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丁
說起詩人徐志摩,人們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圍繞在他身邊的三個女人:
林徽因,他愛而不得的白月光,才貌雙全,清醒獨立;
陸小曼,他愛而得之的紅玫瑰,風(fēng)華絕代,卻得之催命;
張幼儀,他得而不愛的前妻,溫柔賢淑,卻在異國他鄉(xiāng)被他狠心拋棄。
三個女人當(dāng)中,林徽因固然令世人仰慕,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最為欣賞的,卻是那個最令人同情的張幼儀。
張幼儀曾總結(jié)過自己:
“我的人生大概可以一分為二,去德國前與去德國后。
去德國前,什么都怕,怕失去,怕做不好,怕得不到丈夫的愛,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傷害;
去德國后,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創(chuàng)痛,與丈夫離婚,心愛的兒子死在他鄉(xiāng),那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光,一切都跌倒了谷底。所以,不再害怕!”
這段話,一針見血概括了她的一生。
01、去德國前:卑微入塵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經(jīng)商、辦廠,家境殷實。
而出生江蘇寶山的張幼儀,家境并不比徐志摩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哥哥姐姐們都很疼愛她,二哥甚至阻止母親為她纏足,所以張幼儀并沒有和當(dāng)時的封建禮教下的女人一樣,淪為小腳女人。
她從小上過學(xué)堂,1912年,少女時代的她還接受過三年的先進(jìn)教育,不僅識文斷字,也有一定的思想判斷能力。
1915年,年僅15歲尚未結(jié)束學(xué)業(yè)的她,便由家人做主,把她許配給了徐志摩。
徐家是江南富商,而張家有著龐大的政治經(jīng)濟(jì)地位,兩家聯(lián)姻,門當(dāng)戶對。
但徐志摩對這門親事卻打心眼里厭惡,因為接受過先進(jìn)思想教育的他,反對封建禮教,更加反對封建包辦婚姻。
所以一開始他就對張幼儀帶有偏見,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時,他就用嫌棄的口吻說:“鄉(xiāng)下土包子!”
但徐家父母很滿意這樁婚事,徐志摩只得應(yīng)允,他對婚姻的態(tài)度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p>
張幼儀對待這段婚姻,則是充滿了期待,抱著“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態(tài)度,既然嫁人了,就同那個時代的女子一樣,以夫為天,從一而終。
她并不善于表達(dá)自己,雖出生大家,但從小深受中國封建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影響,她只是默默地盡著作為一個妻子應(yīng)盡的本分。
她溫柔賢淑,舉止端莊,勤快能干,把家務(wù)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不僅悉心照顧自己的丈夫,還替丈夫侍候公婆,深得徐家人喜歡,尤其公婆,對她甚為滿意。
在這個家里,唯一對她不滿的人,就是徐志摩。
婚后,徐志摩一直鄙棄張幼儀,張幼儀雖然沒有纏足,但在徐志摩的眼里,她的思想、行為、舉止,和小腳女人沒有什么兩樣。
他對她不理不睬,兩人基本處于聚少離多的狀態(tài),只是為了遵從父母抱孫子的愿望,他才履行作為丈夫最基本的婚姻義務(wù)。
徐志摩對自己的漠視,張幼儀小心翼翼地隱忍,她總覺得,只要自己無怨無悔地付出,總有一天可以慢慢感化他。
張幼儀所做的這一切,并沒有為自己換來丈夫一絲半點的憐愛,在張揚獨立、自我個性的詩人眼里,這是沒有見識、缺乏情調(diào)、呆板乏味、沒有共同語言的象征。
在這場婚姻當(dāng)中,張幼儀愛得小心翼翼,愛得死心塌地,愛得不計回報,愛得卑微入塵,卻始終走不進(jìn)徐志摩的心。
02、去德國后:人生重創(chuàng)
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阿歡)不久,徐志摩就借口留學(xué)英國,逃離婚姻,遠(yuǎn)離了張幼儀。
1920年,徐志摩在兩家老人的催促下,才萬般不情愿把張幼儀接到英國沙士頓,但他一邊享受著她的照顧,一邊對她依然不冷不熱。
因為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愛上了才情與美貌并存的少女林徽因,墜入情網(wǎng),愈發(fā)瞧不起發(fā)妻。
在張幼儀懷孕2個月的時候,徐志摩提出打掉胎兒,為追求林徽因,又提出了離婚。
張幼儀不愿意墮胎,也不同意離婚。
徐志摩于是干脆冷淡、疏遠(yuǎn)她,最后玩起了失蹤。
在異國他鄉(xiāng),舉目無親,張幼儀只好向二哥張君勱求助,在二哥的幫助下,1922年她來到德國柏林,生下了二兒子彼得。
徐志摩最后趕到了柏林,但并不是為了見張幼儀及小彼得,而是為了趕在林徽因回國前,迫不及待催促她簽字離婚。
一個男人愛不愛你,他的行動真的會告訴你,感動代替不了感情,更何況他對你的付出連感動都沒有。
張幼儀看清了眼前這個男人,他對別人也許有情有義,而對自己,卻是那么的無情無義,于是她果斷為自己止了損,毫不猶豫在離婚書上簽了字。
她用在新婚之夜都不敢看丈夫的坦蕩眼神看著徐志摩,告訴他,祝福他能夠找到更好的。
這是中國史上依據(jù)《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在當(dāng)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原本在世人的眼里,徐志摩是優(yōu)秀的,他才華橫溢,為人謙和,但不可否認(rèn),他在對待張幼儀的態(tài)度上堪稱殘忍。
一個婦道人家,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帶著一個孩子,遭到丈夫拋棄,她今后的人生該怎么辦?
徐志摩統(tǒng)統(tǒng)沒有考慮這些,詩人是浪漫的,也是自私的,他從小衣食無憂,從不知道柴米油鹽的繁瑣,更不知道身為丈夫的責(zé)任為何物。
你說他對孩子沒有感情嗎?也不是。
簽好離婚協(xié)議后,他跟著她第一次去醫(yī)院看了剛出生不久的小彼得。
張幼儀回憶當(dāng)時的場景:“他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顛倒”。
但詩人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孩子的父親,父親應(yīng)該擔(dān)負(fù)怎樣的責(zé)任!
張幼儀說:“他始終沒問我要怎么養(yǎng)他,他要怎么活下去?!?/p>
離婚這件事,令張幼儀痛定思痛,她反思自己:
我一個大家閨秀,沒有纏過腳,也受過先進(jìn)教育,但很多行為表現(xiàn),的確和纏足的舊式女子沒有什么兩樣。
她曾在回憶錄中說到:
“經(jīng)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lǐng)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決心,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只腳站起來。”
離婚后的張幼儀,沒有立即回國,而是選擇了留在德國,為了讓失去父愛的兒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二哥張君勱的幫助下,她來到德國的裴斯塔洛齊學(xué)院攻讀幼兒教育。
徐家父母心痛兒媳婦和孫子,每月給她寄300大洋,她用這錢雇了保姆,一邊學(xué)習(xí),一邊帶孩子。
不幸的是,1925年,年僅三歲的小兒子彼得因腹膜炎醫(yī)治無效,客死異鄉(xiāng)。
張幼儀悲痛欲絕,至此,她的人生跌入了最低谷:身處異國他鄉(xiāng),被丈夫拋棄,兒子早夭,欲哭無淚。
面對這樣的困境,她該何去何從?
03、重創(chuàng)之后的涅磐重生
傷痛讓人清醒,離婚喪子之痛,讓張幼儀一夜長大,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來都要依靠自己,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是靠不住的。
她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zhuǎn)德國,一邊工作一邊學(xué)習(xí),學(xué)得一口流利的德語,而且她嚴(yán)肅的人生理念和德國嚴(yán)謹(jǐn)?shù)墓ぷ髯黠L(fēng)很契合,她在此找到了自信。
1926年張幼儀回到上海,她將事業(yè)經(jīng)營得風(fēng)生水起:
她憑借出色的德語在東吳大學(xué)任教,也算學(xué)以致用。
后來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她很快讓瀕臨倒閉的銀行扭虧為贏,而且歷經(jīng)波折而巋然屹立。
她還創(chuàng)立了云裳時裝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新式服裝公司,當(dāng)時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匯集地,很多名媛都是她的??汀?/p>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yīng)邀管理該黨財務(wù),她的經(jīng)營、管理才能不容小覷。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她又因屯積軍用染料,而大發(fā)了一筆財,不愧商界女強人。
她的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徐家父母并沒有因為兒子的離婚而嫌棄她,相反,他們感念她對徐家的付出,以及對孫子的照顧,認(rèn)她作干女兒,把海格路125號的房子送給她,還將財產(chǎn)的1/3劃在了孫子的名下。
這說明什么?說明張幼儀的人品值得他們信賴,說明他們認(rèn)可張幼儀這個前兒媳婦。
順便提一下,徐志摩離婚后,并沒有如愿追到女神林徽因,后來和上海灘有名的交際花陸小曼結(jié)婚?;楹箨懶÷钌菝覠o度,徐志摩拼命掙錢也入不敷出,經(jīng)濟(jì)一度陷入困境。
徐家父母看不慣,干脆投奔了張幼儀,她不僅答應(yīng)老兩口的要求,還同以前一樣伺候孝敬他們,徐志摩、陸小曼做不到的,她都替他們做到了。
徐志摩還投資了她的云裳時裝公司,他們并沒有因為離婚而老死不相往來,相反,離婚后,他們反而能夠平等而坦然對話了,徐志摩在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常常向她傾訴。
她用同情的眼光看著他,一邊默默傾聽,一邊默默替他還掉一些欠債。
我常常想,離婚后的徐志摩不知道后悔過沒有?
經(jīng)歷了萬水千山,是否明白自己曾經(jīng)的追求,不過是一場霧中花,鏡中月?生活還是要落實在吃飯、穿衣這些實實在在的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上。
而張幼儀才是最適合詩人的那團(tuán)煙火氣,但很可惜他們最終選擇了各自的道路。
張幼儀對此也許是不計較,也許是已經(jīng)不屑于計較了。
不久后徐志摩死于空難,他的妻子陸小曼悲痛到不能自已,無法料理喪事,林徽因也不便出面,是張幼儀站出來,由兒子阿歡端靈位,冷靜、果斷、妥善處理完后事。
之后,她還每月寄錢資助貧病交加、獨立生活能力極差的陸小曼。
后來又在她的策劃編輯下,出版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
徐家二老去世時,也是她,因感念兩位老人對自己的厚待,以干女兒的身份為他們送的終。
她是堅強、獨立的,也是善良、仁厚的,她的身上有一種力量,讓她面對生活種種,不再害怕。
04、晚年的釋然、幸福
晚年張幼儀,對愛的定義,堪稱經(jīng)典。
有人問她愛不愛徐志摩,她答道: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dāng)中遇到的幾個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p>
張幼儀也許從來不善于表達(dá)自己的感情,但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什么叫做愛,什么叫做釋然。
解放前夕,張幼儀去了香港,在那里,她結(jié)識了自己的鄰居、中醫(yī)蘇紀(jì)之先生。
蘇先生曾留學(xué)日本,在上海行過醫(yī),也是離異,有子女,1953年,蘇先生向她求婚。
她寫信到美國征求兒子(徐積鍇)的意見。
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jié),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p>
在美國做土木工程師的兒子是懂事的,優(yōu)秀的,這都是誰的功勞?
這里面除了兒子自身優(yōu)秀外,張幼儀言傳身教的教育當(dāng)然功不可沒。
婚后,兩人攜手共度余生,晚年生活安穩(wěn)幸福。
1967年,67歲的張幼儀曾和蘇先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等地故地重游。
當(dāng)她站在當(dāng)年和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外,感慨萬千,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輕過。
我想,她可能也沒有想到當(dāng)初那個歷經(jīng)劫難的自己,能獨自趟過那么多的苦難,最終以全新的姿態(tài)重新站在這里。
在和蘇先生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蘇先生病逝,張幼儀赴美,居住在紐約。
1988年她在紐約病逝,享年88歲,她的墓碑上只有四個字:蘇張幼儀。
這句話,只能說明,徐志摩不過是她生命里的一個過客,她愛過,也被傷害過,但她終究沒有沉迷于過往而不能自拔,在她的后半生,有另一個男人走進(jìn),慰籍了她剩余的時光。
05、
面對困境,女人怎樣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張幼儀用她一生的經(jīng)歷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她的前半生,也許不幸,但后半生,卻是最終圓滿。
· 面對不幸,她沒有一直匍匐于命運的腳下,而是重新認(rèn)識、重新找回了自己,她選擇了堅強,逆境中尋求改變,終于涅磐重生。
· 她的圓滿,來自于她的堅強與仁厚,獨立和上進(jìn)。
苦難不是她的財富,苦難中學(xué)到的東西才是她的財富。
心存仁恕,才是最好的解脫,放下執(zhí)念的那一刻,得以成全的是她自己。
晚年,張幼儀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yuǎn)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找到自己,沒必要過多計較和抱怨。
無論上帝發(fā)給你一副什么樣的牌,哪怕是一副爛牌,好好打就是了,也許,你還可以把它打成王炸!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原創(chuàng)不易,抄襲必究!
作者:丁丁,專注為您帶來影視、小說、人物的情感解讀。喜歡旅游、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溫暖的文字,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書寫自己的慢時光。
學(xué)習(xí)和成長是一件終生的事情,愿與你同行,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轉(zhuǎn)發(fā)、關(guān)注作者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