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xué)家愛比克泰德有句箴言:傷害我們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這句話道破了一個人生真相,我們對待外界負面能量的方式,決定了我們自己生命的質(zhì)量。
生活中,總有一些惡意的攻擊,讓你憤怒委屈;悲情的故事,使你沉浸其中徒增傷感;失去的東西,又讓你念念不忘,懊悔不已。
當你學(xué)會不回應(yīng)惡意,不共鳴悲情,不執(zhí)念虧損,就能過好這一生。
01
不回應(yīng)惡意
《胡適傳》中記載,胡適剛到北大時和陳獨秀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
這件事情,很快就遭到了復(fù)古派文人的拼命抵制。
他們到處抹黑雜志的文章,詆毀胡適的人品,將胡適貶得一無是處。
有人勸胡適刊登一些反擊的文章,胡適卻不愿這么做。
他說:如此非但不可如愿,反而會將推廣新文化的雜志辦成吵鬧的罵街文學(xué)。
而后面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正如胡適所料:復(fù)古派們在自討沒趣中,停止了叫罵。
有人謾罵你、嘲諷你、攻擊你時,如果你決然反擊,以牙還牙,只會讓對方自鳴得意,讓自己更加受傷。
沉默以對,讓對方感到你的無視,自感無趣,黯然退場,才是最好的反擊。
在公眾號后臺,我經(jīng)常會收到個別讀者謾罵的私信。
有人不同意我某篇文章的觀點,也有人斷章取義,發(fā)來充滿惡意的私信。
對于那些謾罵聲,我選擇保持沉默。
不回應(yīng)、不辯解,并非怯懦,而是我深知與惡意者糾纏只會徒耗心神,我的時間與精力,值得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況且我寫文章是為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于那些罵我的人就隨他去吧。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惡意的揣測、無端的指責(zé),甚至蓄意的挑釁。
與惡意糾纏,消耗的不僅是時間,更是心力。
最高級的應(yīng)對方式,是讓惡意成為背景噪音,不回應(yīng)、不解釋、不反駁,甚至不放在心上。
無論對方怎么挑撥,只要你不接招,他就傷害不了你分毫。
02
不共鳴悲情
有個心理學(xué)實驗讓人印象深刻:讓志愿者觀看他人被針扎的視頻。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受試者過度代入痛苦時,他們大腦中負責(zé)疼痛感知的區(qū)域也會同步激活。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過多地承載他人的心理痛苦,過度共情他人,也會給自己造成傷害。
心理學(xué)碩士瑪魯上大學(xué)時期,在老師的建議下,曾義診過一些女性患者。
患者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各種不如意,發(fā)泄心中積攢的怨氣。
瑪魯在聽完患者的抱怨后,竟也慢慢開始對婚姻充滿恐懼。
老師威爾安慰她說,不要被別人的情緒影響,否則你就是在為她們的負能量買單。
多年后,瑪魯成了一名心理醫(yī)生,她始終遵守一則教條:在治療患者時,保持旁觀者的清醒,絕不去吸收患者的負能量。
適度的共情是善良,過度的共鳴卻是枷鎖。
因為你會把自己帶入受害者的角色上,這是一種絕對的負能量。
正如有句話所說:無底線的共情就是自虐。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懂得克制自己共鳴悲情的沖動。
作家權(quán)菊先18歲時,因一次意外導(dǎo)致高位截癱。
得知史鐵生也是雙腿癱瘓,21歲就坐上了輪椅,她便鼓起勇氣給史鐵生寫了一封信,向他傾訴自己不幸的遭遇。
同樣風(fēng)華正茂的年紀,同樣有著不忍回首的經(jīng)歷。換作常人,怕是收到信后便已共情,甚至可能再度掀開自己的傷疤。
但史鐵生沒有,他只是鼓勵權(quán)菊先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好好地生活,要讀書,要有自己的工作。
而他自己,也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閱讀、寫作、向上生活。
很喜歡一句話:我們終究無法對他人的情緒負責(zé),就像不能代替別人呼吸。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zé),不要動不動同情別人的苦難,可以的話先把同情分配給自己。
尊重他人命運,放下助人情結(jié)。
不共鳴悲情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清醒的選擇。
03
不執(zhí)念虧損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當你失去在意的人或物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這種情緒促使你不顧一切執(zhí)著挽回,即使這種執(zhí)著,可能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籠,就是內(nèi)心的執(zhí)念。
與其苦苦糾纏,不如學(xué)會釋然。
特殊時期,季羨林先生遭到嚴重迫害。
最讓他痛心疾首的是,他傾注多年心血,即將翻譯完成的印度史詩巨著《羅摩衍那》全部原始梵文手稿和部分翻譯初稿,被付之一炬。
對于一個視學(xué)術(shù)為生命的學(xué)者而言,這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他后來在《牛棚雜憶》中坦言:當時痛苦得幾乎想自殺。
但很快,他就轉(zhuǎn)變了思想,并沒有讓絕望和怨恨吞噬自己。
他明白,執(zhí)著于已經(jīng)化為灰燼的手稿無濟于事。
后來,風(fēng)波過后,年事已高的季羨林憑借驚人的記憶力和毅力,完全依靠回憶重新開始翻譯《羅摩衍那》。
最終,《羅摩衍那》中文全譯本(共七卷)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得以完成并出版,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聽過一句話:能折磨你的,無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擾你的,無非是你計較的。
生活中,誰都無法事事順意,真正困擾我們的,從來不是失去的東西,而是放不下的執(zhí)念。
人不能只是盯著自己失去的,要多看看自己所擁有的。
對于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就讓它隨風(fēng)而去吧,松開緊握的雙手,才能接住命運饋贈的新禮物。
心理學(xué)家唐若說:人一定要修煉一種能力,叫作如如不動。
簡單來說,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如如不動,不是冷漠,不是麻木,而是內(nèi)心篤定。
外在的一切風(fēng)云變幻都影響不了你。
往后余生,對惡意以靜制動,對悲情劃清邊界,對虧損及時止損,便是生命最從容的姿態(tài)。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