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設(shè)想過,在美國街頭,走進一家掛著中文招牌、墻壁上貼著筷子與炒鍋圖案的“中餐館”,結(jié)果端上來的卻是一道道炸雞塊、番茄炒面、甜醬春卷?
這樣一家“中餐”快餐品牌,竟然年營收高達260億元人民幣,門店遍布美國47個州,成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中餐連鎖企業(yè)”。
它的名字叫“熊貓快餐”,由一位中國人創(chuàng)立,名字極具中國特色,裝飾風(fēng)格也充滿東方韻味,但菜品卻與中國本土的中餐大相徑庭。
更耐人尋味的是,它曾公開表態(tài)“永不進軍中國市場”,并直言“這種菜,中國不需要”。
打著中餐招牌年入260億,“熊貓快餐”真的能代表中國味道嗎?
熊貓快餐的誕生歷程
熊貓快餐的起源,始于一個中國家庭移民美國的經(jīng)歷。
程正昌,1947年生于江蘇揚州,18歲赴美求學(xué)。
他的父親程孫澤曾是中國遠征軍隨軍廚師,退伍后在美國洛杉磯經(jīng)營一家名為“聚豐園”的中餐館,主營傳統(tǒng)粵菜與川菜。
然而,當時美國人對中餐興趣寥寥,餐廳生意冷清,門庭稀落。
彼時的美國社會對中餐幾乎毫無認知,很多人連筷子都不會使用,更別提接受重油重辣的川菜或講究火候的粵菜。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1983年。當時,美國快餐行業(yè)正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已深入人心,消費者普遍習(xí)慣于“快速、統(tǒng)一、標準化”的飲食模式。
程正昌與其妻子蔣佩琪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決定放棄傳統(tǒng)中餐館復(fù)雜的制作流程與地道口味,轉(zhuǎn)而采用“美式快餐”模式。
他們開設(shè)了首家“熊貓快餐”門店,菜單主打“陳皮雞”“炒飯”“春卷”等具有中餐外觀、實則經(jīng)過改良的菜品。
從開業(yè)之初,熊貓快餐就明確其定位并非“正宗”,而是“易于理解”“便于銷售”“美味且親切”。
陳皮雞實為裹粉炸雞塊,淋上橙味甜辣醬;炒飯為冷凍米飯加醬油簡單翻炒;春卷外皮酥脆,內(nèi)餡多糖少菜。
這些菜品保留了中餐的“視覺元素”——炒鍋翻炒的動作、紅黃綠的配色、中文菜單的標識——但本質(zhì)上完全迎合了美國人的口味偏好:甜、咸、脆、炸,一口入嘴即帶來強烈滿足感。
與其說它是“中餐”,不如說是美國人想象中的“中式快餐”。
程正昌深知,要在美國市場立足,必須讓“美國胃”接受。
從第二家門店開始,他們便推行高度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統(tǒng)一供應(yīng)鏈、醬料包、出餐時間,甚至炒鍋中的油也必須定時更換,廚師不得隨意添加蔥姜蒜。
熊貓快餐的初衷,并非取悅中國人,而是讓美國人吃得順口、記得住、愿意再次光顧。
售賣的不是中餐,而是“美式幻想”
熊貓快餐為何能在幾十年內(nèi),從一家小店擴張為擁有2000多家門店、年營收260億的餐飲巨頭?
答案只有一個字:穩(wěn)。
“穩(wěn)”體現(xiàn)在菜單穩(wěn)定、口味穩(wěn)定、服務(wù)穩(wěn)定、選址穩(wěn)定。
熊貓快餐的門店幾乎全部開設(shè)在交通樞紐、人流密集的黃金地段。
機場、美國大學(xué)校園、美軍基地、購物中心,甚至政府辦公樓內(nèi),隨處可見其身影。
消費者來去匆匆,飲食講究便捷與快速,不會深究炒飯的火候是否到位、雞肉是否新鮮。
他們更關(guān)心的是:“這家店好不好找?”、“是否干凈?”、“吃完會不會不舒服?”、“有沒有比漢堡更健康一點?”。
熊貓快餐對這些疑慮,提供了高度工業(yè)化的解決方案。
每道菜品都必須統(tǒng)一口味,每一盤陳皮雞都炸得酥脆金黃,不會因廚師更換而影響口感。
操作流程嚴格規(guī)范,每道菜的炒制時間、調(diào)料用量、火候控制都有詳細手冊。
成本控制同樣精細,使用冷凍蔬菜、預(yù)制醬料、分餐模式,降低人力成本與出品波動。
這些做法看似“缺乏人情味”,卻精準契合了美國中產(chǎn)家庭的核心需求:衛(wèi)生、快捷、熟悉、不出錯。
無論是帶孩子的家庭、上班族,還是趕飛機的旅客,十分鐘就能解決一頓“中式套餐”,視覺沖擊力強,味覺刺激充足,還掛著“中國”的招牌,正好填補了“快餐健康空白”。
更有趣的是,熊貓快餐并不回避其“非正宗”的身份。
它在廣告中大肆宣傳中國古代烹飪的文化底蘊,但從不聲稱自己售賣的是地道中餐。
它運用的是一種文化符號營銷——將中餐元素轉(zhuǎn)化為一種視覺消費:你吃的是“orange chicken”,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功夫熊貓、長城、京劇臉譜,而不是北京烤鴨、廣東白切雞或川菜麻辣鍋。
這套體系高效地將“東方風(fēng)味”轉(zhuǎn)化為“美式標準”,并廣泛傳播至美國社會。
它并非文化背叛,而是一種文化重塑:當中餐成為快餐,味道被簡化,形式被固定,但文化符號卻被強化——那就是,中餐=橙味雞+炒飯+春卷+甜醬。
問題是,這種“文化快餐”,真的能代表中餐嗎?
拒絕進入中國?
熊貓快餐最引人爭議的,不是它的“熱銷”,而是它明確拒絕進入中國市場。
在接受采訪時,程正昌直言:“我們不會考慮進入中國,因為中國不需要這樣的中餐?!?/p>
這句話看似謙遜,實則蘊含深刻的商業(yè)考量與文化認知。
中國市場并不缺乏中餐,而是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者異常挑剔。
那些在美國大受歡迎的“陳皮雞”,在中國可能連普通餐館的外賣窗口都進不了。
一碗炒飯售價30元,還用冷凍米飯和醬包?
中國消費者只會搖頭冷笑:這不過是剩飯的水平。
中國人對食物的理解早已深入生活肌理。
食物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家庭情感、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趣味的體現(xiàn)。
從“母親的紅燒肉”到“街角的蘭州拉面”,每一道菜都承載著文化記憶與情感寄托。
而熊貓快餐是工業(yè)化流水線的產(chǎn)物,無法傳遞這種溫度,更像是一個“食品復(fù)制工廠”。
中國消費者日益關(guān)注食材來源、烹飪工藝、配料真實度,對“快餐式中餐”的接受度極低。
你讓一個福建人吃番茄甜雞塊,他可能以為你在開涮。
你讓川渝人吃沒有花椒、沒有豆瓣醬的“麻辣雞丁”,他會認為你根本沒下鍋。
所以程正昌不是不敢來中國,而是不愿冒險,也無需冒險。
他清楚,中國人對“熊貓快餐”的接受度幾乎為零。
他的目標客戶,是那些從未到過中國、不了解中餐卻渴望嘗試“中餐”的美國人。
他并非在搭建文化認同的橋梁,而是在利用文化差異進行商業(yè)操作——用中式包裝的美式快餐,賺取美式快餐的利潤。
這是一種精明的文化運作:既不冒險回國破壞品牌形象,也不假裝“傳統(tǒng)”來欺騙中國人。
他深知,熊貓快餐的根基深植于美國快餐文化的土壤,一旦移植到中國,整個生態(tài)都會改變。
結(jié)語
熊貓快餐是一場商業(yè)奇跡,也是一次文化探索。
它證明了:哪怕你提供的并非真正中餐,只要披上中餐的外衣、講述東方故事、加上幾個“筷子炒鍋”的符號,就能在美國市場大獲成功。
它成功地“消費”了中餐的品牌,也促使我們思考:中餐的真正價值,究竟是形式,還是內(nèi)涵?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餐若想真正走向世界,不應(yīng)只停留在形式的模仿與表演,而應(yīng)堅守其核心精神——家庭的溫暖、對食材的尊重、對火候的敬畏,以及人與人之間共餐時的情感與講究。
參考資料:
熊貓快餐打假背后,“假中餐”如何年賺260多億?.第一財經(jīng)商業(yè)數(shù)據(jù)中心.2020-10-22
在美國開設(shè)2000多家門店,遍布47個州,這家中餐什么來頭?.華商韜略.2022-07-28
中式麥當勞熊貓快餐:用中國式熱情俘獲美國人心.國際在線.2017-04-06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