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學術文獻,學術交流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囊环N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chuàng)診斷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冠脈造影只能顯示直徑大于0.5mm血管。
冠狀動脈解剖及命名
冠狀動脈走行于心臟表面,環(huán)繞心臟分布,主要有兩大分支:左冠狀動脈和右冠狀動脈。
?左冠狀動脈主干(LM)起源于升主動脈左后方的左冠竇,行至前室間溝時分為左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
?前降支通常供應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間隔前2/3的血液,其分支分別向三個方向發(fā)出,即對角支(D)、右室前支、室間隔支。
?左回旋支主要供應左心房壁、左心室外側壁、左心室前后壁的一部分;主要分支有鈍緣支(OM)。
?右冠狀動脈(RCA)開口于升主動脈右前方的右冠竇,供應右心房、右心室前壁與心臟膈面的大部分心肌;主要分支有后降支(PD)、左室后支(PL)等。
左冠狀動脈造影常用的投照體位可以簡便記憶為:觀測方向繞心臟順時針旋轉一圈(如:頭-左肩-左腰-足-右腰-右肩)
正頭位:正位+頭位---AP+CRA
左肩位:左前斜+頭位---LAO+CRA
蜘蛛位:左前斜+足位---LAO+CAU
正足位:正位+足位------AP+CAU
肝位:右前斜+足位---RAO+CAU
右肩位:右前斜+頭位---RAO+CRA
正頭位:正位+頭位:觀察LAD近、中段,LAD與對角支分叉處
左肩位:左前斜+頭位:觀察LAD中、遠段和對角支開口
蜘蛛位:觀察LM、LAD、LCX開口病變,LCX體部、OM開口和體部
肝位:右前斜+足位:觀察LAD、LCX起始部、LCX體部、OM 開口和體部
右冠狀動脈造影常用的投照體位:(左側傾斜或頭位)
左前斜:RCA呈“C”型,觀察RCA開口、起始部至后降支
后前位+頭位:RCA呈“L”型,觀察RCA遠端分支及其開口情況
冠狀動脈造影的適應證
以診斷為主要目的:
1. 不明原因的胸痛或心律失常,需冠狀動脈造影除外冠心病。
2. 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見于擴張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兩者鑒別往往需要行冠狀動脈造影。
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復發(fā)心絞痛。
4. 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術前,年齡>50歲,其易合并有冠狀動脈畸形或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在手術的同時進行干預。
5. 無癥狀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職業(yè)如:飛行員、汽車司機、警察、運動員及消防隊員等或醫(yī)療保險需要。
以治療為主要目的:
臨床冠心病診斷明確,行冠狀動脈造影可進一步明確冠狀動脈病變的范圍、程度,選擇治療方案。
1. 穩(wěn)定型心絞痛或陳舊心肌梗死,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影響學習、工作及生活。
2.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首先采取內科積極強化治療,一旦病情穩(wěn)定,積極行冠狀動脈造影;內科藥物治療無效,一般需緊急造影。對于高危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以自發(fā)性為主,伴有明顯心電圖的ST段改變及梗死后心絞痛,也可直接行冠狀動脈造影。
3. 發(fā)作6小時以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發(fā)病在6小時以上仍有持續(xù)性胸痛,擬行急診PCI手術;如無條件開展PCI術,對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應盡量轉入有條件的醫(yī)院。
AMI后靜脈溶栓未再通的患者,應適時爭取補救性PCI。對于AMI無并發(fā)癥的患者,應考慮梗死后1周左右擇期行冠狀動脈造影。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間隔穿孔等并發(fā)癥應盡早在輔助循環(huán)的幫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療。對于高度懷疑AMI而不能確診,特別是伴有左束支傳導阻滯、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診斷。
4. 無癥狀性冠心病,其中對運動試驗陽性、伴有明顯的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行冠狀動脈造影。
5. CT等影像學檢查發(fā)現或高度懷疑冠狀動脈中度以上狹窄或存在不穩(wěn)定斑塊。
6. 原發(fā)性心臟驟停復蘇成功、左主干病變或前降支近段病變的可能性較大的均屬高危人群,應早期進行血管病變干預治療,需要評價冠狀動脈。
7.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或PCI術后,心絞痛復發(fā),往往需要再行冠狀動脈病變評價。
冠狀動脈造影的禁忌證
1. 對碘或造影劑過敏。
2. 有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
4. 電解質紊亂。
5. 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
Proudilit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
一級,正常,無冠狀動脈狹窄
二級,輕度狹窄,狹窄小于30%
三級,中度狹窄,狹窄介于30%~50%間
四級,重度狹窄,狹窄介于50%~90%間
五級,次全閉塞,狹窄程度大于90%
六級,完全閉塞,管腔完全閉塞,無血流通過
IMI冠脈血流分級
TIMI 0級:無再灌注或閉塞遠端無血流。
TIMI Ⅰ級:造影劑部分通過閉塞部位,梗塞區(qū)供血冠狀動脈充盈不完全。
TIMI Ⅱ級: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劑能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造影劑進入和清除的速度都較正常的冠狀動脈慢。
TIMI III級:完全再灌注,造影劑在冠狀動脈內能迅速充盈和清除。
常用造影導管
造影用的心導管主要有:豬尾巴導管、側孔造影導管、端側孔造影導管、漂浮球囊造影導管及狀動脈造影導管,小兒常用F5和F6導管。
導管對應尺寸換算表
手術的大致過程
操作時一般經皮穿刺股動、撓動脈。將導管送到選擇造影的部位。導管在血管及心腔中時要用肝素鹽水(500ml中含肝素40mg)沖洗滴注于心導管內以防導管凝血,如做左心系統(tǒng)造影,導管置入動脈系統(tǒng)中即應從導管中推入0.5mg/kg的肝素進行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造影完畢后退出心導管在要穿刺部位按壓止血,至不再出血 加壓包扎,以免形成血腫。
動畫演示:冠脈造影和支架植入
聲明:本文轉載于 <朱曉曉心電資訊>,以上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用于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學術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