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楊貴妃的荔枝專遞人盡皆知。但你知道嗎?早在漢朝,漢武帝和漢文帝就已經(jīng)是“水果控”,尤其喜歡一種水果:枇杷。那么,枇杷又是怎么運到漢長安城的呢?
選哪兒的枇杷?——西城、成固、南鄭三縣
漢文帝十年六月甲申——公元前170年6月30日,正是當時漢中枇杷成熟的季節(jié)。這一天,漢文帝頒布了一道詔書,命令西城、成固、南鄭三縣進獻枇杷。
西城在今陜西安康,成固在今陜西城固,南鄭在今陜西漢中,當時都屬于漢中郡。三縣都位于陜南秦嶺、大巴山間的漢水谷地,是枇杷分布的北緣區(qū)。這意味著再向北,枇杷樹可能就不結果了。
枇杷原產(chǎn)于今天的四川、湖北,后來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qū)。漢中郡并不是枇杷的南方主產(chǎn)區(qū),為什么漢文帝偏偏選中這里呢?而且規(guī)定,三縣要互相幫襯,如果有的縣沒這么多枇杷,另外兩個縣要補足。如果實在不夠,盡力而為即可,并不要其他地區(qū)的枇杷。
現(xiàn)代農(nóng)林科技工作者認為,陜西秦巴山區(q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枇杷果實的品質(zhì)、風味反而比南方主產(chǎn)區(qū)更勝一籌。到了唐朝,這里的枇杷仍是土貢中的明星產(chǎn)品。
漢中郡三縣被選中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離長安近。枇杷雖比荔枝保鮮時間長,但也有限。熟透的枇杷僅能保存2至3天,未完全成熟的可延長至七八天。相較于南方主產(chǎn)區(qū),漢中郡顯然離長安更近,運輸距離大大縮短。
秦漢時期的秦嶺道路 圖片由作者提供
怎么運到漢長安城?——郵吏接力運輸
為了把枇杷盡快運到長安,使用了國家的文書傳遞機構和方式,實行接力運輸,每組郵吏負責一段路程,走完這段就移交給下一組。
對于運輸方式、級別、速度、時限當然都有詳細規(guī)定,這就是松柏木牘上的詔令所說:“先告過所縣用人數(shù),以郵、亭次傳。人少者,財助。獻起所為檄,及界,郵吏皆各署起、過日時。日夜走。”
松柏1號墓出土的木牘 圖片由作者提供
為了保證運輸工作順利完成,三縣要先估計沿途各縣需要多少郵吏支持,如果沒這么多郵吏,就要提供經(jīng)費保障。唐朝仍沿用這種制度。
根據(jù)《行書律》的規(guī)定,以郵行是比較高級、快速的文書傳遞方式,如果不是緊急文書,擅自以郵行,責任人要被罰金二兩。對于傳遞文書的速度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日一夜當行200里。
如果沒有按時到達下一個驛站,郵吏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延遲半天,笞刑五十;延遲一天,笞刑一百;超過一天,罰金二兩。所以,郵吏在出發(fā)前都要制作一個檄書,詳細記錄出發(fā)時間、到達時間。到達長安后,最后一站的郵吏把檄書上交御史臺,由御史臺審核是否有人沒按照規(guī)定完成運輸任務。
成固、南鄭把枇杷運到長安,要走約1400漢里??紤]到道路艱險難行,以一日一夜行160里計,西城的枇杷走六七日才能送到長安,成固、南鄭的還要慢一二日。
誰來接收枇杷?——公車司馬令
枇杷跋山涉水來到長安城,自有相關部門按程序接收。公車司馬令不但“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征召,皆總領之”(《漢官儀》),而且有接收、檢視貢獻的職責。所以,最后一站的郵吏要把枇杷和檄書一并交給公車司馬令。
太官屬少府,負責皇帝膳食。柏梁臺建成,漢武帝心情頗好,于是召集群臣宴飲。為了助興,規(guī)定能作七言詩的人才可上座。群臣紛紛根據(jù)自己的職司特點作詩,比如太常周建德曰“撞鐘擊鼓聲中詩”,宗正劉安國曰“宗室廣大日益滋”。
輪到太官令時,他略加思索,列舉了幾種果實:“枇杷橘栗桃李梅。”不知是不是對貢獻的枇杷尤其印象深刻。
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所繪枇杷 圖片由作者提供
所以,此后公車司馬令要把枇杷和檄書一并交給負責皇帝膳食的太官令。太官令屬官一方面把檄書轉交御史臺,一方面把枇杷進獻給皇帝、后妃食用或者用于宗廟祭祀。
來源:摘編自《光明日報》(2025年08月08日16版)
轉載自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