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聯合國司令麥克阿瑟曾經自信地表示:
我一定能讓士兵們在圣誕節(jié)之前回家。
結果三個圣誕過去了,被打得灰頭土臉的美國人,不得不乖乖坐在談判桌前,與中國和朝鮮簽署了停戰(zhàn)協議。
在那三個圣誕之間,中國志愿軍一次次從戰(zhàn)敗的命運當中掙扎而出。
這其中,有用血肉之軀擋住鋼鐵和子彈的士兵,有拿命填充運輸路線的運輸員。
也有領著人在白山黑水之間輾轉奔波、力挽狂瀾的指揮官們。
彭德清:決戰(zhàn)長津湖
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彭德清率領第27軍渡過鴨綠江,投入朝鮮戰(zhàn)場。
他們來自江南,倉促之間進入了天寒地凍的朝鮮,甚至沒來得及穿上足夠御寒的衣裳。
彭德清
當時東北的守軍是很著急的,同他們說,這樣是不行的,恐怕還來不及碰到敵人就要凍死了。
而事實也是如此,在長津湖戰(zhàn)役開始之前,27軍就已經出現了被凍死的士兵。
為了應對當時饑寒交迫的困境,彭德清指揮戰(zhàn)士們挖掘地道,防寒保暖。
在那個時候保暖的物資也是不足的,他還“發(fā)明”了一種兩用手套,讓戰(zhàn)士們套住自己的手腳。
于那場戰(zhàn)役之中,他們所直面的乃是美國步兵第二師,其麾下的 31 團素有“北極熊團”之稱。
“北極熊團”曾經攻入俄國的西伯利亞,是美國的一支王牌軍隊。
“北極熊團”的團旗
寒風凜冽,雪絮紛飛。面對黑夜里的“史詩級加強團”,彭德清一咬牙,下令士兵趁夜色襲擊。
就這樣,又冷又餓的志愿兵圍住了不可一世的美國大兵,滾燙的鮮血和灼熱的炮火點綴著寒冷的夜晚。
雙方打得不可開交,而后就發(fā)展成了刀刀見血的白刃戰(zhàn)。
最后,志愿軍頂著美國人的層層炮火,一直打到了長津湖邊。
北極熊團的團長陣亡,三千余士兵被殲滅,連他們的團旗也被我們繳獲。
在這個夜晚過后,美國陸軍第二師的主力被殲滅,而我們的27軍也只剩下一半人。
而美國軍隊,最后逃到了興南港,通過海路逃竄。
經過二十多天的苦戰(zhàn),志愿軍戰(zhàn)死一萬九千余人,凍死四千余人,終于奪回了朝鮮東北地區(qū)。
在其中,27 軍的戰(zhàn)斗傷亡人數多達 8000 余。
其數量之巨,彰顯著戰(zhàn)斗的激烈與殘酷,也印證著將士們的英勇無畏。
后來一位英國學者評價:
或許正是長津湖取得的勝利,讓中國成為了一個讓全世界都無法小看的國家。
而這場勝利,彭德清可謂是居功至偉。
江潮:三所里的傳說
江潮,志愿軍第 38 軍 113 師之師長。
其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盡顯英勇與擔當。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當中,我軍最喜歡的策略就是迂回穿插戰(zhàn)術。
所謂穿插戰(zhàn)術,是指小股部隊憑借快速行軍之能,巧妙穿插至敵軍陣營之中,以達出其不意之效。
這樣,聯合國軍隊面前就是我軍主力,背后則是小股部隊精銳。
而將這個戰(zhàn)術發(fā)揮到極致的,正是江潮所率領的113師。
在第二次戰(zhàn)役之時,志愿軍 38 軍采用迂回戰(zhàn)術,毅然搶占了聯合國軍隊行軍路線上的三所里,這一行動意義重大。
在11月27日晚,志愿軍從德川出發(fā),在14個小時內行軍70公里,到達了三所里。
據說,當時整個113師狼狽得像是難民,只是憑借著胸中的一口氣才沒有倒下去。
甚至于,有些志愿兵真的倒在路上,活活累死。
他們的伙伴踩踏過他們的遺體,毫不遲疑地繼續(xù)前行,步伐未停。
就這樣,他們做到了在14個小時之內行軍70公里的奇跡。
隨后,一部分軍隊再度緊急開拔,趕赴三所里西邊的龍源里搶占要地。
三所里與龍源里,皆為美軍撤退時的必經之所。
其戰(zhàn)略地位至關重要,對整個戰(zhàn)局的走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如此一來,他們遭我方部隊截斷,深陷于重重包圍之中。
聯合國軍隊無奈只得放棄北上,旋即轉向南方尋求突圍之機。
炮火轟鳴,連天不休,燃燒彈的火光沖天,槍聲亦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在形勢最為艱難的龍源里和松骨峰,成片成片都是戰(zhàn)士們的尸體。
子彈不夠了就用匕首,匕首不夠還有牙齒,哪怕咬不動了——還能試著和敵人同歸于盡。
后續(xù)清掃戰(zhàn)場之際,有人驚見一位志愿軍戰(zhàn)士口中竟咬著敵人的半只耳朵,此景震撼人心,盡顯戰(zhàn)士的英勇無畏。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聯合國士兵被嚇破了膽。
他們曾經眼看著面前的旗幟,卻整整六個小時無法上前一步。
最后,殘兵敗將只剩下了潰逃的份。
在他們逃亡的路上,志愿軍找到了大量被丟棄的糧食和槍械。
而在那一戰(zhàn)之后,麥克阿瑟也開始受到不斷的質疑。
畢竟和他一開始的豪言壯語相比,現實實在是太拉胯了。
黃朝天:阻擊李奇微
麥克阿瑟不負眾望地被替換了,而聯合國軍新的統帥李奇微卻比他要厲害得多。
針對我軍的迂回穿插戰(zhàn)術,李奇微發(fā)明了所謂的“磁吸戰(zhàn)術”。
啥是磁吸戰(zhàn)術呢?
眾所周知,志愿軍經常憑借著夜色掩護進行行軍,而后對美軍進行阻擊。
而志愿軍的糧草供給不足,這種快速行軍最多只能支撐一周。
因此,李奇微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當志愿軍急速行軍之時,美軍通過坦克后撤,就可以一直吊著志愿軍的先頭部隊。
當志愿軍的前進勢頭稍顯疲弱之際,美軍便趁機轉身展開反擊。
而此時的志愿軍,正好在美軍的炮火射程之內。
而黃朝天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
當時是1951年,彭德懷下令各個軍隊后撤,而美軍早已轉守為攻,開始追擊。
黃朝天是20軍58師的團長,當時的他卻沒有遵從彭德懷的命令。
黃朝天 左
5月24日晚上,黃朝天帶著自己一個師的軍隊,迎面就向李奇微的大軍撞過去。
經過一個晚上的激戰(zhàn),58師戰(zhàn)死三千余人,殲滅美軍七千余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黃朝天通過這個勇敢到近乎魯莽的舉動,救了自己背后十萬余正在撤退的志愿軍。
結語
朝鮮戰(zhàn)爭的勝利,來自于將軍運籌帷幄,來自于軍官身先士卒,來自于士兵悍不畏死的精神。
正是這些人,在朝鮮那滴水成冰的嚴冬,在那炮火隆隆的戰(zhàn)場,在那些個彈盡糧絕的絕望時刻,依舊勇敢地沖出去——哪怕下一刻,就會永遠留在這片離鄉(xiāng)萬里的土地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