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竟引動了一場語法風暴。網(wǎng)友以學術(shù)的嚴謹,挑剔其中“句式雜糅”與“語序不當”之微小瑕疵,校方則謙遜回應(yīng)稱將“反饋改進”。這封薄紙被賦予了何等神圣象征,竟引得如此“錙銖必較”的目光?通知書原本象征的學術(shù)殿堂之莊嚴,在語言顯微鏡的審視下,似乎正悄然蒙上一絲異樣的塵影。
通知書作為高校與學子締結(jié)契約的莊嚴文書,本應(yīng)具備無可挑剔的法律與行政嚴謹性。在網(wǎng)友指出的第一處表述中,“我校決定錄取你入xx學院(系)專業(yè)學習”,其中“決定”“錄取”“入”“學習”幾個動詞密集堆疊,確有句式雜糅之嫌。第二處“請你準時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憑本通知書到校報到”,“準時”修飾時間狀語的位置確實不無爭議,建議將“準時”改為“按時”也屬合理。正如《戰(zhàn)國策》所言:“毫毛不拔,將成斧柯?!惫谋硎龅暮晾逯?,在特定情境下確有可能成為誤解的淵藪。
然而,當公共視線以近乎解剖學的精度聚焦于錄取通知書的語法肌理時,這場討論已悄然溢出單純語言規(guī)范的邊界。通知書被投射的,是一種復雜而沉重的社會集體心理——它早已不再是普通函件,而成了“金榜題名”的現(xiàn)代圣物象征。公眾對名校符號的過度敏感,將通知書推上了語言祭壇。北大這方寸之間的文字,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每一處微瀾都被置于放大鏡下反復審視,折射出社會對名校近乎圖騰般的崇拜情結(jié)。這不禁讓人想起錢鍾書先生《圍城》中的辛辣諷刺:多少人追逐的,不過是文憑這張“遮羞的葉子”,其下精神之空虛,如方鴻漸那張買來的克萊登大學博士文憑一般荒唐。
當神圣符號的崇拜壓倒了實質(zhì)內(nèi)涵的關(guān)注,教育便可能面臨異化之憂。錄取通知書的核心使命,本應(yīng)如《管子》所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鄭重傳遞一所學府對學子的召喚與承諾??僧敼妶?zhí)念于“準時”與“按時”的微妙語感差異,或為“錄取你入……學習”是否雜糅而爭論不休時,我們是否已忘卻了大學精神的根本?這令人不禁想到古時科舉放榜,多少人只識得艷羨“金榜題名時”的榮耀,卻未必深究那朱筆題名者胸中是否真有經(jīng)世濟民之策。
校方承諾將“研究改進”用語值得肯定,然這語法討論的深層價值,恰在于為我們提供一面反思的明鏡:教育的神圣性究竟棲于何處?是棲于通知書的無瑕字句,還是最終在于大學能否真正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滋養(yǎng)學子?梅貽琦校長早有箴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贝髽桥c通知書皆是物質(zhì)之形骸,唯有大師所承載的學識與風骨,才是大學靈魂的永恒殿堂。
語言需要規(guī)范,但教育的神圣性,更在于其無形無聲的“樹人”本質(zhì)。當通知書語法爭論的熱度終將散去,唯愿我們的心仍能清晰辨認:大學那熠熠生輝的冠冕,絕非只系于一方印刷精美的紙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