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曾被譽為“國漫之光”的動畫電影,上映十天創(chuàng)下6.6億票房,成為國產二維動畫新霸主。
然而誰都沒想到,“年度黑馬” 的寶座都還沒坐熱乎,一場發(fā)布會過后,口碑卻急轉直下,全國退票率高達四成,遭全網(wǎng)抵制。
豆瓣評分更是從 8.6 暴跌至 7.8,單日新增三千條一星差評,卻僅僅是因為一場發(fā)布會?
究竟是什么離譜的言論,能讓10天攢下的“路人緣”一夜之間煙消云散,徹底敗光。
逆襲黑馬
今年暑期檔,當《南京照相館》、《東極島》這類主旋律大片搶占頭條時,一部看似“不起眼”的動畫片卻悄然殺出重圍,沒有鋪天蓋地的宣發(fā)攻勢,僅僅靠著觀眾口口相傳,《浪浪山》上映十天,就硬生生創(chuàng)下6.6億的票房神話,把《大魚海棠》等前輩遠遠甩在身后,成為國產二維動畫的新霸主。
就連老藝術家陳佩斯都感慨:“后生可畏!”
這份亮眼的成績,絕非偶然,影片背后,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600人團隊,耗時兩年,一點一滴打磨出來的真功夫,你看那畫面,單幀就能疊出五十層水墨筆觸。
小雷音寺的建筑,直接復刻唐代佛光寺的規(guī)制,甚至連妖怪手里那不起眼的法器紋樣,都能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這種藏在每個細節(jié)里的“死磕”,首先就征服了觀眾的眼睛。
如果說精良的制作只是吸引人的第一層,那么,《浪浪山》真正戳到大家心窩的,是它對當下我們這些普通人困境的精準描摹,電影披著神話的外衣,里面裝的卻是當代職場的辛酸。
小豬妖為了“轉正”任勞任怨,活成了個“刷鍋球”,蛤蟆精死死攥著工牌,在安穩(wěn)與冒險之間掙扎,這些場景,簡直就是無數(shù)在格子間里掙扎、為KPI發(fā)愁的我們自己。
拿著那份不高不低的“窩囊費”,心里憋屈,可又不敢輕易放手,它就像一面鏡子,小孩看了圖個樂子,大人看著看著就照出了自己。
電影火了,周邊產品也跟著成了搶手貨,印著“摸魚符”的聯(lián)名咖啡杯套,供不應求,一個售價499元的玩偶,三分鐘就賣斷了貨,市場的狂熱反應,不正是因為它觸動了大家最深處的情感共鳴嗎?
公關災難”
可誰曾想,這樣一部全民追捧的佳作,一場本該“強化主題”的發(fā)布會,卻親手把它推向深淵,宣發(fā)方小紅書平臺,請來了以“離婚獨立女性”人設示人的傅首爾,以及“50歲自駕逃離家庭”走紅的蘇敏阿姨。
本意是想借她們身上的“自由”標簽,去詮釋“走出浪浪山”的主題,結果卻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開處刑”,把電影的核心價值撕了個粉碎。
傅首爾的發(fā)言最先開始“跑偏”,她將電影中“自我成長”的主題,硬生生地歪曲成“個體與家庭的對抗”,甚至拋出了“13歲的孩子早已獨立,不需要父母指引”這樣的激進言論。
更讓人錯愕的是,她當著眾多帶孩子來看電影的家長面,大談自己的離婚經歷,還借兒子之口,說“父母離婚很圓滿”,這番話,與銀幕上小豬妖努力闖蕩,最終渴望榮歸故里、孝敬媽媽的溫情,形成了刺眼的割裂,當時,就有不少觀眾起身離場。
如果說傅首爾的言論只是讓大家感到不適,那蘇敏阿姨的發(fā)言,就像徹底點燃了輿論的導火索,她竟然將電影里悉心照料癱瘓丈夫的豬媽媽,比作自己“被困住的前半生”,甚至在臺上高聲呼吁:“她守著那個家有什么意義?應該鼓勵豬媽媽離開浪浪山!”
此話一出,那些被電影中親情部分深深打動的觀眾徹底被激怒了,原作中,小豬妖離家三年歸來,母親嘴上責備,手上卻細心地檢查他葫蘆里的水是不是新鮮。
這個充滿東方家庭溫暖與羈絆的場景,是影片的情感高光時刻,展現(xiàn)的是責任與親情的力量,可在這些嘉賓的解讀里,這份守護與付出,竟成了應該被拋棄的枷鎖,這種將“自由”與“拋夫棄子”劃上等號的扭曲解讀,讓觀眾感到受到了莫大的冒犯。
流量變成了毒藥
反噬來得又快又猛,幾乎是瞬間崩塌,發(fā)布會第二天,豆瓣上涌入三千多條一星差評,電影評分從8.6分斷崖式跌到7.8分。官方微博的評論區(qū)在24小時內,被超過五萬條“退票”留言淹沒。
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退票率飆升到了40%,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以“一家三口”為單位的退票最為集中,上海電影的股價次日應聲下跌4%,資本市場也用真金白銀印證了這場口碑崩盤的殺傷力。
那么一部電影真的只是因為兩個宣發(fā)人員,口碑就直接崩塌了?遠遠不止。
這一次的宣發(fā)團隊犯了兩個致命錯誤,首先,是嘉賓人設與作品主題的徹底錯位。傅首爾和蘇敏的個人標簽,代表的是一種與傳統(tǒng)家庭結構“決裂”的選擇。
而《浪浪山》的核心,恰恰是“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治愈哲學,是小豬妖在闖蕩世界后選擇回歸的溫情,請這兩位嘉賓站臺,簡直就像請素食主義者代言烤全羊,從根上就南轅北轍,方向錯了。
他們是輕率地踩進了性別議題的雷區(qū),小紅書平臺本身就容易放大性別對立的討論,而嘉賓現(xiàn)場關于“父權壓迫”和“孩子是絆腳石”的言論,成功地將一部原本能吸引廣大職場男女的合家歡電影,拖入了“離婚vs守家”這種二元對立的罵戰(zhàn)。
普世的共鳴被窄化為極端的立場交鋒,最終導致兩邊不討好,核心觀眾群徹底被激怒。
更糟糕的是,片方后續(xù)的“補救措施”更是火上澆油,導演緊急出面解釋,強調創(chuàng)作團隊由女性主導,試圖平息風波,可網(wǎng)友們很快發(fā)現(xiàn),官方賬號卻在悄悄刪除贊美“豬媽媽偉大”的正面評論。
這種“控評”行為,在公眾看來無疑是心虛的表現(xiàn),徹底消耗了早期那些“自來水”粉絲的信任,一位連刷了三次電影的忠實觀眾,曬出票根寫道:“曾經自來水,今日退票人?!?/p>
小結
這場宣發(fā)災難,歸根結底源于宣發(fā)團隊和創(chuàng)作團隊的徹底脫節(jié),營銷團隊或許只看到了“走出浪浪山”這五個字,便試圖將其粗暴地塞進“女性覺醒”的流量框架里,迷信那種“黑紅也是紅”的傳播邏輯。
他們根本沒讀懂,真正打動千萬人的,是小豬妖的葫蘆里,媽媽為他裝滿的、還帶著溫度的泉水,當資本把一個好故事僅僅當作撬動流量的跳板,這葫蘆里的水,也便成了營銷的毒藥,不僅沒能帶來甘甜,反而成了作品自毀的催化劑。
電影結尾,有一群無名小妖怪在路邊用野果和碎石堆起了一個小小的神龕。他們相信,即便微光,也能照亮凡塵。多諷刺啊,銀幕里的小妖怪們拼盡全力守護著平凡的溫暖,而銀幕外的作品,卻被那只只知道追逐流量和話題的手,親手推進了輿論的焚化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