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春天,我跟著旅行團(tuán)跨過鴨綠江?;疖?哐當(dāng)哐當(dāng)"駛向平壤,同車廂的老李掏出牛肉干分享,我瞥見朝鮮乘務(wù)員悄悄咽了咽口水。
"同志,嘗嘗中國零食?"老李熱情遞過去。
乘務(wù)員后退半步,微笑著擺手:"謝謝,我們有規(guī)定。"
但她眼底一閃而過的渴望,像根刺扎進(jìn)我心里。
羊角島酒店的夜晚
住在47層的羊角島酒店,恍如置身另一個世界。第一晚的迎賓宴上,烤肉的油煙熏得人睜不開眼。朝鮮導(dǎo)游金小姐站在角落,看我們大快朵頤。
"金同志,一起吃點?"
她得體地微笑:"我已經(jīng)用過了。"
深夜我胃痛難忍,去前臺要熱水。卻看見金小姐和幾個工作人員正圍著一個小電鍋,鍋里翻滾著幾片菜葉。
"這是......?"
她慌亂地蓋鍋蓋:"值班宵夜。"
那個鋁鍋里,我只看見漂著幾片蔫黃的青菜。
涉外商店里的偶遇
在平壤百貨商店,我遇見正用人民幣結(jié)賬的中國游客。貨架上,中國產(chǎn)的方便面售價28元,相當(dāng)于朝鮮普通工人半個月工資。
門口,一個本地男孩死死盯著我手里的巧克力派。我遞給他時,他母親突然沖過來打掉點心,用朝鮮語激動地說著什么。導(dǎo)游趕緊解釋:"孩子不能隨便接受外賓禮物。"
男孩被母親拽著走遠(yuǎn),還不停回頭看向那個滾落泥土的巧克力派。
大同江邊的對話
行程第三天,我早起散步,遇見正在晨讀的大學(xué)生小金。他用生澀中文問我:"中國,人人都能吃肉嗎?"
我愣了下:"差不多吧。"
他眼神黯淡:"我上次吃肉,是新年。"
小金說,他姐姐在涉外餐廳工作,有時能帶回客人剩菜。"姐姐說,中國客人常剩半盤肉,真可惜啊。"他說這話時,語氣平靜得像在討論天氣。
歌舞表演背后的故事
看表演時,我發(fā)現(xiàn)跳舞的姑娘們都比觀眾瘦小一圈。有個女孩旋轉(zhuǎn)時明顯晃了一下,導(dǎo)游小聲說:"她們一天排練八小時,午餐只有豆飯。"
表演結(jié)束,我們鼓掌時,演員們盯著桌上沒動過的點心。有個大膽的姑娘小聲問翻譯:"這些能帶走嗎?"
后來我才知道,她們要把點心帶回家給弟妹。
最后的晚餐
告別宴上,烤牛肉堆成小山。我注意到朝鮮工作人員都站得遠(yuǎn)遠(yuǎn)的。趁著敬酒,我把服務(wù)員拉到角落:"你們平時都吃什么?"
她猶豫半天,掏手機給我看照片: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幾片豆腐。"這是昨天員工餐,"她苦笑,"已經(jīng)很好了。"
照片角落,有個飯盒里裝著我們的剩菜。"那個是給優(yōu)秀員工的獎勵,"她急忙解釋,"不是天天有。"
歸途
返程列車上,看見農(nóng)田里躬身的農(nóng)民。同團(tuán)大媽感嘆:"看他們多淳樸!"
我沒說話,想起金小姐昨晚的話:"你們吃完的薯片袋,有人會撿去舔鹽粒。"
列車駛過新義州,中國導(dǎo)游開始發(fā)盒飯。老李掰開一次性筷子:"總算能吃頓正常的了!"
我盯著飯盒里的雞腿,突然想起那個想要巧克力派的男孩。
五年了,我還清楚記得每個細(xì)節(jié):涉外餐廳飄出的肉香,員工食堂清湯寡水的味道,還有那個鋁鍋里翻滾的菜葉。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花的旅游錢,到底養(yǎng)活了誰?反正不是那些撿薯片袋的人。
這趟旅行讓我再也無法直視剩飯。每次倒掉飯菜,都會想起大同江邊那個大學(xué)生的問題:"中國,人人都能吃肉嗎?"
是啊,我們吃得這么好,為什么還有人要為一口吃的折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