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8月12日援引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8月10日報道,報道稱,俄羅斯可能即將在新地島試驗場再次試射核動力巡航導彈“海燕”。挪威《巴倫支觀察家報》網站報道了這一消息。新地島位于巴倫支海和喀拉海之間,距挪威約900公里。
而此時正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與普京即將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會晤前夕,這一事件的背后蘊含著復雜的技術脈絡與戰(zhàn)略考量?!颈鴩笫隆坑^察發(fā)現:有些人表示擔憂,普京目前還是國際刑事法院(ICC)的“通緝對象”,會不會去美國被抓了啊?其實,大家不必太過擔心!既然普京敢去,俄羅斯必然提前做好了萬全準備的。
首先,截至2022年,國際刑事法院共有123個成員國,包括歐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以及接近三分之二的非洲國家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未加入該規(guī)約。這就是說,國際刑事法院的通緝令對美俄無效,沒人敢借此逮捕普京。
其次,為什么選阿拉斯加?這地方太特殊了,地理上:它緊貼俄羅斯,最近處只隔白令海峽88公里,普京專機一下就能到。歷史上:阿拉斯加1867年以前是俄國領土,沙皇當年720萬美元“甩賣”給了美國。兩國在此會晤明擺著是雙方精心設計的“安全區(qū)”——既避開了ICC的雷,又給足了雙方面子。
有意思的是,當地時間8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在發(fā)表講話及回答記者提問環(huán)節(jié)中,特朗普兩次似乎混淆了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他先是表示,“我要去見普京,周五我要去俄羅斯?!彪S后又重復道:“我們去俄羅斯是件大事,重磅事件”。難道特朗普還停留在阿拉斯加屬于俄羅斯的年代?
說回“海燕”吧,這個所謂的核動力巡航導彈究竟是什么東西,值得俄羅斯在如此緊要關頭拿出來“顯擺”?
俄羅斯核動力巡航導彈 “海燕”,北約稱之為代號 “天墜”,作為普京2018年國情咨文中披露的六大尖端戰(zhàn)略武器之一,始終是國際社會的焦點。這款被普京稱為 “射程幾乎無限、飛行路徑不可預測” 的武器,被視作俄羅斯應對美國反導體系的 “殺手锏”。
“海燕” 導彈的研發(fā)可追溯至2001年,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后,俄羅斯啟動了該項目,由 “革新者” 設計局和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共同承擔,項目代號9M730。
其測試歷程充滿波折,2016年6月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了首次初步技術驗證測試。2017年底,真正的里程碑式測試在新地島的帕尼科沃試驗場展開,然而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的至少四次測試中,導彈均以墜毀告終,其中 “最成功” 的一次也僅飛行約35公里,持續(xù)約2分鐘,核動力發(fā)動機未能成功啟動,暴露出嚴重技術缺陷。
2018年3月,普京宣稱俄羅斯成功發(fā)射最新核動力導彈,核動力發(fā)動機達到設計能力,但美國情報部門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測試并未成功。2019年8月,俄羅斯發(fā)生一起神秘爆炸事故,造成至少5名科學家死亡,美國情報評估認為與 “海燕” 導彈相關,是在打撈導彈殘骸時發(fā)生的,事故后挪威檢測到異常輻射水平。據美國詹姆斯?馬丁不擴散核武器研究中心報告,2017年至2019年期間,俄羅斯共進行13次已知測試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2019年爆炸事故后,測試活動放緩但未停止。2021年8月,衛(wèi)星圖像顯示俄羅斯可能在準備新測試,并發(fā)布航海警告,且可能翻新了此前因測試失敗被拆除的潘科沃試驗場。2023年10月5日,普京在 “瓦爾代” 國際論壇表示 “海燕” 已成功測試,即將量產部署,這是俄羅斯官方首次宣布測試成功。
2025年8月的最新動態(tài)顯示,新地島西岸一條500公里長的空域被關閉,多艘俄羅斯船只運送設備并停泊在觀測點,聯邦原子能署的兩架曾支持類似試驗的飛機也停在當地空軍基地,種種跡象預示著可能的再次試射。
從技術特性來看,“海燕” 導彈采用四棱尖拱形彈頭加矩形截面彈體設計,中部設有大展弦比上單翼,屬于亞聲速導彈。升空前長度約12米,巡航時約9米,頭部呈橢圓形,彈體直徑約1米,全重約6噸,可從傾斜地面發(fā)射裝置水平發(fā)射,俄羅斯還在沃洛格達建設專門發(fā)射基地,包含9個水平發(fā)射臺。
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獨特的核動力推進系統,采用固體燃料助推器與核動力主發(fā)動機相結合的復合動力系統。點火起飛時由固體燃料助推器加速并提升高度,隨后核動力主發(fā)動機啟動,主發(fā)動機為核動力噴氣發(fā)動機,以小型氣冷核反應堆為能源,工作原理是壓縮空氣流經核反應堆被加熱后從尾噴管噴出產生推力。按俄羅斯官方說法,該系統理論上可提供無限射程和巡航時間,能在大氣層內長時間巡航并靈活調整路徑以避開反導系統。
但這一系統也面臨諸多技術挑戰(zhàn),核動力裝置小型化難度極大,要在有限彈體內放置核反應堆芯并非易事;核輻射屏蔽問題突出,需有效處理反應堆產生的輻射;控制問題復雜,包括維持待命狀態(tài)下反應堆的穩(wěn)定以及保證巡航期間的信號質量等。
作為戰(zhàn)略武器,“海燕” 可攜帶核彈頭,彈頭最大載彈量205-250千克,能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不同當量。制導系統先進,采用慣導、衛(wèi)星導航、地形匹配相結合的復合制導方式,圓概率誤差估計在10-20米,具備較強精確打擊能力。同時,它擁有超低空飛行突防能力,能利用地形地物提升突防效果,還具備智能化控速與變軌能力,飛行軌跡難以預測,彈體使用先進隱身技術和材料,可降低被敵方雷達探測的概率。
不過,“海燕” 也存在明顯的性能風險。雖然俄羅斯稱其射程 “無限”,但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認為實際設計射程可能在10,000-20,000公里,飛行速度約為亞音速, 0.9-1.0馬赫。飛行中可能留下放射性尾跡,既污染環(huán)境又易暴露軌跡。安全風險顯著,2019年的爆炸事故就是例證,導彈故障或被擊落可能導致核泄漏或核污染。盡管俄羅斯官方宣稱測試成功,但美國情報機構對其技術成熟度存疑,認為核動力發(fā)動機尚未完全可靠。
2025年8月15日的美俄阿拉斯加會晤背景復雜。8月6日,白宮高級官員證實特朗普可能與普京舉行面對面會晤,不排除邀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加入三方會談,前提是俄烏均表現出誠意,特朗普也表示若與和平協議有關會同意。會晤主要議題為討論結束烏克蘭戰(zhàn)爭,特朗普曾混淆俄羅斯與美國阿拉斯加地理位置。
7月31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凱利表態(tài)稱特朗普要求俄烏8月8日前達成停火協議,期限雖過,但美方立場仍強硬,特朗普還對澤連斯基排除領土讓步表示不滿。歐盟則聚焦三方面立場:拒絕沖突持續(xù)下的實質性政治談判,推進第19輪制裁,將歐洲安全議題納入美俄會談框架,各國外長會議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透露已著手制定第19輪對俄制裁方案。
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選擇在會晤前夕可能試射 “海燕” 導彈,戰(zhàn)略意圖明顯。首先是展示軍事技術實力,“海燕” 作為俄羅斯重點發(fā)展的新型戰(zhàn)略武器,是對抗美國反導系統的關鍵,試射可增強其在談判中的地位。
其次,通過展示導彈能力,在烏克蘭問題等談判議題上增加籌碼,這是俄羅斯 “軍事威懾 + 外交談判” 的常用策略。再者,是應對美國軍事壓力,會晤前夕美國在阿拉斯加舉行 “北極邊緣” 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還有 “極地匕首” 特種部隊演習,俄羅斯試射導彈是一種反制,彰顯不懼壓力的決心。
同時,這也是其核威懾戰(zhàn)略的一部分,向美國和北約展示核打擊能力的提升,尤其在俄烏沖突持續(xù)的情況下,威懾西方避免過度介入。此外,在國內層面,展示導彈試射成功有助于提升俄羅斯形象,增強民眾支持。
這一試射可能產生多方面影響和國際反應。對美俄關系而言,可能加劇中美緊張,使會晤更復雜,但也可能促使美國在談判中更務實。對烏克蘭危機,可能間接警告烏克蘭,影響其談判立場,迫使其讓步。對歐洲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挪威情報機構和英國國防情報局都曾警示相關風險。
國際社會可能會有譴責、增加制裁和加強軍事部署等反應,歐盟已在考慮第19輪對俄制裁,美國也可能采取相應軍事措施。在核軍控領域,“海燕” 的發(fā)展可能對國際核軍控體系產生負面影響,因其技術特點難以被現有條約限制,可能引發(fā)新一輪軍備競賽,使俄美相關軍控談判更復雜。
綜合來看,“海燕” 導彈的核動力推進系統是導彈技術的重大創(chuàng)新,小型化核反應堆的應用極具挑戰(zhàn)性,盡管俄羅斯聲稱取得突破,但技術成熟度仍存疑。其主要軍事價值在于理論上的 “無限射程” 和靈活飛行路徑,能繞過反導系統,但實際作戰(zhàn)效能受技術可靠性、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因素限制,且面臨核反應堆小型化、輻射屏蔽、控制系統穩(wěn)定性等技術挑戰(zhàn),以及核泄漏、核污染等安全風險。
作為俄羅斯核威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燕” 的戰(zhàn)略威懾價值顯著,即使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其存在本身就對美國和北約構成潛在威脅,有助于維持俄美戰(zhàn)略平衡。同時,它也是俄羅斯應對美國戰(zhàn)略壓力的非對稱制衡手段,試圖在關鍵領域形成相對優(yōu)勢以平衡力量對比,其測試和部署也是向國際社會發(fā)出的地緣政治信號,表明俄羅斯仍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有能力和決心維護自身利益,這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尤為明顯。
未來,“海燕” 導彈的技術發(fā)展可能聚焦于提高核動力系統可靠性、解決輻射屏蔽問題、增強突防能力和制導精度等方面,俄羅斯還可能將核動力技術應用于無人機、潛航器等其他武器系統。按普京表態(tài),若一切順利,該導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部署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但受俄羅斯財政狀況和技術挑戰(zhàn)影響,部署規(guī)模可能有限。
面對其威脅,美國和北約可能會加強導彈防御系統、發(fā)展新型偵察監(jiān)視技術、推動國際軍控努力,西方國家也可能通過制裁阻礙其技術發(fā)展和部署?!昂Q唷?的發(fā)展和部署對國際戰(zhàn)略穩(wěn)定影響復雜,既可能加劇美俄戰(zhàn)略競爭,引發(fā)軍備競賽,也可能促使雙方重新思考戰(zhàn)略穩(wěn)定問題,推動新的軍控對話和協議。
“海燕” 核動力巡航導彈作為俄羅斯近年來重點發(fā)展的新型戰(zhàn)略武器,憑借獨特技術特點和戰(zhàn)略價值,雖在技術上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其發(fā)展和部署已對國際戰(zhàn)略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此次在美俄阿拉斯加會晤前夕可能進行的試射,既是俄羅斯展示實力的方式,也是影響談判進程的策略,其未來發(fā)展將持續(xù)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對美俄關系和國際戰(zhàn)略穩(wěn)定產生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