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浙江杭州街頭,一個蹬三輪的老人,被人叫做“吳老”,沒人想到,他曾在空中與日機拼命,后來卻在工廠門口靠力氣維生。
1980年,他突然被召回高校崗位,身份徹底翻轉(zhuǎn),他究竟是誰?
從筧橋到芷江,血與火中的年輕飛行員
1918年,吳其軺出生在福建閩清,少年時成績優(yōu)異,1936年進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
那是當時中國最現(xiàn)代化的空軍搖籃,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紀律嚴苛。吳其軺在這里接受了完整的飛行訓練,1939年畢業(yè)后分配到作戰(zhàn)部隊。
1941年,日軍加緊對華南、華中轟炸,吳其軺所在的空軍第五大隊進駐芷江機場。
他們的任務(wù)很直接,攔截來襲日機,護航補給,打擊敵軍機場。那是沒有退路的搏命戰(zhàn),每一次起飛都可能再也落不回來。
筧橋出身的飛行員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倔勁,他們不愛說話,起飛前往往只是互相點頭??梢坏┻M入空戰(zhàn),就拼到最后一滴油。
吳其軺飛過的任務(wù)超過一百次,空中作戰(zhàn)時間累計八百小時,這不是簡單的數(shù)字,這是血肉換來的。
他多次被擊落,一次飛機中彈后,他勉強把機體拉回,落地時機身已經(jīng)成了一堆鐵皮。戰(zhàn)友們說他命硬,他卻笑不出來,因為很多熟悉的名字,從此再也點不到。
1945年,芷江成為受降洽談的重要機場,吳其軺奉命為洽降代表護航,親眼見證日本投降前的關(guān)鍵時刻。
一個空戰(zhàn)老兵,站在跑道邊,看著敵軍代表灰頭土臉走下飛機,那種復雜感可想而知。
更震撼的時刻出現(xiàn)在同年9月,南京受降大會上。
吳其軺作為分隊長,在前排就座,眼前就是歷史的一幕。他親歷了侵略者簽字投降的瞬間,這份經(jīng)歷成了他一生最深的烙印。
抗戰(zhàn)勝利后,他獲得飛行優(yōu)異十字勛章等榮譽??烧l能想到,這樣的勛章在他后半生,卻一度成了沒人敢提的“負擔”。
回到大陸,命運急轉(zhuǎn)直下
1948年,吳其軺被派去美國進修,那時他見過更先進的訓練,更精密的飛機。很多人都以為他會留在海外,可他還是選擇回國。
1949年,他回到大陸,被安排在北京南苑機場擔任教官。那時候,很多像他這樣的飛行員重新站隊,期待能繼續(xù)發(fā)揮所學。
后來,他被調(diào)往浙江,在高校工作,若一切順利,他本該成為一名安穩(wěn)的教師。然而,1954年的一場政治風波,把他的命運徹底推下深淵。
公開資料里寫得很簡潔:“1954年因政治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遣送余杭農(nóng)場?!边@句話背后是整整二十年的黑暗。
在農(nóng)場,他每天勞動,抬頭就能看到遠處山影,卻再也看不到藍天里的飛機。一個曾在“駝峰航線”拼死飛行的人,此刻只能推著獨輪車走在泥地里。
這種反差讓人揪心,當年的飛虎隊員,穿著皮夾克、戴著護目鏡,在高空呼嘯,如今卻只能彎腰拔草、挑擔搬運。榮譽與現(xiàn)實之間,隔著無法跨越的鴻溝。
1974年,他終于重獲自由。
三輪車上的沉默人生
回到杭州的吳其軺,身份依舊尷尬,他從戰(zhàn)場回到社會,已經(jīng)沒有部隊位置,也沒有高校教職。
他住在簡陋的宿舍,靠工廠安排的零活維持生活。很快,他接過了廠里的三輪車,成了工人眼里那個“力氣最大的老人”。
三輪車上的吳其軺,沉默而堅毅。白天,他從倉庫運毛線包到車間,一趟幾十公斤,來回要跑上十幾次。
冬天寒風撲面,他裹著舊棉衣倒蹬上坡;夏天汗水打濕背心,他依然咬牙支撐。路人只看到一個老工人,卻不知這個人曾在高空與日機纏斗。
很多同事后來回憶,他不與人閑談,下班后獨自坐在車子旁,抽幾口煙,便默默離開。
別人偶爾打趣他年紀大還干重活,他只淡淡一笑,從不解釋,所有的過往,他像是故意掩埋。
有人注意到,他蹬車時動作極穩(wěn),像駕駛飛機一樣冷靜。遇到突發(fā)情況,他總能第一時間調(diào)整方向,不慌不亂。那種對速度和力量的掌控,和他曾經(jīng)的飛行經(jīng)歷緊緊相連。
這六年的沉默,是他和自己較勁的過程,他沒向工廠索要特殊照顧,也沒要求重新安排崗位。他像在接受一種考驗,用汗水和沉默把二十年的失落壓了下去。
對家人而言,他同樣沉默,兒子吳緣長大后,才慢慢從只言片語里拼湊出父親的經(jīng)歷。
吳緣說過:“父親不愛提過去,他總說,那些記憶已經(jīng)過去了。”可是,那些記憶并沒有消失,它們被深埋在老人拉車的背影里。
杭州街頭的人群,每天從他身邊走過。人們看見的只是一個蹬三輪的老人,卻不知道,這輛三輪車碾過的青石板,承載著抗戰(zhàn)飛行員的隱忍。
晚年反轉(zhuǎn),英雄歸位
1980年,形勢終于出現(xiàn)轉(zhuǎn)機,有關(guān)部門重新審查,確認了吳其軺在抗戰(zhàn)中的功績。
文件落定,“恢復名譽”四個字,讓他等了整整二十六年。很快,他被安排到浙江大學地質(zhì)系標本廠工作,負責整理巖石和礦物標本。
從街頭到實驗室,這種變化讓周圍人震驚。有人問,這位老人怎么會被請進大學?后來才知道,他曾是抗戰(zhàn)飛虎隊的老兵。
此時他已六十多歲,行動不再敏捷,卻依然認真細致。面對一堆石頭,他像面對飛機零件一樣,保持耐心和專注。
退休后,他并沒有選擇隱匿,而是逐漸被社會重新認知。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邀請他捐贈勛章和戰(zhàn)時物件。他鄭重地把塵封數(shù)十年的獎?wù)陆唤o工作人員,那一刻,他的身份終于回到了歷史應(yīng)有的位置。
媒體也開始報道他。浙江日報寫下他的故事,中國青年報采訪了家人。
很多杭州人恍然大悟:原來那個街頭蹬車的老人,是飛過“駝峰航線”的英雄。公眾的震動,讓他的人生重新被尊重。
2005年,杭州舉辦抗戰(zhàn)紀念活動,他作為幸存老兵被邀請出席?,F(xiàn)場年輕人圍著他合影,他卻仍舊寡言,只是笑著點頭。
很多人說,它像一塊石頭,沉重、安靜,卻有無比堅硬的力量。
2010年10月13日,他在杭州離世,享年92歲。訃告發(fā)布后,不少媒體以“飛虎隊最后在大陸的老兵之一”來稱呼他。許多讀者第一次知道,原來他們身邊曾經(jīng)有這樣一位老人。
這是命運的彎折,也是歷史的殘酷。一個飛虎隊員,曾經(jīng)被埋沒在塵埃,卻在晚年被重新拾起。
歷史最終把他還給了人民,也讓人們意識到,英雄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只是他沉默太久。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抗日戰(zhàn)爭紀念網(wǎng):〈飛虎隊老兵吳其軺〉,詳述其筧橋求學、第五大隊作戰(zhàn)、南京受降等經(jīng)歷。
杭州網(wǎng):〈飛虎隊老兵吳其軺:1974年重獲自由,1980年到浙大地質(zhì)系標本廠工作〉,披露其三輪歲月與恢復名譽經(jīng)過。
浙江日報:〈吳其軺向抗戰(zhàn)紀念館捐贈勛章〉,報道其晚年捐贈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