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
倪瓚(1306或1301—1374),初名珽,字元鎮(zhèn),號(hào)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 元代畫家。 倪瓚擅楷書,其參禪學(xué)道,浪跡天涯,寫出了他簡遠(yuǎn)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fēng)格。 徐渭云: “瓚書從隸入,輒在鐘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瓚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后人多稱其為“倪高士”。 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 文徵明評(píng)曰: “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fēng)氣。 ”
董其昌評(píng)曰:“古淡天真,米癡后一人而已。”倪瓚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有林下風(fēng)。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一點(diǎn)塵土?!蓖趺帷端蜅盍x甫訪云林子》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倪瓚的詩文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事雕琢,有《清閣集》。
款識(shí):
古 木 幽 篁 寂 寞 濱 , 班 班 ( 斑 斑 ) 蘚 石 翠 含 春 。自 知 不 入 時(shí) 人 眼 , 畫 與 皎 溪 古 逸 民 。云 林 生
款識(shí):
七 月 六 日 雨 , 宿 云 岫 翁 幽 居 , 文 伯 賢 良 以 此 紙 索 畫 , 因 寫 秋 亭 嘉 樹 圖 并 詩 以 贈(zèng) :風(fēng) 雨 蕭 條 晚 作 涼 , 兩 株 嘉 樹 近 當(dāng) 窗 。結(jié) 廬 人 境 無 來 轍 , 寓 跡 醉 鄉(xiāng) 真 樂 邦 。南 渚 殘 云 宿 虛 牖 , 西 山 青 影 落 秋 江 。 臨 流 染 翰 摹 幽 意 , 忽 有 沖 煙 白 鶴 雙 。瓚
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hào)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吳縣)人。沈周作畫題款亦多用“沈周寫”,“寫”字可謂是透出沈周擇取以書入畫,是對(duì)文人畫至高境界的追求。其書風(fēng)多仿效黃山谷筆意,且力求變化,用筆如同錐畫沙,雄勁挺拔。他將書法“錐畫沙”融入其畫,強(qiáng)化了畫面中用筆的力度,勁健而不失含蓄,每一筆劃間都更有韻味,尤其是晚年的作品更加明顯,用筆粗簡,率意而為,遒勁中更見雄厚,墨色酣暢淋漓,富于濃淡變化,蒼勁而又秀潤,世人稱其“粗沈”。
同時(shí),沈周的書法受到繪畫的影響,揮灑淋漓,愈加性情化。特別是晚年書畫作品尤為精妙,題畫詩以書法為載體在畫面上呈現(xiàn),將書法與繪畫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文人書卷氣。
款識(shí):
擾 城 中 地 , 何 妨 自 結(jié) 廬 。 安 居 三 世 遠(yuǎn) , 開 圃 百 弓 余 。 僧 授 煎 茶 法 , 兒 鈔 種 樹書 。尋 幽 知 小 出 , 過 市 即 巾 車 。沈周
款識(shí):
十月 消 閑 障 子 成 , 看 君 堂 上 白 云 生 。有 人 若 問 誰 持 贈(zèng) , 萬 疊 千 重 是 我 情 。文 美 趙 君 , 知 予 老 抱 拙 靜 遠(yuǎn) , 以 漢 鼎 為 贈(zèng) , 用 助 蕭 齋 日 長 焚 沉 悅 性 , 其 忠 多 矣 。文 美 讀 書 好 , 古 千書 畫 尤 萃 意 焉 , 因 作 《 春 云 疊 嶂 圖 》 報(bào) 之 , 愧 莫 敵 施 也 。成 化 新 元 七 夕 日 。長洲 沈 周
石濤
石濤(1641—約1718),清初畫家,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之十世孫,本姓朱,名若極,廣西全州人,小字阿長,別號(hào)大滌子、清湘陳人、苦瓜和尚等。石濤作品中的題跋,一如他的筆墨,縱恣天成,信手拈來,極富哲理,皆成妙句。大量的詩文畫論都在看似不經(jīng)意間題寫于自己的作品之上。畫與文,互為印證,妙趣橫生?;蛟S,石濤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gè)天才藝術(shù)家玩世不恭的獨(dú)特個(gè)性,發(fā)于詩文,故多奇語。石濤內(nèi)心的熱烈,鏈接人情,關(guān)照現(xiàn)實(shí),滋潤其詩文和筆墨的美感。他行走在繁華和落寞相雜的人世間,在看似不拘一格、左右逢源的快意里,反叛著他的反叛,體悟冷暖,反思生命。
藝術(shù)史上的石濤,歷來物議紛紜。他是舊王孫,明清鼎革,遁入空門,本該青燈古佛,證悟人生??墒撬质怯{,又是獻(xiàn)畫,頌揚(yáng)新朝。他時(shí)時(shí)穿梭于權(quán)門富家,詩文酬酢之外,還放下身段,幫他們疊石造園。似他這樣一個(gè)復(fù)雜的個(gè)體,寄身天地間,嘯傲長林下,隨性而發(fā)的詩書畫,是他徹悟之后的空無一物,故能不囿于古,不羈于心。邵松年說他“一生郁勃之氣,無所發(fā)泄,一一寄于詩畫,故有時(shí)如豁然長嘯,有時(shí)若戚然長鳴,無不以筆墨之中寓之”。他的入世和出世,他的山河淚,他的功利心,應(yīng)該都可以從詩文中一窺因果究竟。
款識(shí):
風(fēng) 姿 雪 艷 之 中 , 隨 意 點(diǎn) 綴 。何 物 不 成 清 賞 所 , 既 有 寒 木 , 又 發(fā) 春 花 , 新 尚 書 亦 應(yīng) 笑而 首 可 。時(shí) 辛 未 二 月 寄 上 問 翁 老 維 摩 。清 湘 石 濤 濟(jì) 道 人
款識(shí):
畫有至 理 , 不 存 膚 廓 。萃 天 云 於 一 室 , 縮 長 江 於 寸 流 , 收 萬 仞 于 拳 石 , 其 危 峰 駐 日 、 古 木 垂 陰 , 皆 於 纖細(xì) 中 作 舒 卷 派 。不 使 此 理 了 然 於 心 , 終 成 鼓 粥 飯 氣 耳 。然 而 委 金 玉 於 草 莽 者 有 矣 。若 昊 翁 先 生 風(fēng) 雅 畢擅 , 且 為 一 時(shí) 文 物 之 權(quán) 衡 , 洵 乎 重 望 也 。而 山 僧 亦 邀 下 交 之 誼 , 緣 作 此 紙 。雖 累 筆 贅 墨 , 不 足 當(dāng) 其 一睨 , 而 要 之 , 煙 霞 投 契 間 , 自 別 有 一 種 風(fēng) 致 云 。時(shí) 辛 未 三 月 清 湘 石 濤 濟(jì) 并 請(qǐng) 教 正 。
金農(nóng)
金農(nóng)(1687—1763),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hào)冬心先生,又號(hào)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金農(nóng)天姿聰穎,博學(xué)多才。金農(nóng)的行草是最能反映其書法藝術(shù)境界的。他將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shì)、篆書的筆意融進(jìn)行草,形成獨(dú)特的風(fēng)格與面貌。
其點(diǎn)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蒼勁、靈秀。尤其是信手而寫的詩稿信札及繪畫題跋,古拙淡雅,有一種真率天成的韻味和意境,令人愛不釋手。金農(nóng)的行書從其早期開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用筆率真,隨心所欲,點(diǎn)畫狼藉而又筆墨醇厚,粗頭爛服之間,透出蒼逸稚拙之趣。
款識(shí):
去 年 新 竹 種 西 墻 ,
今 歲 墻 陰 筍 漸 長 ,
一 日 生 枝 三 日 葉 ,
秋 來 便 已 蔽 斜 陽 。
曲 江 外 史 仿 張 萱 ,
飛 白 竹 小 幅 并 題。
款識(shí):
荷 花 開 了 , 銀 塘 悄悄 。新 涼 早 , 碧 翅蜻 蜓 多 少 ?六 七 水窗 通 , 扇 底 微 風(fēng) 。曾 那 人 同 坐 , 纖 手剝 蓮 蓬 。記 。
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hào)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hào)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等,別號(hào)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于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白石老人有些像魔術(shù)師,大筆似不經(jīng)意間地一揮,那些原本不起眼的物象便靈魂附體般復(fù)活了,都自帶喜感,其舉重若輕的本領(lǐng)真是神了!他對(duì)人與自然的態(tài)度、對(duì)畫史畫法畫理的思考常留在跋語里,妙不可言。書畫藝術(shù)要由著各自的眼睛去賞讀,養(yǎng)眼養(yǎng)心的受益只能親自去體會(huì),白石老人高壽的密碼或許也正在里邊。
款識(shí):
中 央 文 史 研 究 館 。
九 十 三 歲 白 石 老 人 一 揮 。
款識(shí):
摘 得 瓜 來 置 灶 頭 , 庖 中 夜 鬧 是 何 由 ? 老 夫 剔 起 油 燈 火 , 照 見 人 間 鼠 可 愁 。白 石 并 題 句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hào)”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