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那一座城,作者Tanya
那一座城.
在這里,發(fā)現(xiàn)城市的驕傲。
頭圖、封面|那一座城 ?
來源: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
作者:那一座城
這個夏天,當更多的人們都在大理擁擠得苦不堪言的時候,
離大理22元的高鐵,70公里距離的地方,
有個小城,比大理安靜一百倍,卻極其有意思。
這里不僅不輸網(wǎng)紅古城,而是有著自己更為鮮明的特色。
一路在小城行走,一路可以看到房子門口并不避諱路人的挽聯(lián)們。
大張旗鼓,沸沸揚揚。
一開始嘖嘖稱奇,后來就開始為這里人們的生死觀豎起大拇指。
字體優(yōu)美,內容瑰麗,心態(tài)強大,審美一流。
△漂亮瑰麗的挽聯(lián),圖via小紅書博主山宗子
看多了,配合著這老城的煙火,甚至有點讓我淚流滿面了起來。
拍下這幾張照片的博主山宗子寫到——
「在這里,生命的逝去在這里不是悄無聲息的,當我看到騎鯨天上時,有種被震撼擊中的感覺,死亡也可以如此瑰麗?!?/p>
這里,就是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巍山。
也是《仙劍奇?zhèn)b傳》里,趙靈兒的家鄉(xiāng),和她一直努力守護的地方。
我常常在想,一座小城能這樣坦蕩寬厚地面對生命與死亡,絕對不是普通人的心境。
這不,歷史追溯起來,果然。
這里不僅是南詔古國的發(fā)祥地,也是大理周邊最后一塊可供發(fā)呆的凈土。
25條街道與18條巷子在古城里縱橫交錯,明洪武23年就開始建的古城,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600多年的歲月荏苒。
走在巍山古城。
從最北端踏入南詔古街,從北到南,沒有喧鬧的車水馬龍,極其靜謐。
北端的拱辰樓高懸「魁雄六詔」「萬里瞻天」,南端的星拱樓則如飛鳥展翅,直入云天。
不少居民仍然居住在古城,樓上生活,樓下生計。
△隨處可見的挽聯(lián),圖via小紅書博主小希
挽聯(lián)坦坦蕩蕩,生死明明白白。
不回避,不聲張,如同街頭巷尾每天生氣的炊煙,也像極了門口擺的幾張坐著聊天的舊椅子。
讓我們外來者們肅然起敬。
「死亡,是一場盛大的告別」
巍山人民不避諱生死別離,因為在他們自古以來的人生觀里,死亡亦是生的一部分。
細看這些挽聯(lián),其實非常講究。
騎鯨天上——用的是李白騎鯨歸去的典故;
蓮臺添燈——則來自佛家習俗。
還有“無憂無慮老夫去也”、“瑤池赴宴”等等。
不僅無沉痛之感,反而讓生者感到安慰和祝福。
△隨處可見的挽聯(lián),字體漂亮,圖via小紅書博主小希
所以,在巍山,若是看見粉紅與鵝黃的詩箋開始張貼,大部分并非喜慶裝飾。
若見誰家新貼楹聯(lián),鄰里便知又有生命完成了塵世旅程。
不同年齡去世,需要用不同顏色的紙張。
未滿六十者用黃紙,花甲以上用粉紅,據(jù)說九十以上就是大紅。
而若老人尚有長輩在世,則降格用黃——生死儀軌在此精密如鐘表。
門框右側的告喪條,寫明逝者生辰卒年,左側“遵誠”則昭示治喪意志,一般三年孝期。
很多時候。紅的黃的挽聯(lián)在這三年的風雨中,漸漸變成了淡粉和淡黃,甚至白色。
△隨處可見的挽聯(lián),圖via小紅書博主小希
三年孝滿之后,巍山人就會把挽聯(lián)換成紅色的除服喜對,也是在告訴鄰里和鄉(xiāng)親們,守孝期已經(jīng)結束。
不止如此。
南北兩端的地標,拱辰樓的布告欄里,也經(jīng)常能看見訃告。
人們看見鄰里家里有了喪事,都會帶著禮金去問看看是否需要幫忙和安慰。
△圖via小紅書博主發(fā)條橙
追溯起來,這種生死觀的形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這與當?shù)氐牡澜涛幕鸵妥逍叛鲇嘘P。
距離巍山古城13公里,有一座巍寶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
它不僅以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和道教的圣地而聞名,更因其主峰海拔2569米與蒼山遙相呼應的壯麗景色而廣為人知。
一路上行,可見山里道觀和廟宇在山中林立。
不過,除了道教文化,這里也是彝族民俗活動的熱鬧場所。
農(nóng)歷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這里會舉辦盛大的巍寶山歌會,吸引著附近的彝族青年男女們。
彝族認為靈魂永生不滅,人死后靈魂離開軀體,但不會隨肉體消失而死亡。
當彝族的信仰與道教文化相融合,就有了巍山人對生死觀如今的書寫。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是明朝時從中原地區(qū)傳來的喪葬文化,在這里的土壤上,被保存得更好。
的確。
浩浩蕩蕩地表達思念的方式,頗具古人的風范,質樸的鄰里情懷也讓人恍惚今夕是何年。
讓人敬佩,有一種恍如隔世的美。
△古城路上,圖via小紅書博主發(fā)條橙
說到美,也要說到寫下這些文字的人。
不只是讓人動容的精神內核,這里確實有一種明面的“美感”。
巍山一直都存在挽聯(lián)的代寫人。
古城里的陳發(fā)森是一個。
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幫人代寫挽聯(lián),他的店,叫做能「習蘭亭書刻」。
門心詞句見平生,陳發(fā)森曾經(jīng)跟人們解釋——
女性多用“惠風永存”,男性常見“高風亮節(jié)”;
“壽考歸真”則專屬八旬以上善終者。
寫前,他必訪喪家,青年夭折需染悲情,耄耋離世則蘸祝福。
還會遵循“男三女四”加壽古例——母親因生育辛勞多添四歲陽壽,似把虧欠揉進了墨里。
△古城路上,圖via小紅書博主發(fā)條橙
寫字的,曾經(jīng)也不只一個陳發(fā)森。
24年下半年前去過巍山古城的,都知道,有個李萌書屋,李老爺子當時89歲了,依然筆耕不輟。
幾平米的小書店,沒有書,只有筆墨紙硯相伴。
一個字,一副聯(lián),一封家書,仿佛巍山還是那個車馬慢的老地方。
跟舊時所有文人一樣,李老爺子的店有個雅名。
叫做「樵齋」。
他寫「歡喜由心」,他寫「自在如風」,他寫「不急」。
漫步這古城,看到這些文字,真覺得是置身在感動的舊時光里。
沒有都市繁華,沒有未來擔憂,沒有天下攘攘。
只是,人生朝露。
去年年底,李老爺子騎鯨天上,千古。
樵齋掛出來了訃告,李萌書屋,不再。
「死有多盛大,生就有多熱烈」
如此隆重地對待生命的逝去,就會愈發(fā)熱烈地在生活中,繼續(xù)每一天。
巍山,其實亦是中國名小吃之鄉(xiāng)。
「玩在大理,吃在巍山」,這是云南人的共識,也是巍山人的滿滿自信。
作為西南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在漫長的商貿往來、民族交融中碰撞中,融合出了璀璨的飲食文化。
巍山扒肉餌絲是經(jīng)典, 是早餐的必選項。
這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特色小吃。
其中,老王過江餌絲,是最有名的。
豬骨熬制的濃湯色白如乳,歷經(jīng)一夜微火慢燉的肉塊酥爛松軟。
該小吃傳說起源于南詔時期,蒙化城山火后居民將燒豬肉與餌絲結合,
本地軟米制成的餌絲溫潤柔糯,挑起一箸浸入肉湯,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也為之傾倒的巍山味道。
一根面,也是這里的特色。
什么是一根面?
通過將揉好的面團搓成一個不間斷的面條,可以做到「一碗面是一根,一鍋面是一根」。
當?shù)氐闹谱鲙煾德犝f創(chuàng)下過紀錄,一根面長數(shù)公里,萬人同吃。
因為這特別的寓意,也被稱為「長壽面」。
逢年過節(jié)或老人壽辰,這道寓意“幸福連綿”的美食必會出現(xiàn)。
卷粉涼面,歷史悠久。
口味清新獨特、酸辣爽口,配上木瓜醋的酸爽,絕對是夏日的一絕。
還有回族面片的醇厚,冰粉涼蝦的沁涼、小米糕的香醇.....
這里的每一種滋味都是古城的呼吸節(jié)拍。
農(nóng)歷二月八前后,古城還會舉辦大型的巍山小吃節(jié),將南詔王室的「八大碗」帶到尋常街巷。
這道源自唐朝的宮廷宴席,隨南詔王室子弟從中原帶回,歷經(jīng)千年沉淀,成為民間宴席的魂靈。
看,在巍山。
生的時候有多么濃烈,死去時就有多么盛大。
聊起巍山人對生死的爽利,還是覺得魔幻,也確實心生敬意。
要知道,當都市里的人們對死亡諱莫如深,巍山人卻在墳塋旁支起茶攤。
沒錯,巍山還有著名的在墳頭旁喝茶的場景。
玄珠山上的玄龍寺,也叫玄珠觀。
對面有個露天茶鋪,竹凳隨意安放土墳之間。沸水沖開茶葉時,茶客與墓碑的距離不過三尺。
老板娘舀起清茶,身后“瑤池赴宴”的挽聯(lián)在風中輕顫。
「大家覺得沒關系就好?!?/p>
那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屏障,煙消云散。
△古城路上,圖via小紅書博主發(fā)條橙
博主小希從巍山回來后,和我聊起感想。
她說——
因為過好了每個當下,所以從不畏懼死亡。
是嘛。
總歸遲點,天上見。
小希推薦citywalk路線———
先鋒巍?崇正書院 → 蒙陽公園 → ?廟 → 星拱樓 → 北街 → 拱?樓 → 南詔博物館 → ?華書院 → 梁??姐宅院
【版權說明】
本文圖片來源于圖蟲創(chuàng)意,特別感謝——小紅書博主小希、發(fā)條橙、山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