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在閱讀本期公眾號文章的時候,可以先聽一段河南豫劇“善調”創(chuàng)始人,也就是《朝陽溝》初代拴保扮演者王善樸老師的唱腔。很遺憾,老人家昨天走了,享年100歲。
7月6日的河南省人民會堂,當近百歲的王善樸在弟子攙扶下試圖從輪椅起身完成《再唱一百年》最后一個高音時,全場觀眾無不動容。這位豫劇生行泰斗用九十年踐行"干它一百年"的誓言,將"善調"唱腔刻進中國戲曲史冊。
誰也沒有料到,他于8月5日13時37分在鄭州逝世,在河南人民會堂的那次演唱會,成為了他生命的絕唱。
1938年的豫北旱災中,10歲的王善樸為吃飽飯,偷偷加入清豐縣抗戰(zhàn)第二劇團。誰曾想這個求生之舉,竟孕育出豫劇男聲唱腔的范式革命。在陳玉才師父嚴格訓練下,他獨創(chuàng)真假聲結合的"善調"體系——以二本嗓為主、大本嗓為輔的聲腔技法,徹底改變了豫劇男聲高亢直白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式。
《朝陽溝》中拴保"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的經(jīng)典唱段,將“善調”精髓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寬厚明亮的音色包裹著樸實情感,如同黃土高原吹來的風,既保留梆子腔的筋骨,又注入歌劇般的抒情性。
這種創(chuàng)新來自200余出戲的實踐積累,從《劉胡蘭》到《李雙雙》,王善樸用七十年舞臺生涯證明:傳統(tǒng)戲曲的現(xiàn)代化不是顛覆,而是讓老戲骨長出新血肉。
2025年師徒演唱會上,坐著輪椅的王善樸老人聽到"干它一百年"旋律時本能地要站起來。這個細節(jié)勝過千言萬語——藝術信仰早已融入血脈。正如他常對弟子說的:唱戲不是耍嗓子,是拿命換魂。
那場載入豫劇史的師徒演唱會,堪稱中國戲曲傳承的教科書級示范。王善樸、楊華瑞這對梨園伉儷攜三代弟子同臺,92歲的楊華瑞為丈夫披衣的瞬間,與80年前她給凍得發(fā)抖的年輕小生遞大衣的畫面奇妙重疊。這種"以人傳藝"的傳承,讓善調技法在師徒體溫中生生不息。
他的徒弟說,晚年王善樸教學有個鐵律:必須一字一句親授。即便術后恢復期,他仍堅持為弟子示范《朝陽溝》的咬字歸韻。弟子賈文龍回憶:"師父說善調不是曲譜能記錄的,得從師父親口傳到你心里。"這種口傳心授的嚴苛,造就了豫劇三團"一棵菜"精神——就像白菜幫葉抱團,藝術傳承需要全體演員的緊密依存。
當再傳弟子們在舞臺重現(xiàn)《小二黑結婚》選段時,觀眾驚訝發(fā)現(xiàn)"善調"基因已迭代出新時代表達。這印證了王善樸的預言:好戲要傳三代,才知是不是真金。
有人說,王善樸是現(xiàn)代戲創(chuàng)新當之無愧的活化石。
1953年,從河南省歌劇團調入的王善樸不會想到,他將成為中國戲曲現(xiàn)代化轉型探路。在豫劇三團任團長期間,他推動《朝陽溝》從生活化臺詞到交響化配樂的全面革新,讓傳統(tǒng)梆子戲穿上現(xiàn)代戲的"新鞋"。
對比上世紀黑白影像與2024年《梨園春》復排版本,會發(fā)現(xiàn)拴保形象驚人的統(tǒng)一性——那種扎根土地的質樸與時代青年的朝氣,歷經(jīng)六十余年依然鮮活?,F(xiàn)任三團團長賈高峰說:"王老教會我們守正創(chuàng)新,就像嫁接果樹,傳統(tǒng)根脈越壯,新枝花果越盛。"
這種理念在數(shù)字化時代顯現(xiàn)出預見性。當年輕演員用新媒體傳播"善調"唱段時,彈幕總在刷屏:這是爺爺奶奶那輩的流行金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鴻溝,在藝術本質面前消弭無形。
清豐縣王善樸藝術館里,陳列著拴保的舊戲服和泛黃劇本。但真正的展品是館外自發(fā)聚集的戲迷——有白發(fā)老者唱著《朝陽溝》,有年輕人直播"善調"教學。這種生命力印證了王善樸的信念:角兒會老,戲永遠年輕。
91歲接受眼疾手術時,老人曾感嘆醫(yī)療進步讓他"多看幾年徒弟成長"。如今藝術館的數(shù)字化展廳,正以他未能想象的方式延續(xù)著這場凝視。當5G技術讓"善調"傳遍世界,我們終于讀懂他輪椅上的那一躍——藝術生命永遠向著太陽生長。
百年人生落幕,善調依然在黃河兩岸回響。那些融入民族血脈的旋律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家從不謝幕,他們只是化作了照亮來路的光。
樸華未盡,善調長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