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地鐵車廂,除了列車運行的轟鳴與人潮的涌動,是否還曾有過一份熟悉的沙沙翻頁聲?經(jīng)常搭乘地鐵通勤的你,是否還記得那份在指尖傳遞、散發(fā)著淡淡油墨香的《沈陽地鐵報》?又有多久,沒在擁擠的車廂里,接過那份免費的“精神早餐”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紙質(zhì)媒體逐漸淡出我們的日常視野。就在2025年8月16日,一個承載著無數(shù)沈陽人通勤記憶的符號,正式宣告落幕——“沈陽地鐵報”公眾號完成遷移,更名為“指尖焦點”。這看似尋常的遷移操作,卻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陪伴了市民十余載的《沈陽地鐵報》(又名《地鐵第一時間》),就此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段始于情人節(jié)的陪伴
時光回溯到2012年2月14日,一個充滿愛意的日子,《沈陽地鐵報》帶著“《地鐵第一時間》”這個響亮的名字創(chuàng)刊了。它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像是沈陽地鐵通勤族的一位老朋友。在智能手機尚未完全普及、手機流量還是奢侈品的年代,這份免費發(fā)放、內(nèi)容自由、設(shè)計活潑的報紙,迅速俘獲了乘客的心。
它以其輕松活潑的版面語言、貼近市民的本土新聞、實用的生活資訊和層出不窮的互動活動,成為了許多人地鐵時光的“必讀伴侶”。早高峰的擁擠中,接過一份還帶著溫度的地鐵報,快速瀏覽當日的頭條、趣聞、生活貼士,或是參與一個小游戲、一則互動話題,是不少沈陽人開啟一天的特殊儀式感。那份在車廂里安靜閱讀、偶爾與鄰座相視一笑的默契,構(gòu)成了城市通勤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紙頁到指尖,終是告別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深度普及,閱讀習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沈陽地鐵報》也曾積極擁抱新媒體,開通微博、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努力延續(xù)影響力,但那份握在手中的實體感、油墨的觸感與氣味、以及隨取隨看的便捷性,終究是數(shù)字屏幕難以完全替代的獨特體驗。
公眾號的遷移,是順應(yīng)時代洪流的必然,卻也清晰地劃下了一個句點。它標志著那份曾經(jīng)在每個地鐵站口、車廂里流動的紙媒,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正式與我們揮手作別。
你的記憶匣子里,還存著那份“第一時間”嗎?
你是否也曾是它的忠實讀者?是否也曾為它上面的一則笑話會心一笑,或為一個實用的生活小竅門而剪報收藏?是否也曾拿著它參與活動,收獲過一份小驚喜?那些關(guān)于沈陽城事、地鐵故事、鄰里溫情的片段,是否也曾通過這份小小的報紙,溫暖過你的通勤路?
沈陽地鐵報的??浅鞘邪l(fā)展進程中的一個微小事件,卻也是一代人共同記憶的消逝。它承載的不僅是信息,更是那段特定時期里,屬于沈陽地鐵、屬于這座城市、屬于無數(shù)普通通勤者的集體情感印記。
創(chuàng)刊號:
這樣的頭版,請問還有哪家媒體可以?
手寫版,也是全國首創(chuàng)吧?
這個夠大膽嗎?
想做不一樣的報紙?確實也做到了:
當我們在飛速的網(wǎng)絡(luò)世界里穿梭時,偶爾,也請放慢腳步,在記憶深處翻閱一下那份曾經(jīng)熟悉的“沈陽地鐵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