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被氣血不足、上熱下寒困擾:明明口干舌燥、臉上冒痘,手腳卻冰涼怕冷。
傳統(tǒng)養(yǎng)生強調“上病下治”,腳被稱為“人體第二心臟”,腳趾更是氣血生發(fā)的起點。
今天介紹的這套“腳趾八段錦”,每晚睡前花5分鐘練習,相當于給全身做一次氣血SPA,堅持一周就能感受到變化。
1
—The First—
為什么腳是養(yǎng)氣血的核心?
1
經(jīng)絡匯聚之地
腳部分布著人體6條主要經(jīng)絡(肝、膽、脾、胃、腎、膀胱經(jīng)),貫穿全身臟腑。腳腕更是“下半身經(jīng)絡總開關”,轉動腳腕可同時刺激多條經(jīng)絡,帶動氣血下行。
2
上熱下寒的根源
現(xiàn)代人久坐少動,氣血淤堵在上半身,導致頭面燥熱、下肢冰涼。腳部運動能引火歸元,平衡陰陽。
3
肝脾腎的反射區(qū)
大腳趾對應肝脾經(jīng),腳跟關聯(lián)腎陽腎陰,腳心涌泉穴是腎經(jīng)起點。激活這些區(qū)域,等于直接給臟腑充電。
2
—The Second—
睡前5分鐘,通全身氣血

動作1:轉腳腕——打通氣血循環(huán)
方法:平躺,雙腳順時針轉30圈,再逆時針轉30圈。
作用:若轉動時腳踝發(fā)出“嘎噠”聲(不疼痛),說明經(jīng)絡堵塞。此動作可疏通淤堵,促進氣血回流,做完腳底會明顯發(fā)熱。
動作2:繃腳與勾腳——激活膀胱經(jīng)
方法:腳尖用力向前繃直,再回勾至小腿有拉伸感(重復30次)。
作用:拉伸人體最長排毒通道——膀胱經(jīng),促進代謝廢物排出。勾腳時若抽筋,是氣血不暢的信號,需減小幅度堅持。
動作3:腳趾抓放——強健脾胃
方法:腳趾用力抓地如握拳,停頓3秒后放松(重復30次)。
作用:脾經(jīng)通大趾,胃經(jīng)貫二、三趾。抓握直接刺激脾胃經(jīng)絡,改善消化不良、腹脹,還能鍛煉足弓預防扁平足。
動作4:大腳趾“點贊”——疏肝健脾
方法:大腳趾單獨上翹,其余四趾下壓(左右各30次)。
作用:大腳趾是肝脾經(jīng)交匯點。上翹可疏解肝氣郁結,緩解脅肋脹痛,同時健脾化濕。
動作5:揉按腳趾甲——引血歸肝助眠
方法:拇指揉按每個腳趾甲根部,從趾根推向尖端,重點揉酸痛點。
作用:“肝其華在爪”,腳趾甲蒼白易裂是肝血不足的表現(xiàn)。揉開淤堵點能引血歸肝、安神助眠,尤其適合失眠多夢者。
動作6:手心拍腳心——心腎相交
方法:右手心(勞宮穴)拍左腳心(涌泉穴),再換邊(各36下)。
作用:勞宮穴清心火,涌泉穴滋腎水。拍打可引心火下行、腎水上濟,改善心煩失眠、手腳冰涼。
動作7:太白穴對撞——健脾祛濕
雙腳內(nèi)側凸起(太白穴)相互撞擊36下。
作用:太白穴是脾經(jīng)原穴,撞擊能增強脾胃運化,緩解腹脹、大便粘膩,尤其適合濕氣重者。
動作8:推太沖穴——解郁降火
方法:大腳趾與二趾骨縫間(太沖穴),從趾根推向腳尖(左右各36下)。
作用:太沖是“消氣穴”,生氣后按壓此處會劇痛。常推可疏肝理氣,緩解焦慮易怒、乳房脹痛。
3
—The Third—
搭配這些習慣
效果事半功倍
1.亥時靜心:21:00-23點三焦經(jīng)當令,此時靜坐5分鐘(腹式呼吸),再練腳趾操,助眠效果最佳。
2.晨起搓腳底:起床前用腳跟對搓腳心50次,激發(fā)腎氣,改善晨起疲憊。
3.避免耗氣血行為:睡前2小時不吃甜食、不刷手機,防止血涌上頭加重上熱。
關鍵提示
若練習后腳底發(fā)癢、發(fā)涼,是寒濕外排的正常反應,堅持一周會逐漸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