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們介紹了獨屬于中華建筑文化特色的影壁和垂花柱,今天要和大家聊的依然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特色之一,抱鼓石。
不過,不同于影壁和垂花柱的修飾作用大于實際作用,抱鼓石作為建筑構件也有其極為重要的實用價值。且因其不可或缺的實用價值,因此抱鼓石在中華建筑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也相對比較早。早在先秦時期便有其雛形的應用了,只不過當時的人們稱它為門枕石。
門枕石,顧名思義就是枕在門下,作為支撐而用的石質部件。我們知道早期的建筑構件相對簡單。尤其是先秦時期,還未出現(xiàn)如今常見的合頁和鉸鏈來輔助門的開合,因此就很容易讓門扇出現(xiàn)搖晃的現(xiàn)象。于是聰明的古人們在大門底下墊上一塊石頭,來起到門軸的作用,這樣大門也不搖晃了,開合也就更順暢了。由于門枕石可以起到承受和平衡門扉重量的作用,還可以堅固門框,使其對內可以起到承托的作用,而對外則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初時早門枕石的實用價值大于修飾價值。因此先秦時期的門枕石看起來相當樸素,外觀極為普通。不過就是一塊經過簡單加工的石頭罷了,并沒有過多的修飾。
從門枕石逐漸進化到抱鼓石大約是在唐宋時期。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實用價值,美觀也越發(fā)的重要了。尤其豪門大宅的門面上更是要體現(xiàn)出宅主的身份地和文化品位來。因此從唐朝開始門枕石的造型和越發(fā)的飽滿精致,亦成了非富即貴的象征。
據(jù)傳,到了宋朝每每武將戰(zhàn)場上得勝歸來都會將一面戰(zhàn)鼓放置門口的門枕石上,因此彰顯自己的功績。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性地將將兩面兩面石頭雕刻的戰(zhàn)鼓置于門枕石上,這便是抱鼓石的來歷了。
逐漸的,當抱鼓石的使用成為常態(tài)后,那立在家門口的抱鼓石逐漸被賦予了祈福辟邪的象征,畢竟能長久的避災邪,獲吉祥又何嘗人生常勝的體現(xiàn)呢。
時至明清,抱鼓石迎來了鼎盛發(fā)展的時期。這時候由于工藝的機制發(fā)展,此時的抱鼓石不再僅僅只是一塊枕門的小石塊了,也不再只是一面枕門枕頭上的石鼓了。此時抱鼓石的造型五花八門,圓的、方的、八角甚至異形皆有出現(xiàn),雕刻技術也越發(fā)的精湛了,除了浮雕還出現(xiàn)透雕的運用。題材上更是無所不包,花鳥魚蟲、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吉祥文字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宅主的品味和喜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