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在《類經》中說:“陽化氣,陰成形?!比梭w的活力全憑陽氣推動。“動則生陽”這四個字,說明了運動可以養(yǎng)生。真正而有效的運動養(yǎng)生并不是和身體較勁,追求大汗淋漓的運動消耗,而是用順應天性,用適度的活動喚醒身體,讓陽氣自然萌發(fā)。
陽氣的運行離不開氣血的流通。宋代《圣濟總錄》記載:“氣血流通,則百病不生?!碑斏眢w活動起來,氣血在經絡中加速流轉,陽氣就能順利抵達四肢百骸,氣血通暢了,陽氣才能發(fā)揮溫煦臟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老祖宗留下的傳統(tǒng)運動,有著“恰到好處”的哲學智慧。華佗發(fā)明的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正是通過舒展肢體,讓氣血在經絡中暢行。太極拳講究 “以柔克剛”,一招一式緩慢沉穩(wěn),看似不費力,實則在運氣過程中,讓陽氣沿著經絡緩緩升騰。很多練習太極拳的人會發(fā)現,練完后身體微微發(fā)熱,這正是陽氣被喚醒的表現。八段錦里的 “雙手托天理三焦”,簡單一個抬手動作,就能拉伸三焦經,讓上中下三焦的陽氣貫通,就像打開了身體的 “天窗”,讓能量自然流動。
尋常散步里藏著樸實的生陽智慧。常言道“飯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飯后半小時的慢走,能幫脾胃運化食物,生成陽氣。尤其早晨日出后散步,身體順應自然陽氣升降,陽光透過頭頂百會穴滋養(yǎng)督脈,腳步踩著涌泉穴激活腎經。這對于久坐的人來說,每天堅持半小時散步,比跑了五公里更能改善久坐帶來的氣滯血瘀的問題。
站樁則是“靜中生陽”的妙法??此普玖⒉粍?,實則全身肌肉在細微地調整中保持平衡,這種狀態(tài)能讓陽氣在體內聚而不散,適合氣血虛弱、不耐勞累的人。
但別忘了,“過動則耗陽”。《黃帝內經》中警示道:“陽氣者,煩勞則張?!眲×疫\動后大汗如雨,看似暢快,實則是讓好不容易生成的陽氣隨汗液外泄。很多人跑完馬拉松后感覺疲憊不堪,就是陽氣過度外泄的表現。真正的生陽運動,應該是運動后身體溫暖而不燥熱,微微出汗而不淋漓,精神爽快而不疲憊。
從華佗的五禽戲到現代的養(yǎng)生實踐,中國人對運動的理解,始終圍繞著 “順應天性” 四個字。陽氣不是靠蠻力催發(fā)的,而是用適度的活動給它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無論是打一套太極,練一遍八段錦,還是只是飯后散散步,只要能持之以恒,身體里的陽氣就會自然而然地舒展、匯聚,使氣血充盈,身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