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 行者馬生
能在此相遇, 是在嘗試改變的明證
讓我們并肩同行,去努力過好這一生
全文共2356字,讀完約需5分鐘。
曾看到這樣一個新聞:
有個女兒跟媽媽傾訴“我抑郁了”,她想尋求媽媽的幫助。
不想媽媽用非常懷疑的語氣說:“就你這個性格,還會抑郁,打死我都不信?!?/p>
結(jié)果幾天之后,女兒就跳樓了。
太多的家庭矛盾,根源都是“不會好好說話”,太多的家庭,都毀在了不好好說話上。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曾寫道:“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嘲諷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br/>
確實如此,一個家庭中,只要一個人不好好說話,一家人都不會好好說話。
一個家庭的幸福,是從好好說話開始的。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01 要理智,不要無意識
很多時候,明明我們心里想的是A,脫口而出的話的模樣卻是B。
曾看過一句話:“不要只把禮貌和尊重給陌生人,不要把脾氣和暴躁,留給最親愛的家人?!?/p>
正是因為家是最溫馨的避風港,回到家的我們會自然卸下所有心防,和家人的溝通也會任由話語不假思索出口,事后再懊惱不該這么講。
嘴比腦子快,正是我們松弛狀態(tài)的一大表現(xiàn),但這樣的無意識表達,很可能傷害我們最親近的家人。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br/>
當我們保持清醒,就能知道這一拳打出去會肉疼,也能知道這一句說出去會心疼。
所以即便累了一天回到家,也請保留一分理智給家人,不要在無意識下口不擇言。
02 要正說,不要反問
說話時,最傷人的語氣是什么?
毫無疑問,排在第一的就是:反問。
這是因為,反問包含否定和貶低雙重意味,有著最強的殺傷力。
聽到反問的人,只會激起股無名怒火壓在胸口,往往會引發(fā)一場口舌交鋒。
例如,當家人在找東西問你看沒看見時,明明可以說“我不知道,你找找。”
但反問一出口,就是“你自己沒長眼睛?不會自己找?”
一個簡單的陳述就能給出的答案,非要語帶諷刺用反問句噎人。
“廢話,不然呢?”“我怎么知道?” “你心里沒點兒數(shù)嗎?”
這些反問的話,看似無心,實則傷人,反問多了,情也淡了,矛盾也多了。
溝通是一門藝術(shù),多正著說,少用反問,心平氣和說話,家庭關(guān)系也就和諧了。
03 要關(guān)心,不要責備
明明想說“天氣冷,多穿件衣服吧”,出口的卻是“穿這么少,像什么鬼樣子”;
明明是心疼你不小心受傷,話到嘴邊卻成了“真沒用,這點活都干不好,還能干點啥?”;
明明是擔心你回來太晚不安全,嘴上卻說“你還知道回來???干脆死在外面算了。”
這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自私,可能只是無法很好地辨識自己的感受,也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
他們的問題,心理學上叫作述情障礙。
許多人不會好好說話,也是這個原因。
與親人相處時,請把焦點多放在自己身上,去坦誠的表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這種攻擊型的別扭語言,去責備對方。
讓對方能直白看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容易加深互相的尊重和愛護,增進彼此關(guān)心和理解,這正是一個家最好的模樣。
04 要請求,不要抱怨
美國作家威爾·鮑溫所著的《不抱怨的世界》中寫道:
“抱怨如同口臭,本人感覺不到,但它無處不在。
當它從別人的嘴里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fā)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p>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請求家人的幫助,卻忍不住先抱怨兩句對方的不是。
想讓對方關(guān)燈,說的卻是“你開那么多燈干嘛?簡直就是浪費電?!?/p>
想讓對方收衣服,說的卻是“外面都下雨了,你眼睛不盯事啊?”
仿佛只有自己站在正確的高地,對方才能按我們的需求行動。
但我們往往把人和事混為一談,把對事的不滿擴大成對人的攻擊。
忘記了要就事論事,而不是充滿情緒性的埋怨。
任何關(guān)系,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維持,用愛去好好說話。
05 要解釋,不要命令
當我們面對家人,尤其是面對孩子,我們習慣于發(fā)號施令,卻忘記補上命令背后的考慮。
只是偷懶也好,覺得孩子理解不了也罷,當原因跳過了,也就跳過了本來溫暖的好意,對方接收到的只是冰冷的生硬的命令,激起的是自然的逆反心理。
即使再親近的人,也不會喜歡對方頤指氣使,指手畫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讓孩子知道事怎么做,而不告訴ta為何要這么做,對孩子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若不是那么緊急的場景,不妨耐著性子慢慢解釋。
也許ta此刻不能完全理解背后的深意,不影響看到你此刻的用心良苦。
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誤會;少幾分對抗,就能多一些和諧。
06要鼓勵,不要打擊
在小孩子心中,父母幾乎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是他們最重要的人。
家長們隨口說出的一句話,一個評價,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緊緊貼在身上的標簽。
即使你自己已經(jīng)忘記了,孩子也依然會記得清清楚楚。
為人父母,請千萬記住,以愛之名,好好說話。
“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p>
要認可孩子的努力和成績,不要總拿擔心孩子會驕傲的借口,用挑剔的方式去打擊自信心。
少說幾句“看看人家”,“跟xxx多學學”,“才這么點分有什么可高興的”。
經(jīng)常被父母夸獎的孩子,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和鼓勵,才會表現(xiàn)得越來越出色,家庭幸福感也就會越來越強。
網(wǎng)友@比比羅木的一段話,寫出了我的心聲:
喜歡就說喜歡,
生氣了就告訴對方為什么生氣,
做錯事就誠懇地道歉,
不要陰陽怪氣,不要總讓人猜,
試過坦誠后,就不會再愿意偽裝。
相愛的時間太寶貴了,
可不能在奇奇怪怪的問題上消磨愛意。
日本作家佐藤富雄通過大量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
“語言,可以改變?nèi)说拿\。一個人經(jīng)常說的那些話,將會成為他的生命預(yù)言?!?/p>
而這個結(jié)論,放在家庭里同樣適用。
善待家人,好好說話,家就是充滿愛的能量場。
好好說話,家會好運亨通,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
人生苦短,歲月易逝,可別讓惡語,傷害了自己最親密的人。
那么,你今天和家人好好說話了嗎?
育兒路是一場修行,大道理看得再多,也別忘記了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