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資料與個人觀點綜合撰寫,具體來源將在文中及文末予以說明!
寒門出身的孩子,難道注定要背負“低人一等”的烙???
誰能想到,一個母親出走、父親病重、祖父母依靠低保維持生計的農(nóng)村少年,僅憑一本教材、一支筆,硬是把自己送進了被譽為“軍中清華”的頂尖學府。
這個來自河南開封鄉(xiāng)村的少年,以679分的裸分成績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堪稱“寒門出貴子”的現(xiàn)實寫照。
本應是鼓舞人心的勵志故事,卻在網(wǎng)絡上遭遇了令人不適的惡意評論,他究竟做錯了什么?
“天崩開局”的人生逆襲
高宇的人生起點可謂“天崩開局”,在他尚年幼時,父母便分道揚鑣,母親離家后杳無音訊,父親身患重病,喪失勞動能力。
他由年邁的祖父母撫養(yǎng)長大,兩位老人年逾古稀,靠著在田間勞作勉強維持家庭的基本開銷。村里人常感嘆,這一家人的命運,苦得讓人心疼。
由于家境貧寒,高宇一直住在一間破舊的泥屋中。鄰居們都知道,那間屋子冬天漏風,做飯用的是地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幾位前來采訪的記者形容,屋子連門都沒有,僅用磚塊和泥土壘成一個框架,全家年收入甚至不及城市家庭一個月的生活支出。
然而,當記者走進屋內,卻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墻上貼滿了一張張泛黃的獎狀,仿佛是一塊塊榮譽的勛章,記錄著他一路走來的努力與堅持。
高宇明白祖父母已經(jīng)傾盡所有,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他不善言辭,卻用行動詮釋了“倔強”二字,肩上扛著的,是整個家庭的希望。
他使用最便宜的學習工具,手機只是用來查閱資料,從不沉迷娛樂。當其他同學談論球鞋與明星時,他在反復推敲數(shù)學難題。
深夜里,他打著手電筒躲在被窩里學習的畫面,是班主任最常提及的記憶,“這孩子天生不服輸,他唯一一次被批評,是因為太投入學習?!?/p>
就這樣,他從鄉(xiāng)村小學一步步走向縣城中學、市重點高中,最終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用實力證明了貧窮無法阻擋一顆堅韌的心。
“寒門貴子”成了網(wǎng)絡的對立面
679分的高分,反而引發(fā)了考生與公眾之間的情緒沖突。他本應收獲掌聲,卻遭受了無數(shù)質疑與嘲諷,甚至有人直接質疑“戴眼鏡還能進軍事院校?”
很多評論者并不了解,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對體能的要求已大幅放寬,與普通高校標準相近,更不清楚“無軍籍專項生”與傳統(tǒng)軍籍之間的區(qū)別。
同樣被忽視的,還有高宇的成長背景。記者在采訪爺爺時問起高宇成功的原因,老人幾度哽咽。
“我們什么忙都幫不上,他能考上,完全是靠自己?!边@句話背后,是樸實卻沉重的現(xiàn)實。一個勵志的成長故事,在網(wǎng)絡輿論中卻被扭曲成了偏見的集合。
高宇從小聽著爺爺講述軍旅生涯長大。他的爺爺黨齡超過五十年,是他最敬仰的榜樣。在高宇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爺爺穿著軍裝的英姿。
正是這種軍旅情結,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高考結束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報考的“天河拔尖班”,是該校專為培養(yǎng)頂尖科技人才而設,尤其聚焦國家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化軍事系統(tǒng)的建設。
但這一點,又成為部分網(wǎng)民攻擊的理由。當錄取通知書的照片被曬出后,評論區(qū)出現(xiàn)了大量質疑聲:“戴眼鏡怎么過體能測試?”“這么瘦,訓練能撐得住嗎?”
這些言論并非毫無緣由,而是對寒門學子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出身貧寒,就被認為“低人一等”;即便憑借努力脫穎而出,人們也難以相信這只是靠勤奮取得的成果,反而用放大鏡審視其是否存在“捷徑”、“漏洞”或“性格缺陷”。
面對網(wǎng)絡的喧囂,高宇選擇沉默與行動。那些沉迷于鍵盤攻擊的人不會明白,有人的世界里只有生計,而有人的心中,早已裝下了國家的未來。
文章信源: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抖音官方賬號2025.07.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