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盯ETF的人吃虧了,有朋友就因為看到ETF昨天流出36億,把股票給賣了,結果今天里面見顏色——市場創(chuàng)12個月的新高。
一、資金分化的警示信號
昨日A股再創(chuàng)年內新高,腦機接口和半導體板塊領漲的喜訊鋪天蓋地。但我的數據終端顯示,股票ETF市場凈流出30.77億元,其中寬基指數失血超50億元。不少朋友說這是"指數上漲、資金撤退"的背離現象。
與此同時,港股ETF卻逆勢吸金49.88億元。結果發(fā)現,今天吸金的港股是漲的,ETF流出的A股照樣上漲。
其實呢,流動性是第一生產力,但并不簡單等于資金進出。實際上,過去看資金流進流出沒用,,現在套個ETF的馬甲,看ETF流進流出一樣沒用。關鍵看機構的態(tài)度,敢不敢做。什么叫敢做,就是震蕩的時候,照樣做。哪怕沒機會,機構也是鎖倉,而不是放棄。
二、流動性的雙面鏡像
在量化投資的視角里,股市本質是流動性的游戲,但它的主導權在機構手里。今年4月那波500點行情中,數字貨幣概念的極端分化就是最好例證。
當時"翠微股份"翻倍的秘密,就藏在這張機構資金軌跡圖里:
圖中橙色柱體是「機構庫存」數據,反應機構是否在積極參與這個股票。而翠微股份的「機構庫存」數據早在概念爆發(fā)前就已經持續(xù)不斷,顯然是潛伏良久。反觀同概念的"東軟集團",其資金圖譜揭示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這種「機構庫存」數據零星、不連續(xù),就說明機構早就放棄了。所以表現出來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PS:
上文圖中的橙色柱狀,是我用系統觀察的「機構交易特征」數據叫做「機構庫存」。
如果「機構庫存」數據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態(tài)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xù)參與一只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三、蓄勢與潰散的臨界點
更耐人尋味的是"潤和軟件"與"中科江南"的對比。前者初期雖有機構介入,「機構庫存」數據斷斷續(xù)續(xù),如同梅雨季的陣雨:
而后者在3600點后的爆發(fā),實則是機構蓄謀已久的布局:
紅框內,股價沒漲,但「機構庫存」數據持續(xù)增加的"機構蓄勢"現象,正是大資金建倉的典型特征。這讓我想起陸家嘴那些對沖基金的操盤手法——真正的攻勢從來不是直線拉升。
本來交易0和,有賣就有買,到底多少買進來,多少拋出去都是對等的,但背后機構態(tài)度不同,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流出漲,有的流入漲的原因。本質看清了,做啥都容易。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謝謝點贊。
聲明
以上相關信息是本人在網絡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數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系的,都是騙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