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鍋的扒豬臉泛著紅亮的光澤。
精心烹制的扒豬臉是餐桌上的主打菜。
醬桶蓋掀開的一瞬,白氣裹挾著濃香升騰而出,廚師長沈富的身影在氤氳熱氣中忙碌。案板上,剛出鍋的扒豬臉泛著誘人的紅亮光澤——這道承載著時間重量的地方名菜,又一次準時與慕名而來的八方食客相逢。這道盧龍舌尖至味,早已越過普通菜肴的界限,化身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符號,深深烙印在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深處。
扒豬臉在盧龍,其根脈可深探至明清永平府的古老祈愿。每當大地干旱,家家戶戶便鄭重捧出豬頭,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這一習(xí)俗悄然沉淀,歷經(jīng)時光流轉(zhuǎn),最終凝練為一道滋味豐厚的盤中至味。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開篇“豬頭二法”中便曾細述其道,它曾是富家宴席佐酒飄香的上品,亦是布衣百姓過年用以解饞的慰藉,專為滿足口腹之欲而生。
時光流轉(zhuǎn)至今,這道菜的生命力在廚師手中得以延續(xù)并升華。沈富回憶,為讓古老菜肴煥發(fā)新彩,2005年左右,他與幾位廚師開始鉆研豬臉烹飪之道。初試選用七八斤小豬臉,改刀成塊;經(jīng)反復(fù)摸索并綜合顧客的反饋意見,最終鎖定十三四斤的豬頭為最佳食材,過重則油膩,過輕則寡淡,唯此方能油脂適中、入口香而不膩。處理過程近乎嚴苛:豬臉細毛務(wù)必除凈,再以流水耐心沖洗兩三小時,以腥味盡去。焯水后,豬頭便沉入那桶老湯中,與二十余種香料——千里香、沙姜、草果、桂皮、香葉、小茴香、八角等——共赴一場長達三小時的味覺熔煉。大、中、小火候依序流轉(zhuǎn),方能在出鍋時,賦予這一美食彈性而又光亮的生命感。
刀鋒輕劃,剛出鍋的扒豬臉在案板上微微彈動,濃郁醇香隨之彌漫。改刀裝盤,紅亮誘人,層次分明:表層是彈韌的皮,其下是酥爛的肉。夾起一片,裹入鋪好香蔥、黃瓜絲的干豆腐,亦可蘸點蒜末、醬油與醋調(diào)和的清汁。入口瞬間,肉香豐盈卻不油膩,骨肉輕易分離,糯香滿口,余韻綿長不絕。
“從前日子緊,扒豬臉是過年才得見的珍饈。”沈富師傅目光里透著溫情,“如今生活好了,想這一口,隨時能嘗到?!?005年9月,盧龍扒豬臉以其獨特魅力被授予“首屆秦皇島地方特色旅游菜肴”稱號,聲名顯著。
傳統(tǒng)節(jié)日“龍?zhí)ь^”吃豬頭肉的習(xí)俗,使扒豬臉早已融入盧龍美食文化的血脈。它承載的不僅是祈愿新年好運的樸素心愿,更是一方水土對自身滋味的認同與眷戀。沈富的話語點明了傳承的真諦:“我們既要順應(yīng)時代調(diào)整口味,更要牢牢守住那份老味道。讓鐘愛它的食客,每一口下去,都能喚醒沉睡的記憶。”這盤色澤厚重的扒豬臉,宛如一臺精巧的時光機,以滋味為鑰,為今人開啟通往祖輩生活智慧的門徑——人間至味,終在煙火傳承中得以不朽。
來源:秦皇島plus(記者李娜)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