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白水曉行 其一
薄霧浮嵐浥翠塵,蟬聲初破嶺頭春。
溪橋忽遇垂綸客,驚是當年釣渭人。
"薄霧浮嵐浥翠塵,蟬聲初破嶺頭春。"詩的開篇便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晨霧繚繞的山林晨景。詩人行走在白水之畔,薄霧如輕紗般浮游于山間,濕潤了翠綠的草木,仿佛為大地拂去塵埃。"浥"字用得極妙,既寫出了霧氣的濕潤感,又暗含了凈化與更新的意味。初夏的蟬鳴穿透晨霧,打破了山嶺的寂靜,一個"破"字生動傳神,將無形的聲音具象化為有形的突破力量,宣告著白晝的到來。這兩句看似寫景,實則已為后文的歷史聯(lián)想埋下伏筆——那穿透霧氣的蟬鳴,不也如同穿越時空的歷史回聲嗎?
"溪橋忽遇垂綸客,驚是當年釣渭人。"轉句如奇峰突起,詩人在溪橋邊偶遇一位垂釣老者,竟恍惚間以為是當年在渭水之濱垂釣的姜太公。這一聯(lián)想絕非偶然,而是詩人晨行所見所感自然引發(fā)的歷史共鳴。垂釣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蘊,既是隱逸生活的象征,又常被賦予等待明主、待時而動的政治寓意。詩人將眼前老者與姜太公聯(lián)系起來,表面上是錯覺,實則是對歷史與現(xiàn)實關系的深刻思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時代的相似場景常常產(chǎn)生奇妙的呼應,讓人產(chǎn)生穿越時空的錯覺。
這首七絕最精妙之處在于將眼前景與心中情、現(xiàn)實與歷史完美融合。詩人晨行所見本是平常景物,卻因"釣渭人"的聯(lián)想而陡然生發(fā)出厚重的歷史感。薄霧、蟬鳴、溪橋、垂釣者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既真實又超脫的審美空間,讓讀者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思考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那"驚是"二字尤為傳神,寫出了詩人剎那間的恍惚與頓悟,也道出了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那種微妙而深刻的聯(lián)系。
七絕·龍塔晚眺 其二
危塔摩霄瞰世塵,江流如帶束腰春。
斜陽欲墮青山小,半嶺煙鐘喚渡人。
"危塔摩霄瞰世塵,江流如帶束腰春。"詩的開篇以雄渾的筆觸勾勒出登高遠眺的壯闊景象。"危塔摩霄"四字,既寫出了龍塔高聳入云的巍峨氣勢,又暗含登臨者俯視塵世的超然視角。"瞰世塵"三字,使靜態(tài)的塔樓瞬間生動起來,賦予其觀察人間百態(tài)的擬人化意味。次句"江流如帶束腰春"則以比喻手法,將蜿蜒的江水比作束在春日山巒間的腰帶,既寫出了江流的柔美形態(tài),又巧妙點明了季節(jié)特征。"束腰"二字尤為精妙,既描繪了江水環(huán)繞山勢的地理特征,又暗含一種被自然環(huán)抱的寧靜美感。
"斜陽欲墮青山小,半嶺煙鐘喚渡人。"轉句以夕陽西下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光影變幻中的山水畫卷。"斜陽欲墮"四字,既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感,又為畫面增添了動態(tài)的蒼茫氛圍。在夕陽的映照下,遠處的青山顯得低矮渺小,這種視覺上的變化,實則是詩人登高望遠時空間感知的微妙體現(xiàn)。"半嶺煙鐘喚渡人"一句,將聽覺元素引入畫面,暮色中的鐘聲從山間飄來,仿佛在召喚渡口的行人。這一筆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感官層次,更以"喚"字賦予鐘聲以人的情感,使自然景物與人世活動產(chǎn)生了微妙的呼應。
全詩通過由高到低、由近及遠的空間轉換,以及光影明暗的時間流動,構建出一個立體而富有禪意的黃昏景象。詩人站在龍塔之巔,既俯瞰塵世,又聆聽天籟,在瞬間捕捉到了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永恒之美。末句"喚渡人"的意象,更在靜謐的畫面中注入了一絲人間煙火氣,使整首詩在超然物外之余,仍保持著對塵世的溫柔觀照。
七絕·荷塘小憩 其三
半畝青錢未染塵,蜻蜓點破一池春。
晚來雨后荷塘好,閑看游魚作主人。
"半畝青錢未染塵,蜻蜓點破一池春。"詩的開篇以新穎的比喻勾勒出荷塘初夏的清雅景致。"青錢"喻指初生的荷葉,既形象地描繪出荷葉圓潤如銅錢的形態(tài),又暗含"青錢"象征的純凈品質。"未染塵"三字,既寫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又寄托了詩人對高潔品格的向往。次句"蜻蜓點破一池春"尤為精妙,一個"破"字化靜為動,將蜻蜓輕觸水面的瞬間定格為打破春日寧靜的靈動筆觸,使整個畫面頓時鮮活起來。蜻蜓與荷塘的互動,構成了一幅微觀世界的生態(tài)畫卷,也隱喻著自然萬物間的微妙聯(lián)系。
"晚來雨后荷塘好,閑看游魚作主人。"轉句以雨后荷塘為背景,描繪了一幅清新怡人的黃昏小景。"晚來雨后"四字,既點明了時間,又暗示了雨后空氣的清新與荷葉的潤澤。末句"閑看游魚作主人"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以"閑看"的姿態(tài),將觀察視角從自我轉向自然,讓游魚成為荷塘的"主人"。這一視角轉換頗具禪意,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又暗含"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作主人"三字尤為傳神,既寫出了游魚在水中自在游弋的狀態(tài),又暗示了自然萬物各得其所的和諧關系。
全詩通過荷塘這一傳統(tǒng)意象,構建出一個清幽靜謐的審美空間。詩人以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筆觸,捕捉了荷塘中的微小生命之美,在靜觀中體悟自然之道。末句"閑看游魚作主人"的意境,既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澄懷味象"的審美追求,又暗含道家"齊物"思想,使這首小詩在清新明快之外,更增添了一層哲理意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