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個扎心話題:“以前的人是不是都不知道海鮮能吃?”本來以為是網友瞎琢磨,結果點開評論區(qū),全是長輩傳下來的“海鮮黑歷史”,看完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搶著吃的“鮮貨”,當年竟被嫌棄到用來漚肥!
有位網友說他媽媽是海邊長大的,當年海邊全是鹽堿地,糧食蔬菜長得稀稀拉拉,小時候最常干的活就是挖蛤蜊。挖回來煮熟曬成干,再扛著走十多里地,就為了換幾個西紅柿或一把青菜?!拔覌屨f,一袋蛤蜊干換不了仨西紅柿,后來蛤蜊挖得太狠,得走老遠才能找著,現(xiàn)在想想都覺得好笑”,這擱現(xiàn)在,一袋蛤蜊干不得賣好幾十?
還有網友拆臺更直接:“現(xiàn)在說海鮮蒸著煮著最鮮,那是你們肚子里有油水!真餓你幾天,再聞那海鮮味,保準腥得你想吐”。這話可不是瞎說,他還補了句:“以前菜市場里,好多海鮮爛得發(fā)臭都沒人要,一是沒法存,二是吃了不頂餓,漁民自己都得啃饅頭米飯,誰天天吃這‘不扛餓的主兒’”。
更絕的是位網友講爺爺輩的事:“當年皮皮蝦竟用來漚肥!還沒人愛用,因為它殼上全是尖刺,爛得慢,撒到地里種地,光著腳干活能被扎得直蹦跶。那時候鞋多金貴啊,誰舍得天天穿”,現(xiàn)在皮皮蝦論斤搶,當年竟是“施肥棄子”,反差也太大了。
還有人說以前吃海鮮全靠“油水救場”:“爆炒小章魚得用豬油混著碎豬肉炒,小魷魚里塞豬肉糜才香,蔥油蟶子、黃油龍蝦就更別說了,沒點油沒點肉配著,吃了跟沒吃一樣”。他還舉了個自己的例子:“月底帶老婆孩子去舟山,連吃三天海鮮,魚蝦貝殼類吃到撐,還是覺得餓。后來去桐廬山里,吃了肉、饅頭、土豆,才真正覺得飽了”,看來海鮮再鮮,也頂不過碳水和脂肪給的安全感。
也有網友聊到以前的“味覺真相”:“缺碳水缺脂肪的時候,身體根本不待見海鮮!鮑魚還沒樹皮好使,樹皮至少能補碳水。以前豬雜牛雜也沒人要,沒油沒辣煮著,寡腥寡臭的,大家眼里只有帶肥的豬肉,那才是硬通貨”。甚至還有人說看過日本漫畫,捕鮪魚的船斷了補給,船員連吃幾天小魚,直接跟廚子干架:“我們是來捕魚的,不是來當魚餌的!”
這么看來,現(xiàn)在海鮮成“香餑餑”,全是因為咱們肚子里有油水了。要是擱以前,讓你天天吃沒油沒調料的海鮮,估計也得跟當年的人一樣,見著就躲。你們家里長輩有沒有講過類似的海鮮老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