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說:搞無人駕駛汽車、無人商店、無人酒店、飯店里用機器人端盤子、研發(fā)AI寫文章,我都不奇怪!但是你發(fā)現(xiàn)沒?現(xiàn)在的智能科技有點跑偏了:放著救火、排雷、高樓玻璃幕墻清洗、修高樓、架電線等高空作業(yè)、這些能救命的“硬骨頭”不啃,反倒扎堆去搶快遞員、收銀員的飯碗!
這樣的智能科技,究竟有多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
這兩年,有兩起安全生產事故,讓人聞之色變,觸目驚心:
一是去年豫地鷹城的冷藏車載人事件,結果導致8名農婦殞命!她們的身后,是不知多少個家庭塌了天!——因為,她們不僅是妻子、是母親,同時還是女兒、是兒媳!
二是2025年7月27日凌晨,晉地大同天鎮(zhèn)縣谷前堡鎮(zhèn)發(fā)生的那起載14人巴士失聯(lián)事件。一輛福特全順牌中型普通客車在行駛中因暴雨導致路基被洪水沖垮,墜入南洋河,車上14人全部失聯(lián)。車上人員多為周邊村莊前往大棚務工的村民。截至7月31日,已確認10人死亡,仍有4人失聯(lián)。
可能有人會說:明知冷藏車不能載人,為什么偏偏還要坐?明明天氣預報有暴雨,為什么還要冒雨乘車前往務工地?要是有食品加工包裝機器人、農業(yè)采摘機器人代替人工,這些農婦和民工們,不就可以躲過一劫了嗎?
但你想過沒有,如果她們的家庭生活非常富裕,根本不需要農婦們這份務工收入來維持生計,難道她們不知道躲在自家的空調房里吹著空調休息,比搭載順風車、冒雨乘車外出務工更舒服、更愜意、更幸福?
另一方面,前段時間,浙大生物系統(tǒng)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35歲的特聘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杜某冬在校園墜樓身亡。他的研究方向為果蔬采收裝備、農業(yè)機器人等。
關于墜樓原因,網上有諸多猜測,如“非升即走”考核壓力、國家自科基金申請受阻、個人情感問題、生活壓力等等。
看到他的研究方向,我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農業(yè)采摘機器人,難道比農婦采摘更安全、更方便、更高效、更快捷?如果連家庭主婦賴以養(yǎng)家戶口的最低端的采摘工作,都被農業(yè)采摘機器人代替了,那么,像這些農婦一樣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普通勞動者,他們生活的希望在哪里?他們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他的墜樓,除了網上瘋傳的個人情感問題外,我不知道他的“非升即走”考核壓力、申請國家自科基金受阻,是否與一開始就走入某個死胡同的科研項目有關!
十字街頭有一家國有銀行,全盛時期,偌大一家三四間通著的鋪面,迎門一排溜至少有七八個窗口可同時開展業(yè)務。自從有了無人取款機——無人銀行,店面三天裝,兩天修,現(xiàn)在橫的窗口布局變成了豎的窗口布局,東西各二,遙遙相對:兩個現(xiàn)金服務,兩個非現(xiàn)服務。隔壁的無人取款機偶爾發(fā)出業(yè)務提示,但大廳里 卻擠滿了前來窗口辦理柜臺業(yè)務的人。號單顯示:前邊還有20多個人需要等待!
前些年,有一個科技術語“克隆羊”紅極一時,甚囂塵上,這些年,好像有很久沒再聽到這個詞了!據說是不符合科技倫理什么的,被終止研究、叫停了。
當人民子弟兵杜富國因為排雷成為一級傷殘軍人,當兩位90后消防員劉杰與錢凌云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不慎墜樓,最終選擇在高空手拉手一起墜落的時候,當無人駕駛快遞運送車呼嘯著從身穿橘紅色工作服的快遞小哥身邊疾馳而過的時候,我不知道那些從事智能科技研發(fā)的人們,可曾想過他們從事的工作的意義。
“科技啥都能做,可我們該不該這么做?科技本身沒錯,錯的是發(fā)展方向!”柳冠中老教授的話發(fā)人深省,但愿他的擔心不是多余的!或者說是多余的杞人憂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