒種。等你閉關(guān)誦經(jīng)時(shí),它便悄悄發(fā)芽。
第二是驕慢。
三人對答如流,卻在細(xì)節(jié)中露出端倪。第二位魔女言辭間暗含自詡:“我之理解,不遜于比丘?!狈鹜硬煊X,當(dāng)即記下。
色即空,空即色;可她們執(zhí)于“色”,炫于“智”,這是慢心之始。佛陀點(diǎn)出:“她們來,不是求法,而是較法。
在講經(jīng)場,最難防的不是外敵,而是起了“我比你高”的念頭。佛門之內(nèi),這一念會毀掉十年修持。
第三,是無常。
三人來得突然,去得更快,香氣無影,笑容空余。佛陀指著她們曾坐過的蒲團(tuán),道:“此處曾現(xiàn)天香美人,如今只余塵灰一片。這就叫‘色不久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不少比丘當(dāng)即淚流,似是看見了心中埋藏許久的執(zhí)念如何隨風(fēng)飄散。
這時(shí),摩訶迦葉開口:“世尊,弟子今早見她們時(shí),心生念動(dòng),尚以為是修不足,今聞魔王之女,方知險(xiǎn)過雷池?!?/p>
佛陀看向他,點(diǎn)頭:“你知為何她們答得出四諦,卻不能得法?”
迦葉肅然:“愿聞教誨?!?/p>
佛陀緩緩道:“因?yàn)樗齻冸m知苦,卻不離貪;雖明集,卻不肯斷;雖念滅,卻圖留形;雖識道,卻不行道。她們只是把法門變成了裝飾。
法場靜得針落可聞。
佛陀最后望向眾弟子:“今后若再見好看的,不要問她多美,要先問自己——為何你對美動(dòng)心?不是她誘你,是你自動(dòng)了情。
眾比丘合掌,心如驚雷之后忽然晴朗的江水,一片明澈。
佛陀低頭,看著地上一朵殘留的蓮花香影,語調(diào)平緩:“她們走了,但她們未遠(yuǎn)。下一次,她們不一定披金紗,也可能披袈裟?!?/p>
一句話,又把眾人的心拉緊了。
“別問佛在哪兒,先問自己,是不是已經(jīng)把‘魔’迎到了心里?!?/p>
三
講經(jīng)場安靜了許久,直到月色透入窗欞。比丘們?nèi)匀怀两诜鹜拥拈_示中,神情各異。
這時(shí),有人低聲問:“世尊,那我們以后是不是都要避開長得好看的?”
佛陀微微一笑,似有深意:“不是要你怕她的相貌,而是怕你自己的心。
真正的陷阱,不在她有多美,而在你對‘美’有多執(zhí)著。
他說,眼見色起念,是人的本能;但起念之后,是被拉著走,還是照見它、放下它,才是修行的分水嶺。
美貌不可怕,怕的是你起了執(zhí)念之后,還以為自己是在修忍辱。
要解三毒,得靠三法。
佛陀一一舉出對治之道——第一,對貪愛,要用“不凈觀”。
他舉了一個(gè)真實(shí)例子:有個(gè)國王迷戀妃子美貌,日日癡醉,忽略朝政,后被一位長者引入禪房,讓他看妃子熟睡模樣。
妃子熟睡,口角流涎,發(fā)亂妝糊,鼾聲若雷。國王心神頓時(shí)如潑冷水,再無妄念。
佛陀說:“你若日日只見美的一面,那是你在選畫看;你若看穿一切色相終歸敗壞,那才是眼通慧。
第二,對驕慢,要起“慈悲心”。
三魔女為何傲?因她們相信自己能掌控他人的心。
佛陀點(diǎn)明:“若以姿色得人心,終需姿色留人;色衰人散,是必然之道。唯有慈悲,無色無形,常在人間。
他讓弟子觀想眾生皆苦,美貌者苦守色相,年老者苦于失色,丑陋者苦于被輕視。悲心一起,分別心便降。
第三,對無常,要練“無常觀”。
他指著場外夜風(fēng)吹落的花瓣:“此花今晨尚艷,今夜便落,你若只在晨賞花,到夜里便心碎。世間一切色相,何嘗不是如此?”
佛陀舉出《阿含經(jīng)》中“女色如泡影,意如畫塵風(fēng)”的句子,讓弟子每日觀想色相變化、生滅過程,直到內(nèi)心能平靜如鏡。
可美貌都如此危險(xiǎn),是否全無例外?
不久,有弟子問出這個(gè)關(guān)鍵。
佛陀點(diǎn)頭道:“有。”
若色為正法助緣,則無妨。若色不為己得,只為引人向善,即是善巧方便。
他講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化身,其中有“妙色女相”“貴婦人相”。那并非誘惑,而是借眾生喜愛之相,引之入道。
再如《華嚴(yán)經(jīng)》中,“玉女寶”于王宮中散香花持妙樂,令國王舍欲念歸佛門。美色變成了渡眾的舟楫。
能將色轉(zhuǎn)化為緣,不為己用,是為慧者之道。
最終,還是心的問題。
佛陀看著眾人緩緩道:“色如鏡花,你見了動(dòng)念,它就落地成真;你見了不動(dòng),它就如云如水,不礙于你。
他揮袖掃過石桌,一滴水珠落入碗中,激起漣漪。片刻之后,水面歸于平靜。
“色,就如這水波;念動(dòng)時(shí),它擾你心;念止時(shí),它也只是個(gè)影?!?/p>
弟子們伏地禮佛,耳邊仿佛還能聽見三魔女離去時(shí)的步聲??蛇@一次,沒人心動(dòng)。
佛陀立于堂前,輕聲一言作結(jié):“你不是怕美色,是怕在鏡中看見自己那顆不甘寂寞的心。
門外月色正好,照在石階如霜如銀。誰也說不出,是佛光映地,還是心燈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