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一個拿鋤頭的太學生,擊敗了四十二萬大軍。更離奇的是,他建立帝國后,功臣無一人被殺,百姓稱他為圣君。
臨終前,這個皇帝說了五個字:"朕無益百姓。"
從太學生到農(nóng)民起義軍
公元前5年,濟陽縣,一道紅光照亮屋子,嬰兒啼哭聲響起。
劉欽抱著兒子,心情復雜,這孩子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推恩令早把皇族血脈稀釋得如同清水,劉欽只是個小縣令,兒子注定要當農(nóng)民。
九歲那年,父親死了。
劉秀跟著叔父到南陽種地,白天拿鋤頭,晚上讀《尚書》。哥哥劉縯嘲笑他:"你就像劉邦的二哥,只會種地。"
劉秀不說話,埋頭苦讀。
十五歲,他去長安太學讀書,這是漢代最高學府,全國最聰明的人都在這里。
長安街頭,執(zhí)金吾儀仗隊威風凜凜,劉秀眼神發(fā)亮:"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
一個種田的孩子,也想當執(zhí)金吾?
公元8年,王莽篡漢,這個儒生皇帝滿腦子理想,要復古改制。
結(jié)果呢?天下大亂。
改幣制,老百姓錢變廢紙,改官名,地方官不知道管什么,王莽想要的是復古,百姓要的是活命。
饑民滿山,盜賊遍地。
劉秀從長安回到南陽,哥哥劉縯找到他:"咱們起兵吧。"
"咱們?我們連馬都沒有。"
"正因為什么都沒有,所以什么都不怕失去。"
公元22年,舂陵軍成立,劉秀騎著耕牛上戰(zhàn)場。
這不是演義小說,這是史實,《后漢書》明確記載:"起義初,劉秀騎牛作戰(zhàn)。"
第一仗攻新野縣,縣尉被劉秀親手殺死,這才有了第一匹戰(zhàn)馬。
但仗不好打,舂陵軍只有幾千人,綠林軍瞧不起他們。
"你們算什么?我們才是正宗反王莽力量。"
沒辦法,聯(lián)合吧,可是聯(lián)合后,綠林軍人多勢眾,推舉劉玄當皇帝。
公元23年,王莽急了,派出四十二萬大軍,要一舉撲滅叛軍。
目標:昆陽城。
城里只有九千漢軍,城外是四十二萬王莽軍,懸殊到什么程度?一比四十七。
諸將都慌了:"撤吧,死守沒意義。"
劉秀站了出來:"分散就是死路一條,集中還有一線生機。"
"敵人多,但不團結(jié)。"劉秀分析得很冷靜。"王莽軍是各地拼湊的,我們雖少,但求生欲強。"
深夜,劉秀帶十三個人沖出去搬救兵,王莽軍發(fā)現(xiàn)了,追殺聲震天。
劉秀策馬狂奔,鉆進山林小徑。
三天后,他帶著一萬七千援軍趕回,數(shù)量還是懸殊,但劉秀有了新計劃。
他派人到王莽軍中散布消息:"更始帝親率大軍來了,有幾十萬人!"
士兵們信了,軍心開始動搖。
劉秀抓住時機,親率三千敢死隊直撲王莽軍中營。
"殺王尋!"
兩人在亂軍中相遇,幾個回合,王尋被斬殺。
主將一死,四十二萬大軍瞬間崩潰。
這一仗改變了天下局勢,但劉秀高興不起來,綠林軍將領(lǐng)們殺了劉縯。
"因為你們兄弟威名太盛。"有人私下告訴他。
劉秀明白了,在這個游戲里,功勞越大,死得越快。
怎么辦?忍。
柔道治國的政治智慧
公元23年10月,劉秀帶著幾十個人到了河北,這里更亂。
王郎冒充漢成帝兒子,銅馬軍幾十萬人橫行,劉秀連立足之地都沒有。
"一步一步來。先找到能信任我們的人。"
劉秀沒有急著打仗,而是到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我不是來搶地盤的,我是來恢復漢室的。"
信都太守任光信了,他打開城門,迎接劉秀入城。
銅馬軍幾十萬人,戰(zhàn)斗力很強,劉秀要收編他們。
"你們?yōu)槭裁丛旆矗?劉秀問被俘的將領(lǐng)。
"活不下去了,王莽的稅收太重。"
"那我們目標一致,我也要推翻新朝。"
"你不殺我們?"
"為什么要殺?你們都是好漢子,我需要你們幫忙。"
劉秀不僅不殺俘虜,還讓他們保持原有建制。
幾十萬銅馬軍投降了,劉秀一夜之間從光桿司令變成大軍閥。
人們開始叫他"銅馬帝"。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城稱帝,更始帝派人來調(diào)他回長安,這是鴻門宴。
"那就不去了。"
稱帝儀式很簡單,劉秀穿著戰(zhàn)袍,在幾千將士簇擁下登壇。
"大漢不能亡,我們要重建漢室!"
定都洛陽。"洛陽在中原腹地,進可攻,退可守。"
天下統(tǒng)一后,劉秀面臨所有開國皇帝都會遇到的問題:功臣怎么辦?
歷史給出的答案通常是:殺。
劉秀選擇了另一條路。
"天下已定,治國和打仗不一樣,我準備讓文官治國。"
"那我們干什么?"大司馬吳漢問。
"享福。"劉秀笑了。"高官厚祿照給,但不用每天上朝辦事。"
劉秀一口氣封了三百六十五個列侯,比劉邦封的還多。
但有個條件:交出兵權(quán)。
在洛陽南宮云臺,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莊嚴懸掛。
"這是我們的英雄,后世子孫要永遠記住他們的功勞。"
更重要的是,這二十八個人,沒有一個被劉秀殺死。
最震撼的是朱鮪的故事。
朱鮪是更始帝的大將,殺死了劉秀的哥哥劉縯。
但劉秀攻打洛陽時,派人勸降朱鮪。
朱鮪不敢信:"我殺了他哥哥,他會饒過我?"
劉秀的回答傳遍千古:"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朱鮪投降了,劉秀不僅沒殺他,還封他為扶溝侯。
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
部下們不理解:"陛下,您不恨他嗎?"
"恨有什么用?能讓我哥哥復活嗎?朱鮪是個人才,國家需要人才。"
善待百姓的民本情懷
統(tǒng)一天下后,劉秀做的第一件事:釋放奴婢。
漢代社會,奴婢是合法財產(chǎn),戰(zhàn)亂中,很多人被賣為奴婢。
大臣們勸阻:"這樣會損害貴族利益。"
劉秀態(tài)度堅決:"天地之性人為貴。"
建武十一年,詔書下達:"殺奴婢者,不得減罪。"
建武十三年,再下詔令:益州、涼州的奴婢,"皆一切免為庶民"。
幾十萬奴婢重獲自由。
建武十五年,劉秀推行"度田"政策,清查全國土地和人口。
目的很明確:打擊豪強,保護小農(nóng)。
河南尹張伋陽奉陰違,度田數(shù)據(jù)造假。
劉秀得知后,毫不客氣:處死。
一下子處死了十幾個郡太守。
西漢末年稅率是"什一稅",劉秀恢復到"三十稅一"。
農(nóng)民負擔減輕了三倍。
遇到天災,立即下詔減稅救災。
"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民富則國富。"
建武元年,全國人口只有1500萬。
32年后,人口恢復到2100萬。
平均每年增長近20萬人,在古代,這是不可思議的增長速度。
史書記載:"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
臨終遺言感人至深
建武二十六年,劉秀開始準備自己的陵墓。
負責修建的竇融想拍馬屁,要把陵墓修得宏大華麗。
劉秀拒絕了:"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
陪葬品也很簡單:陶人瓦器,木車茅馬。
建武七年,劉秀下過薄葬詔令:
"世俗以厚葬為德,薄葬為鄙,至于富者奢僭,貧者傷財。"
皇帝帶頭簡樸,這在歷史上極其罕見。
中元二年二月,劉秀病重,他知道時間不多了,開始起草遺詔。
遺詔只有幾句話,但字字珠璣:
"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簡約。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
五個字最讓人動容:"朕無益百姓。"
一個皇帝,臨終前不是炫耀功績,而是檢討自己對百姓沒有益處。
遺詔還要求各州郡官員不要進京奔喪,不要勞民傷財。
連死后都在為百姓著想.
中元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駕崩,享年六十二歲。
這個皇帝創(chuàng)造了多少第一?
第一個起義成功的太學生皇帝。
第一個不殺開國功臣的皇帝。
第一個大規(guī)模釋放奴婢的皇帝。
第一個主動實行薄葬的皇帝。
毛澤東評價他:"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朱元璋評價他:"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
為什么劉秀能做到這些?
因為他始終記得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他當過農(nóng)民,讀過圣賢書,知道什么是民間疾苦,什么是治國理想。
他用太學生的理性和農(nóng)民的樸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溫和的帝國。
兩千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被這個皇帝感動。
不是因為他的功業(yè)有多偉大,而是因為他的人格有多完美。
一個人,能在擁有無上權(quán)力時還保持善良,這才是真正的偉大。
劉秀做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