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幅精致的木塑畫,需歷經(jīng)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在甘肅民樂縣的西街社區(qū)職工子女托管班上,勞模工匠技藝體驗課堂格外熱鬧,“金張掖能工巧匠”、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塑畫傳承人蘇永生老師正細致入微地講解制作要點,并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實踐操作。孩子們被精湛工藝深深吸引,目光緊緊跟隨著蘇老師的每一個動作。
與此同時,在縣府街社區(qū)托管班的課堂上,甘肅勞動模范、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麥稈畫傳承人孫秀英老師,也在聲情并茂地講解著麥稈畫的歷史淵源、藝術(shù)特色與制作技藝。在孫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紛紛拿起材料,親手體驗制作。當一幅幅充滿童趣與創(chuàng)意的麥稈畫在孩子們手中誕生時,他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
“我太喜歡勞模老師們了,他們教我們做的木塑畫、麥稈畫太有趣了,我以后也要像勞模老師們一樣,把普普通通的東西變成寶貝!”一位參與課程的孩子興奮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今年暑假,民樂縣總工會積極探索服務職工子女的新模式,采取“一中心、多站點”的科學布局,精心開設了面向6至12歲職工子女的暑期托管班16個,惠及職工子女500余名。這些托管班以“教育、托管、實踐”深度融合為特色,立足少年兒童成長的實際需求,除常規(guī)的作業(yè)輔導、集體游戲、閱讀指導、興趣拓展等服務外,還創(chuàng)新性地開設了勞模工匠技藝體驗課。
民樂縣總工會負責人表示:“今年暑托班開設的勞模工匠技藝體驗課,旨在充分發(fā)揮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育人價值,通過勞模工匠的技藝展示與奮斗故事進行科普勵志教育,在孩子們心中深植勞動光榮的價值觀,激勵職工子女以勞模工匠為榜樣,立志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時代新人。”(工人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韓玉娟 記者康勁)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