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杭州一個官宦世家誕生了一位女嬰,她眉眼如畫、膚白勝雪,哭聲清亮得像春日溪水,這個女嬰,正是后來名滿天下的林徽因。
可誰能想到,這個看似“受寵”的女嬰,出生當天就被祖母抱離母親懷抱,從此與親生母親分離,更沒人料到,這個被祖母“偏愛”的舉動,竟成了她一生痛苦的起點。
林徽因的祖母是林家長房嫡媳,出身嘉興書香門第,知書達禮、容貌秀美,婚后與林長民感情甚篤。
祖父林孝恂是晚清舉人,為人方正,一生未納妾室,祖母在林家地位尊崇,連仆人都敬她三分。
1904年11月13日,林徽因出生時,祖母正坐在產(chǎn)房外的藤椅上,她摸著襁褓里粉團似的女嬰,對兒媳何雪媛,也就是林徽因生母說:“這丫頭生得真俊,將來定是個福星。”
誰也沒想到,這句話成了林徽因命運的轉(zhuǎn)折點,祖母當天就把林徽因從何雪媛房中抱走,親自抱回自己臥房撫養(yǎng)。
林徽因滿月時,祖母特意擺了十桌酒席,卻沒讓何雪媛露面,甚至連給林徽因取名字,都是祖母翻遍《詩經(jīng)》選的“徽因”,卻沒問過何雪媛的意見。
這些細節(jié)像一根刺,扎在何雪媛心里,她出身嘉興商賈家庭,沒讀過多少書,連女紅都只會些粗活,在林家本就沒什么存在感。
如今連親生女兒都被婆婆“搶走”,她只能在深夜偷偷抹眼淚,但與之相反,林徽因的童年,就在這種“被偏愛”的孤獨里度過。
她從小睡在祖母的雕花拔步床上,穿的是蘇州繡娘做的錦緞肚兜,玩的是象牙雕的百寶閣,祖母教她背《唐詩三百首》,教她認甲骨文,卻從不讓何雪媛靠近。
1912年,林徽因8歲那年,祖母病逝,按照規(guī)矩,林徽因該回到生母何雪媛身邊,可此時的何雪媛,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溫順的新婦。
林長民在她生下林徽因后,納了上海來的大家閨秀程桂林為妾,程桂林容貌秀麗、性情溫柔,還會作詩填詞,很快成了林長民的“心頭好”。
何雪媛徹底失寵了,她被趕到后院偏房,連見林長民一面都難,后來生的兩個孩子,也接連夭折,她成了林家上下避之不及的“災星”。
當林徽因被仆人領回后院時,何雪媛正蹲在臺階上擇菜,看見女兒的瞬間,她突然站起來,指甲深深掐進掌心:“你奶奶呢?你不是該在她屋里嗎?”
從那天起,何雪媛對林徽因的態(tài)度徹底變了,她不再給女兒梳辮子,不再給她留愛吃的桂花糕,甚至連林徽因生病時,她都冷著臉說:“是你奶奶把你慣壞了,我才不伺候!”
有次林徽因不小心打碎了何雪媛的瓷碗,何雪媛抄起雞毛撣子就打:“你和你奶奶一樣,都是克我的掃把星!”
林徽因后來在給閨蜜費慰梅的信里寫道:“母親永遠活在被遺棄的陰影里。她恨奶奶,恨父親,更恨我,因為我是奶奶‘搶走’的孩子,是她痛苦的‘證據(jù)’?!?/strong>
最讓林徽因崩潰的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母親毫無感情,在祖母身邊長大的她,習慣了被寵愛、被包容,回到母親身邊后,她反而更愿意去前院找父親和程桂林,因為那里有溫暖的懷抱,有甜津津的糖蒸酥酪,還有程桂林喊她“寶寶”的軟聲細語。
何雪媛把所有的怨恨都撒在女兒身上,但程桂林的出現(xiàn),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何雪媛的可悲,這個沒有讀過多少書的妾室,卻深諳“以柔克剛”的道理。
她知道林徽因缺愛,就變著法兒哄她開心,林徽因喜歡聽故事,她就翻出《牡丹亭》《西廂記》,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林徽因?qū)Τ坦鹆值母星?,遠超對生母的親近。
她在《回憶我的母親》里寫道:“我的庶母程桂林女士,待我如己出,她教我刺繡,教我吹簫,甚至在父親去世后,是她把我摟在懷里,說‘寶寶別怕,有我在’?!?/strong>
這種扭曲的親情,讓林徽因從小就活在“替代”的陰影里,她愛程桂林,卻知道這不是“親娘”,她想靠近何雪媛,卻被母親的怨恨推得更遠。
林徽因的痛苦,遠不止童年時的冷落與辱罵,成年后,她成了林家的“頂梁柱”:父親林長民1920年意外去世后,她一邊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學,一邊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戰(zhàn)亂期間,她把全家接到昆明,自己啃著咸菜備課,卻把最好的房間留給弟弟林恒,林恒犧牲后,她寫下《哭三弟恒》,字字泣血:“弟弟,我沒有一滴眼淚,眼淚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這些堅韌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刻下的傷痕,她在給費慰梅的信里說:“我這一生,都在和兩個人打架,一個是被祖母寵壞的‘小公主’,一個是被母親傷害的‘小可憐’,前者讓我學會驕傲,后者讓我學會隱忍。”
更諷刺的是,何雪媛直到晚年都沒明白自己的錯誤,她臨終前拉著林徽因的手,哭著說:“我對不起你……可我就是恨你奶奶,恨她搶走了你……”林徽因輕輕拍著她的背,沒有說話,她早已原諒了母親,卻永遠無法忘記那些被撕裂的童年。
痛苦不是枷鎖,是活著的印記,林徽因的一生,因祖母的一個“偏愛”舉動,被刻上了深深的傷痕。
她曾被母親怨恨,被命運捉弄,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她設計了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主義建筑“北京仁立地毯公司”,翻譯了《夜鶯與玫瑰》,在戰(zhàn)火中保護古建筑,這些成就,不是對原生家庭的反抗,而是對生命的熱愛。
原生家庭的痛,或許會成為一生的印記,但決定我們?nèi)松?,從來不是那些傷害,而是我們?nèi)绾闻c它們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